新笔趣阁 > 北颂 > 第0775章 根本问题

第0775章 根本问题


赵祯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寇季不能不认,他躬身一礼,笑着道“官家视察蒙学的当日,散了朝,朱能就堵住了臣,非要臣帮他出出主意。
        臣拗不过他,就开口提点了他几句。”
        赵祯笑着点点头。
        吕夷简三人流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吕夷简抚摸着胡须道“大理地处偏远,民风跟我大宋差异很大。冒然将大理纳入到我大宋治下,用我大宋的法子治理大理,大理的百姓必定会反抗。
        若是攻下了大理后,放着他们不管,他们又会时不时的滋扰我大宋。
        所以,此次讨伐大理的战事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打下了大理以后,该如何处置大理。
        种世衡和李昭亮的办法,都有所缺陷。
        你提点朱能的法子,倒是一个妥善的法子。
        用大理人治理大理,我们幕后掌控一切。
        有功的时候,我们揽。
        有过的时候,大理人担。
        一切的仇恨和矛盾都在大理人自己身上。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施恩一二,缓解大理的矛盾。
        等到大理上下人心,都渴望依附我大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将大理正式的纳入到我大宋的版图中。
        此举妙就妙在,我们从大理拿走了所有钱财,却不用担骂名。”
        说到此处,吕夷简对赵祯拱手道“臣赞成朱能奏疏中所言的策略。”
        王曾和张知白紧随其后的拱手道“臣等也赞成此事。”
        吕夷简三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朱能的奏疏,是因为朱能奏疏中的策略,十分的附和他们的心思。
        李昭亮提出的抢一票就走的策略,有点像是土匪策略。
        可用,但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抢的此处多了,大理上下的百姓都会记恨上大宋,大宋和大理的矛盾,彻底难以缓解。
        大理若是上下一心,跟大宋死磕的话,对大宋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大宋虽然有足够的实力捶打一番大理。
        但是大理上下一心,悍不畏死的话,大宋要彻底平灭大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种世衡提出的策略,是朝廷一贯对待新征之地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那就是用宋律治理新征之地的时候,双方会产生很多矛盾,当地百姓会十分抵触大宋派遣过去的官员,朝廷的一些政令很难推行下去。
        更关键的是,百姓们稍微受到一点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将其无限的放大,然后就会出现叛乱、抗争。
        如今,朝廷在治理兴庆府的时候,就遇到了相应的问题。
        当地原有的百姓,十分抵触大宋官员的管理,一遭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凑在一起闹事。
        一些最早叛逃出去的宋人,也跟当地的原著百姓一起闹事。
        大宋在治理兴庆府的时候,用的政令还是十分宽松的。
        比起西夏推行的长生马之类的压榨百姓的政令,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然后,当地的百姓依旧不满意。
        朝廷相应的退让了几步,却并没有得到当地原有的百姓的认可。
        当地原有的百姓继续闹事。
        此事奏报到了汴京城以后,赵祯、寇季、吕夷简等人商讨了好久。
        最终商议决定,将兴庆府等地那些不服管束的百姓,分别迁移到两支禁军坐镇的地方,恢复西夏此前推行的苛刻的政令,管束着他们。
        以十年为期。
        十年内,表现良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的成为大宋之民的,经过了层层考核以后,才会被移居到宋人居住的地方。
        表现恶劣的,会被发配到两大沙漠边缘吃沙子。
        在这种办法管束下,要不了多少年。
        兴庆府等地就再也没有敢反抗朝廷的人。
        但这个办法所需要的时间很长。
        需要数十年之功。
        当地的一些地方兵马,数十年之内都没办法动。
        就是因为在消化西夏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
        所以在面对大理的时候,吕夷简三人自然而然的将在西夏遇到的麻烦考虑了进去。
        若是没有寇季提出了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会硬着头皮,选择原有的办法。
        可如今有了寇季提出的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他们就不需要再自找麻烦。
