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千万贯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明远闲来无事, 回忆他在本时空时对蔡京的了解,除了“奸臣”、“字好看”之外, 印象中蔡京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 就是为家乡主持修建了木兰陂。
蔡京的家乡是福建莆田,那里有一条害河名叫“木兰溪”,发源于笔架山, 汇聚了360多条的溪涧之水,流经仙游莆田,最后出三江口, 入兴化湾。
这条木兰溪的上下游落差巨大,上游来水时水流迅速, 下游地势平坦因此排水较慢, 因此极易引发洪涝灾害。
此外, 这木兰溪入海处地势平坦,海潮能溯溪而上七八十里,经常能够涌至仙游林陂, 因此溪水日常咸淡不分,平时无法灌溉农田, 而洪水泛滥时又盐卤滔天, 导致莆田的数万顷田地“只生莆草,不长禾苗”,于是才会被人称作“莆田”1。
对于这条害河,两岸百姓早就盼望着能兴修水利,堰溪为陂, 以阻挡海潮, 再利用溪流, 将大片盐卤地改造成为适合耕种的良田。
当地人第一次尝试修筑木兰陂是在治平元年, 也就是七年前。由钱氏女钱四娘选址在木兰溪将军岩驻陂。
据说当时木兰陂刚刚筑成,各村各家正在摆酒庆贺的时候,上游洪水突至,眨眼间便冲垮了刚刚筑起的木兰陂。钱四娘含恨投水自尽。
后来在熙宁元年,当地人重新选址,再次筑陂,但同样选址不当,筑起的木兰陂没过多久就被海潮冲垮。
这木兰陂早已成了当地人心头一桩大恨事,蔡京在莆田长大,过去洪水泛滥,盐卤滔天的情形他曾亲眼目睹。但凡对家乡还有分毫香火之情,便不可能对明远提出的建议视若无睹。
果然,蔡京转头望向望湖楼上的酒博士,淡然道:“我这位小友不善饮酒,且先来一盏茶——清茶。”
如今杭州人也开始饮用完整叶片沏泡的清茶,这种饮茶方式据说最早是从海事茶馆传出来的,胜在方便。所以酒楼里渐渐开始专门供应这一类的饮品。望湖楼也是一样。
明远见蔡京不再拿“甘蔗酒露”说事,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奏效了,顿时轻轻地舒出一口气。
“远之,关于木兰陂,你有何建言,但说无妨。”
待到酒博士给明远重新上了新茶,蔡京望着明远的脸色十分凝重端肃,认真地开口请教。
“元长兄,令乡里要修建木兰陂,有三个难点。”
明远伸出三枚手指。
“选址,负责营造的人选,钱。”
蔡京眉眼一动,很显然,明远说的就是他所想的。
“这三件事上,有两件我都能帮到你。”
明远说的有些大言不惭。
“远之是说,选址,和钱?”
蔡京马上接口反问。
明远颔首,心想:和聪明人说话就是不费力气。
之前修建木兰陂失败了两次,对当地乡里的“士气”打击很大。因此负责营造的人选就非常重要,既需要懂得水利营造的技术,又要能说服当地百姓,而且最好是当地大户出身,能够将最主要的力量联合起来。
这一点,非蔡京自己决定不可,他没办法越俎代庖。
而且凭明远对历史的了解,他也不记得木兰陂最终到底是由谁主持建成的了。
至于其它两件——
两人说话说到这里,明远冲着蔡京微笑,却再也不开口了。
蔡京秒懂:“远之,你要我组建水军,帮你护卫海商?”
明远将他手中的折扇打开,遮住半边面孔,轻轻地摇着,双眼笑得弯弯的,反问道:“这可是好大一份功绩那,元长难道不想?”
在他看来,蔡京这样的野心家,未必不肯接受这样的提议。
蔡京傲然道:“本官除了任钱塘尉之外,还身兼明州团练推官之职,上书谏言组建水军,并非做不到。”
明远点点头:“好,元长,我应承你,当你建成水军,开始在水上巡航之日,就是我开始就木兰陂的选址和筹款帮助你之时。”
他们这是明晃晃的等价交换,各取所需。
组建水军,在钱塘到明州一带巡航,保护海商,本来就属于蔡京的职权范围,由他上书最是恰当。如果能做成,就是蔡京的功绩,为他将来转官入京多添一分优势。
当然,如果蔡京不干,旁人也没法儿说他,毕竟蔡京的前任和前前任……谁都没有想到过要在海上保护大宋的商船与子民。
也就是为了故乡的水患,蔡京竟“屈尊”答应了明远提出的要求。
“远之,一言为定!”
蔡京向明远伸出手。
“一言为定!”
明远大大方方地回应,两人的手极其短促地握了一下。
气氛暂时轻松下来。望湖楼的酒博士得了蔡京的授意,将事先就已经点好的菜肴流水价地送上来。
席上两人谈谈说说,讲讲各自在过去一年的往来见闻,气氛颇为和谐。
渐渐地,外面天色全黑,望湖楼外的湖山盛景渐渐地都淹没在夜色中。唯有望湖楼外堤岸边的“路灯”,精准地勾勒出湖畔道路的轮廓。
明远起身向蔡京告辞。
蔡京微笑着起身送明远,向明远一拱手,柔声说:“所以,在木兰陂动工之前,我不会动你,也不会对种彝叔不利。”
明远的笑容在脸上略僵了僵,随即笑得更欢畅:“多谢元长如此‘大度’。”
——又如此无耻!
