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唐朝第一道士 > 第七百九十一章 争权夺利谋利州

第七百九十一章 争权夺利谋利州


“臣反对,臣反对圣上此道旨意。钟文虽说是太子少保,可圣上所封的这些官职,与着我朝当下的封赏有大出入,如圣上执意要封赏,那臣告老还乡。”随着李世民的话一说完没多久后,一位文臣突然站了出来大声反对。

        这位官员。

        从其官服的颜色之上,就能看出来。

        他的官职并不高,但也不小。

        一个六品的县令。

        知道此人的人,都深知此人为何出声反对。

        此人乃是新丰县的县令周正。

        而且,此人的背景抵靠四大世家崔家。

        有道是四大世家乃系于一根绳。

        钟文与四大世家早已是成了仇。

        他周正哪有会不知道的。

        更何况。

        他周正常有与崔家,王家等四大家世的人员走动,更是经常受到四大世家的宴请。

        而这几年。

        他周正可没少想打钟文的主意。

        只不过当时的他还没有做到县令之职,连品级都还没有五品。

        他这个县令,还是通过不少的关系,才弄到了这个离着长安不远的新丰县为县令。

        至于今日他为何能参与这次的朝议。

        说来他一个月前就已是到了长安。

        而他来长安的目的,那可是与着那帮文臣一起,想要通过他们的联动,谋划着想要让太子主政。

        此时的周正突然出声反对,可想而知,李世民的封赏一出,周正不反对,那都有问题,而且,他的目标,除了钟文之外,还有着当今的圣上李世民。

        更何况。

        此时乃是大朝议。

        只要他一个六品县令之官员反对声一出,必然会有其他人附和的。

        “臣也反对,太子太保,此乃三师之职,臣建议维持原官职。”随着周正的话一出之后,就连魏徵也站了出来反对。

        “臣也反对。”魏徵的话一落,房玄龄也随之站了出来。

        不到片刻之间。

        文官一系的人,有着不少人已是站了出来。

        甚至。

        连太子李承乾,以及李泰二人都站了出来。

        从此间就可以看出。

        这两位一直明争暗斗的皇子,能在此时同心协力反对,那真是少见的很啊。

        魏徵反对,因为人家乃是御史大夫。

        对于李世民的这一次仅对一两人的封赏,觉得有违规制。

        所以魏徵这才出言反对。

        他到是没有觉得这样的封赏有多大的问题,更或者他习惯了反对。

        说来。

        他魏徵也不希望一个年轻人,就坐上了如此的高位。

        这与整个唐国的官场潜规则有背的。

        而且。

        魏徵一直也觉得,只要是士族之人,他都得帮上一帮,也好化解李世民对士族的成见等等。

        再加上魏徵本就一直属于士族一系的人,周正说来,也属于他这一系的人。

        反观房玄龄反对,他乃是尚书左仆射,人家可是宰相,反对也是因为李世民没有走正常的流程。

        不过。

        这一场反对之音。

        李世民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却是老实的很。

        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静静的站在那儿,低着脑袋,像是睡着了一般。

        反观武将那边。

        冒似好像谁也没有站出来,更是没有人说话。

        这场朝议。

        李世民说来早已是与了武将一系的人通了气。

        而文臣这方面的,反到是谁也不知道。

        好半天后。

        李世民见没有人再说话。

        也没有人再站出来反对什么的。

        随即站起身来,扫了扫朝堂之上的官员,而后走至太极殿大门之处,又是扫了扫外面的官员们。

        李世民此时眼神凝厉,眉头突然地皱,大声喝道:“李福,记一下,今日所有请辞的官员,我准许他们辞官回家养老,收回所有朝廷所敕田地,以及辞官回家的朝廷供养。着中书省拟定未来自请辞官告老回乡官员章程,凡如今这般的官员,一概如此处置,哼!”

        此时的李世民。

        真可谓是怒火中烧。

        自己离京没几个月,自己想要颁布诏令,何时成了这副模样了。

        还有人敢拿辞官之事来威胁自己。

        那正好。

        如了他们的意了。

        而随着李世民的话一落之后,那名叫李福的内侍赶紧拿着笔记下。

        纵观那些反对出声的官员们。

        那真可谓是脸是红了又白,白了又青。

        到现在都快成绿了。

        而如魏徵房玄龄等人,却是直愣愣的愣在了那儿。

        他们着实没想到,当今的圣上会有着如此的决断。

        把这朝堂视如儿戏一般。

        但他们此时也知道李世民正在火头之上,谁也不敢再出声。

        反到是那些说了李世民不收回成拿就要辞官回家的人,他们的心思,可谓是即痛又苦啊。

        刚才还意气风发,转眼之间,就成了垂头丧气。

        “圣上,臣等只是想让圣上收回成命,并无真实辞官回乡之意,还请圣上明鉴。”

        “圣上,臣刚才失言,还请圣上罚臣失言之过。”

        “圣上,……”

        此时的人这些人,真可谓是脸得变得太快。

        可李世民却是双眼紧皱。

        于一边站着的李山,冒似知道此时的李世民不悦,向着远处的亲卫们挥了挥手。

        片刻之间。

        亲卫们就已是把这几十名官员直接拖离了太极殿。

        威胁。

        对于李世民而言是不存在的。

        更何况这也只是一些小官员罢了。

        只要朝堂之上的这些主要官员们没有动,动一动这些小官员又如何呢?