        赵祯在看到了吕夷简三人一起表态赞同此事以后,笑着道“三位爱卿的意思,是赞成朱能为帅”
        吕夷简正色道“臣只是赞成朱能的谋略,但臣觉得朱能不适合去大理。”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沉吟道“吕爱卿是觉得朱能打不下大理”
        吕夷简坦言道“朱能也算是一位沙场上的宿将,他去攻打大理,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但治理大理,以及如何拿捏用兵的分寸,朱能还有所欠缺。”
        寇季告诉朱能的办法,有点像是钝刀子割肉。
        需要极好的掌握好分寸。
        要逼迫大理拿出更多的钱财,却又不能逼得大理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其中的算计很深。
        朱能未必算计得准。
        赵祯听到了吕夷简的话,沉吟着没有开口。
        王曾在这个时候拱手道“臣以为,种世衡可以担此重任。种世衡此前治清涧城,所建立的功业,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他能征善战,又能治理地方。
        无论是在兵事上,还是民事上,都能很好的拿捏住分寸。
        是征讨大理的不二人选。”
        赵祯感叹道“朕此前说过,谁给出的谋略最好,就用谁。如今朱能给出的谋略最好,朕却不用他,朕会失信于他。”
        吕夷简不咸不淡的道“官家,朱能奏疏中提到的谋略,并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寇季帮忙想出来的。细细算起来,这应该是寇季的谋略,而不是他。
        所以官家不用他,也不算失信于他。”
        赵祯叹了一口气道“终究是他递上来的奏疏”
        “那就让他们两个一起去好了。”
        寇季突然开口。
        赵祯、吕夷简、王曾、张知白,齐齐一愣。
        愣神过后,吕夷简撇着嘴道“小小大理而已,派遣两位重臣去,会不会有些兴师动众”
        赵祯缓缓点头,看向了寇季。
        种世衡和朱能,如今都是中枢之臣。
        若是以前,朝廷对外征战,派遣两位中枢之臣,那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可如今,大宋已经崛起了,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地上霸主。
        派遣两个中枢之臣去对付一个小小的大理。
        确实有点兴师动众。
        寇季笑道“吕相只盯着大理,却忘了交趾。如今交趾境内也有战事,稍有不慎,战火就会烧到我大宋。虽说交趾边陲有陈尧资坐镇,可陈尧咨目前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万一交趾的战事出现了什么大变故,他不一定应付的过来。
        大理毗邻交趾。
        将种世衡和朱能二人一起派遣去大理,一方面能征战大理,一方面也能防止交趾的战事出现意外。
        交趾一旦出现了什么大变故,朱能也能及时赶过去帮忙。”
        吕夷简三人听到了这话,一脸迟疑。
        寇季继续笑道“大理要真被打下来,那可就是灭国之功。”
        吕夷简三人先是一愣,随后毫不犹豫的开口。
        “他们二人一起去,确实妥当。”
        寇季闻言,笑了笑,没有再多言。
        吕夷简三人之所以如此痛快的赞成了朱能和种世衡一起去,就是因为寇季口中的灭国之功四个字。
        灭国之功,一个人背太过耀眼,两个人分担才合适。
        更重要的是,寇季成为了武臣第一人以后,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经得到的显著的提上。
        若是再出现一个功劳大、身身份高的武臣,那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还能上升一层。
        如今武臣已经跟文臣有了分庭抗争的实力。
        再出现一个功劳大、身份高的武臣的话,武臣就有了压着文臣打的实力。
        吕夷简三人绝对不愿意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
        寇季正是因为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专挑他们难以拒绝的说。
        赵祯再听到了吕夷简三人的话以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对寇季道“四哥当真觉得,种世衡和朱能一起去合适”
        寇季笑着点点头。
        赵祯沉吟道“那谁为主,谁为次呢”
        寇季拱手道“一切由官家定夺。”
        赵祯思量了一下,道“那就种世衡为主,朱能为次。朕会加朱能一个招讨使的职位,他也不至于被种世衡压的抬不起头。”
        吕夷简闻言,急忙道“职权上会不会有冲突”
        不等赵祯开口,王曾率先开口道“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并不冲突。再说了,真要发生了矛盾,朱能也辩不过种世衡。
        官家给朱能一个招讨使的身份,只要是为了避免朱能被欺负的太惨。”
        此话一出,垂拱殿内的所有人,一脸哭笑不得。
        “那就这么定了,找个吉日,让他们出师”