事实上,他已经在心里将蔡京大骂了几百遍。
也罢,在负责警戒海岸的水军建成发挥作用之前,他明远也得借重蔡京的能力,暂时还不能把蔡京带沟里去。
待到明远离开,蔡京兀自站在望湖楼的长窗前,望着道旁的路灯照着明远骑马离去。
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蔡京想,他的确是可以将与明种这一对的恩怨先暂时放一放。
只是今日一见,明远的风采更胜往昔,这让他的心里更添一份情绪。
原来只有在重会之后,才晓得自己过去的那一年,终究是空度了。
隔日,杭州城中开始传出流言,说是据小道消息,官府有意组建水军,在钱塘至明州一带的水路巡航,以护卫往来商船的安全。
海商们一听,当真是“喜大普奔”。
无独有偶,《杭州日报》上不久又刊载了一篇报道,虽未听说,可是隐晦地提出,戍卫海岸,令百姓免受海寇侵扰的职责,正在钱塘县尉、明州团练推官蔡京那里,而他也正有意扩充水军,为海商出海保驾护航。
这消息一出,海商们的视线就全都转到了蔡京身上。
连他以前招募“弄潮儿”加入水军,进行操练,也都被视作此次行动的“预先准备”。
而蔡京也适时地有所动作,他召史尚和史尚那条船的几名水手一起前往钱塘尉的治所相见,详细询问了与海寇搏斗的细节,包括海寇的人数、装备和主要的作战方式。
史尚提到了他当时使用“酒精”罐罐,点燃了御敌的情况,蔡京当即赞了史尚有急智,同时又若有所思。
史尚回来,自然将一切经过都告诉明远。
明远暗叫“惭愧”。
此前他放出消息和舆论,正是为了造势,反过来给蔡京那边压力。
然而蔡京那边却稳稳地接住了,并摆出一副亲民好官的模样——“奸臣”早期时都这样吗?
更令明远隐约感到心惊的是:从蔡京详细询问史尚的过程来看,蔡京对“火器”也非常感兴趣。
军器监南方作坊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吴坚等人从不涉足杭州主城,唯一两个能时常出入军器监的,就是他明远和沈括。
因此蔡京不大可能猜到火器开发的具体进展——他甚至不知道军器监南方作坊的存在。
但是,蔡京仅仅从史尚等人与海寇作战时的具体过程,就意识到了“火器”在这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明远不得不感叹——果然笨蛋是做不了顶级奸臣的。
没几日,明远果然从苏轼那里听说,蔡京与杭州知州陈襄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准予在钱塘至明州一线扩充水军,护卫航道。
蔡京能够邀请到陈襄为他背书,大约因为陈襄与蔡京是同乡的缘故,但也不得不说,蔡京在官场上确实圆滑,无论对方是新党还是旧党,蔡京都能投其所好,予以结交。
汴京城,崇政殿内。
官家赵顼站在御桌跟前,望着火炮与火铳的图纸,满脸都是兴奋。
果然,擅长火器的工匠搭配擅长机械的文臣,一起合作,效果便是不凡。沈括奉命前往两浙路不久,军器监南方作坊便交出了这样漂亮的答卷。
赵顼一旦想起是他将沈括派去杭州的,心里就感到万分得意。
天子对面的则是当朝宰执。副相王珪察言观色,赶紧上前恭贺赵顼:“恭喜官家,我大宋除床子弩、神臂弓之外,又多一项神兵利器。”
王安石却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在心中默想刚才沈括与吴坚禀报的详情。
军器监南方作坊发明了火铳,可以由士兵单人手持发火,射程超过了三百步,在三百步外也有一定的杀伤力。
这就已经完胜床子弩与神臂弓了。神臂弓日常被大宋官军吹得神乎其神,但是实际有效射程也只是二百四十步。
这种火器,既能攻,也能守,妥妥的神兵利器啊!
只可惜……造价还是略贵。
一柄火铳的造价乃是神臂弓的三倍,这还未加上火铳所用铅子的造价。
“走,摆驾南御苑,朕要亲眼看看这火铳的使用。”
赵顼急切地开口。
一直守在官家身边的石得一连声应下,就要去安排。
王安石在这边出神,然而今日旧党斗士,老臣文彦博也在崇政殿内。
“不可!”
文彦博上前一步,就先拦住了赵顼这冒失皇帝前往南御苑的举动。
“启禀陛下,此火铳从未在御前演示过,如何能甫一进京,就劳陛下亲临演示?”
赵顼“嗯”了一声,虽然脸色略有不虞,但还是缓缓坐了回去。
但凡演练火器,都有风险,不如令士卒们试练,揣摩出战阵上的用途,再呈至御前也不迟。
文彦博见自己的劝谏管用,心中一喜。
他言辞犀利地追问王安石:“敢问介甫相公,这火铳造价几何,适才从铳管中发出的铅弹,造价几何?”
王安石默然——
文彦博也是聪明人,知道抓着火铳最大的弱点打击。
当然,文彦博并不知道此刻官家赵顼心中正在想:好的东西……当然贵了。
“我皇宋各处每年的军费开销已有数千万贯之巨。而此物又从未上过战场,实际功效如何又从何得知?一旦贸然大量出产,却又于军事无益,此便是白白抛费国帑,便该由谁人为此事担责?”
这时,忽然有个念头从王安石心中浮现。
他果断转身,向站在上首的官家躬身,道:“日前杭州知州陈襄与钱塘县尉蔡京联合上书,请求组建水军以抵御日益猖獗之海寇。两人的奏疏上明确写明,远距离火器有利海船之间的作战对敌。”
这一招出的让文彦博有点晕:因为杭州知州陈襄是个旧党,而蔡京是王安石女婿的亲哥哥。文彦博一时闹不清王安石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这项提议。
“既然军器监南方作坊就在杭州,何不先让钱塘县先训练水军,以试验这些火器是否能真正适用于实战?”
https://vvadz.cc/book/17376680/610409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