        就算是某个重臣,或者几个重臣要辞官,李世民说不定也会让其滚蛋。

        这几个月在利州所见所得。

        与着其他的州相之比较。

        利州的那一套,才是他这个皇帝想要见到的。

        只要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富民丰了。

        谁走谁留,李世民此时早已是不在意了。

        军权在手,一切都有。

        随着那几十个官员被拖走之后,朝堂里里外外都安静的有些过份。

        李世民站在大殿正中央,看着大殿外。

        他在等。

        等着这些官员们说话,等着他们想要说的话。

        可他这一等。

        就是一刻钟过去了。

        正当李世民欲返回宝台之时,他那太子儿子李承乾却是开口说了,“父皇,儿臣知晓父皇之意,钟太保即然已是离任了利州刺史之职,那利州断无不可能无刺史之人,毕竟,利州乃是我唐国一州之境,统辖七县之职。”

        李世民回头看了看他的这个太子儿子,又看了看大殿之中的其他人员,眼神更是在长孙无忌的身上停留了一息,“那你有何人选?”

        “禀父皇,臣有一人可为利州刺史之职,此人父皇必然是认识,他正是原中书舍人,现为给事中的许敬宗。”李承乾冒似并没有发现自己父亲的神态,更是直接向着自己父亲推荐了一人。

        而此时。

        站于他身边的魏王李泰却也是站了出来,向着李世民建议道:“父皇,儿也有一人可担利州刺史一职,此人乃是洛阳县令杨武。”

        两兄弟此时为了利州刺史之职,直接在这朝堂之上,开始争了起来。

        这样的明争暗斗。

        说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以前是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李世民也从不阻止,甚至还希望他们能争一争。

        随着李世民不说话,也不点头,看出众官员之后。

        众官员这才意识到,太子与魏王二人的推荐,冒似好像是回到了原来的那般了。

        随之房玄龄也好,还是高士廉、萧瑀等这些还建在国公们,纷纷开始上奏说推荐谁,推荐谁。

        甚至连长孙无忌、侯君集等武将也都开始纷纷推荐人。

        而这些推荐的人,还不止他们。

        其他的官员们,更是纷纷上奏说某人如何如何。

        而这一下。

        可谓是让李世民知道了这些文官们,还是武将们到底是支持谁了。

        其实。

        朝堂当中。

        他们所推荐的人,无非就那么几个。

        一个乃是太子所推荐的人,一个是魏王推荐的人,另外一个乃是士族的人,还有一个,就是寒门之子了。

        最后的一个。

        自然是武将们推荐之人了。

        总计五人。

        五人各有不同,也各有归属。

        如放在以前。

        李世民或许会选择寒门子弟之人。

        可当下。

        李世民可真不是想要让人去利州任刺史之职的。

        早在李世民在龙泉观的时候,就已是定下了,这利州谁担任刺史都不行,只有钟文才有此资格。

        即便此时的钟文被撤去了刺史之职。

        而今日。

        李世民只是想看看,到底还有谁在惦记利州。

        放眼天下。

        哪个州能与利州相比较?

        哪怕就是长安与万年两个县都无法比之利州的繁华。

        只要派任何一系的人前往利州任刺史,都有可能把整个利州给搅动。

        而且。

        李世民深知。

        钟文必然是不会再去管利州的事情了。

        在龙泉观之时。

        李世民已然是听了李道陵的话,所以他一回长安之后,才有了这么一个打算。

        利州有无刺史并不重要。

        以前即便有钟文这个刺史,可利州的发展,依然如没有刺史一般,顺顺利利的发展,一切都运转的很好。

        而今如果只要他一点头派一个刺史过去。

        李世民都能猜到未来的结果了。

        要不就是被钟文当街给砍了,要不就是被新任的刺史把整个利州给搞得乌烟瘴气的。

        正当李世民想要开口说话之际,不远处的李山却是突然走至李世民的身边,在其脑袋边附耳而道:“圣上,师兄曾与我说过一人,此人如利用得当,可兴国。”

        “何人?”李世民一听李山之言,随之问道。

        “许敬宗。”李山回了三个字后,就返回到自己的位置而去。

        至于李山只说了可兴国,但却是有不少的话未与李世民说清楚。

        当年。

        钟文与李山聊了一些朝堂的事情,乍一听许敬宗之名,还特意与李山随口聊了那么几句。

        说许敬宗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所以。

        李山把此人早就记于心中。

        而此时,太子李承乾所举荐之人,正是那许敬宗。


  https://vvadz.cc/book/15822/82497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