        赵祯一锤定音。
        寇季等人齐声应允。
        随后,赵祯便命中书舍人草诏,吩咐陈琳将旨意送去种府和朱府。
        此次征讨大理,朝廷准备调遣十万禁军上阵。
        川府等地的地方兵马,配合着十万禁军作战。
        最先派遣往交趾的是天武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顺利,那朝廷就不会派遣第二支禁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不顺利,那么随后永兴军会跟着投入到战场中。
        倒不是朝廷吝啬,为了节省兵力,不愿意将两支禁军一起派遣出去。
        而是种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在奏疏上共同认为,在对大理的战事中,应该先用一支禁军对战,不够再追加。
        在他们看来,大宋的禁军经过了重新整编以后,兵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现有的五万禁军兵马,恐怕比以前十万,甚至更多的禁军兵马还强。
        再加上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指挥,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肯定比以前强横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奏疏中提到了火器。
        他们都想在外出征战的时候带上火器。
        火器如今正在锻造,全面的配备,还需要一些时间。
        兵马熟悉火器,也需要一个过程。
        枢密院就算给他们配备火器,也不可能配备太多。
        必须要等到了兵马熟悉了火器,会用火器作战以后,才能全面的配备火器。
        不然一口气将火器配备上去,兵马不熟悉用火器作战,甚至如何合理的应用火器都不知道。
        那火器就不是他们作战用的利器,而是催命符。
        寇季为此跟赵祯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给天武军配备一万人的火器军备。
        同时从火器营内抽调了一千人,充入到了天武军中担任基础的军官职位,教导和指挥兵马用火器。
        大理,将会是他们的试炼场。
        一些的细则都商定妥当了以后,朝野上下立马快速的进入到了准备的状态。
        经过了九日的准备。
        一应所需的全部准备妥当以后。
        种世衡和朱能,率领着五万一千兵马,悄然的离开了汴京城。
        在出兵的时候,赵祯听从了寇季的建议,并没有兴师动众的四处去宣扬。
        寇季认为,战前四处宣扬,容易让百姓产生恐慌,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还不如悄无声息的出兵。
        等到大捷入京的时候,再宣告给百姓。
        百姓,只需要知道朝廷打胜仗了就行,其他的,没必要让百姓知道。
        因为百姓知道了朝廷打了胜仗,会心生自豪感,会欢呼庆祝。
        知道了朝廷打败仗,只会产生恐慌。
        知道朝廷悍然出兵,只会产生浓浓的担忧。
        无论是恐慌和担忧,对朝廷和百姓都没有益处,所以能避就避。
        朱能和种世衡二人在离京的时候,寇季前去相送。
        寇季原以为,朱能会因为被种世衡抢了主帅的位置,心生不满。
        可是见到了朱能以后,寇季才发现,朱能不仅没有对此不满,反而一脸灿烂的笑容。
        汴京城外。
        十里亭内。
        寇季瞧着笑呵呵的朱能,狐疑的道“被人抢了主帅之位,你居然不生气”
        朱能笑道“没什么好生气的。我的目的是去打大理,是不是主帅,其实我并不在意。再说了,治理地方那一类的东西,我也不擅长。
        官家派遣我和种世衡一起,我打仗,种世衡治理地方,相得益彰。
        所以我没啥好生气的。”
        寇季一脸愕然。
        朱能又笑呵呵的道“此前跟种世衡争夺主帅之位,主要是担心朝廷只会派遣我们当中一人出去。如今舍得将我们两个人一起放出去,那我们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说到此处。
        朱能看向了种世衡,嘿嘿笑道“都是自家人,真要是打下了大理,你也不会少报了我那份功劳不是”
        种世衡撇撇嘴道“少了谁的功劳,也不能少了你的。”
        朱能听到这话,笑容更灿烂。
        种世衡跟着笑道“现在最难受的应该是李昭亮才对。”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李昭亮觉得官家对他有意见,这几日正上书跟官家理论呢。”
        朱能和种世衡笑容一敛道“官家会跟他理论”
        寇季坦言道“李家三代忠良,官家多少得给他一点面子。再说了,李昭亮又不是什么蠢人,他知道得罪了官家没什么好下场,所以顶多抱怨几句,不会真的跟官家闹掰。”
        “官家在拿到了李昭亮的奏疏以后,什么反应”
        种世衡好奇的问。
        寇季笑道“官家很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一脸愕然。
        寇季解释道“以前,官家想要调遣个人出去征战,人家都要给官家甩脸色。现在,每逢战事,官家不需要去求人,就有人主动请战,甚至还能为了请战的事情跟他闹别扭,他自然觉得欣慰。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大宋每逢战事,从上到下,一片畏战之声。
        如今,我大宋上上下下不仅没有畏战之声,反而因为不能出战,而出声抱怨。
        足可见,我大宋的武臣都是能战、敢战、不畏战。
        官家怎么可能不感觉到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齐齐点头,表示赞同寇季的说法。
        风气,是一个很容易看出来的东西。
        以前,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风气确实不好。
        明明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比一些小邦小国还不如。
        如今就不同了。
        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有了大国的气度。
        大国,本该就是欺负人的。
        被人欺负,那还叫什么大国。
        大国,本该就是被人畏惧的。
        不被人畏惧,那还叫什么大国。
        寇季在种世衡和朱能点头过后,对二人道“此次我前来送你们,还有一件事要交代给你们。”
        种世衡和朱能闻言,一脸正色,静等着寇季吩咐。
        寇季沉声道“回头官家会派遣一些铸钱的工匠赶到川府,在川府和大理交界处,营造一个铸币作坊。你们在大理缴获到的钱财,会经过了重铸以后,流入到大宋。
        你们带着大理人挖的那些金银铜矿,也会在铸成了钱以后,流入大宋。
        明面上,你们只需要将缴获到的一些有用的金银器,以及一些木料、玉石、珠宝等物,送到朝廷即可。”
        种世衡和朱能一起皱起了眉头。
        打仗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地、钱、名声。
        地是没办法带走的。
        可是钱和名声却是可以移动的,二者还是相辅相成的。
        打了胜仗以后,带着敌人的钱财、敌人的脑袋,往汴京城那么一送,百姓们看到了以后,肯定会称赞你一声。
        可如今不让他们将钱送回来,那他们如何扬名
        不让他们将钱大摇大摆的送回来,又怎么彰显他们的功劳和苦劳
        寇季通过二人的反应,看出了二人的心思。
        他继续道“你们放心,该是你们的功劳和奖赏,一分也不会少。之所以让大理的钱财,秘密的流入到我大宋,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钱政上的问题。”
        种世衡闻言若有所思,朱能则是一脸的疑惑。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举一个例子,钱这个东西在稀少的时候,就十分值钱,一文钱,就能买一文钱的东西。可若是太多了,钱就变得不值钱。
        钱若是不值钱了,买东西的力度就会大大下滑。
        以前一文钱可以买一个馒头,一旦钱不值钱了,很有可能文钱,才能买一个馒头。”
        朱能听懂了一点点,低着头在沉思。
        种世衡缓缓开口道“此事对我们似乎没有影响”
        寇季沉声道“但对百姓有大影响。百姓们本来就穷,日子本就难过。一旦物价飞涨,他们的日子会变得更难过。
        百姓们日子一旦过不下去了,是会造反的。”
        种世衡缓缓点头,“那倒也是”
        说到此处,种世衡沉吟道“朝廷应该想个法子,让百姓们都富起来。不然会出现大问题的。现在还可以藏一藏内流的外财,可一旦藏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大冲突和大矛盾。”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让百姓们富起来,有点难啊。”
        朝廷不可能给百姓们直接发钱,真要是直接发钱的话,钱会变得更不值钱。
        所以朝廷只能通过引导,让百姓们想方设法的去致富。
        问题是,九成九的百姓都以种地为生。
        而九成九的地,都在豪门大户手里。
        朝廷想办法将种地的收入变高,最终受益的也是那些大户,而非百姓。
        唯有让百姓真正拥有了土地,再提高种地的收入,才能让百姓们富起来。
        想要从豪门大户手里抢出土地,就必须推行相对于的政令。
        问题是,负责推行政令的人,本身就是豪门大户。
        豪门大户不可能大发善心,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一场大的争斗,在所难免。
        想要在这场大的争斗中取胜,就必须的将所有的话语权牢牢的抓在手里。
        想要抓住所有的话语权,就必须对文制做出革新。
        所以,文制革新势在必行。
        只是文制革新,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赵祯和寇季如今已经在为文制革新布局了,但在没准备好之前,他们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


  https://vvadz.cc/book/1402/10603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