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千万贯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秦观万万没想到, 他一旦念诵出“惟愿一识苏眉州”,苏轼就真的出现在面前。
此刻的苏轼,身着便服, 已经换去了刚才出现在驿馆时的官袍,一副公事办完之后出门会友的打扮。
秦观又惊又喜,回头看见明远坐在一旁, 安然地摇着手中的折扇, 心中全明白了——明远是苏轼的朋友,刚才自己的失落与怅惘之情他全看在眼里,所以穿针引线, 刻意安排, 才有了现在自己与“偶像”的相见。
秦观喜不自胜,赶紧拜谢了明远,又从怀中掏出一大叠诗文,恭恭敬敬地递给苏轼,请苏轼点评。
苏轼也不客气,接过了那一大叠抄写工整的字纸, 一目十行, 迅速翻阅。其间苏轼表情严肃, 秦观与明远在旁,左看右看, 都猜不到苏轼会对秦观的诗文作何评价。
只不过, 明远是心中“大概有数”, 而秦观则是真正的忐忑不已,一颗心悬到嗓子眼。
毕竟苏轼是成名十几年的大才子, 而他秦观, 则是一名落第士子。
眼看着苏轼的表情越来越严肃, 秦观的一颗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终于,苏轼放下手中的文稿,表情认真地抬起头,望着秦观,指着那些文稿问:
“这些,都是子游所做的?”
秦观点点头。
苏轼伸手拈了拈颏下稀稀疏疏的胡须,道:“某观君有屈、宋之才1。”
明远闻言,反应了片刻,才想明白苏轼在夸秦观有屈原、宋玉之才。
而秦观是真正呆住,呆了好久,突然起身在閤子里暴走,并且发出不可置信的声音:“我识得了苏眉公……屈宋之才……啊!”
明远与苏轼相视而笑。
——苏轼这一夸,可真是把年轻人给高兴坏了。
两人都是安然坐着,坐看秦观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红着脸重新入席。
片刻后,种师中也回来了。
他身后还带着一名与他同龄的少年。这少年身材敦实,脸庞晒得很黑,相貌看起来很朴实,但是一对漆黑的眸子十分灵活。
明远认得这名少年,正是刚才在运河畔抢救了杭州驿厨房那口大铁锅的勇武少年。
种师中刚才溜出去,就是去结交这个小友去的。
明远也觉得种师中到了能够自行打理社会关系的年纪,因此放任他去交友。
秦观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当即三言两语将那少年刚刚的“壮举”形容了一番,听得苏轼也是连连点头。
种师中便一挺小胸脯,大声说:“各位,这是我邀来的新朋友,姓宗名泽。宗兄,这是杭州通判苏轼苏子瞻公,这位是我师兄明远,这位是……”
种师中忙着为宗泽通名。明远则望着宗泽那张表情严肃的小脸发呆。
他听见宗泽的姓名之后,脑子里立即响起三声:“过河!过河!过河!”2
最近他“捞”北宋名人的运气真的很不错啊!今天借高丽使臣的事,一下就捞来俩!
宗泽则有些惊疑地看看明远,挪开眼光,再偷偷看看,最后悄悄拉着种师中的衣袖问:“端孺,我脸上是不是弄脏了哪里?令师兄为什么……总是看我。”
种师中看了明远一眼,噗嗤一笑,安慰这位新朋友:“没事……只是我师兄见你骨骼清奇……”
明远恰好也于此时收回眼光,招呼酒楼中的酒博士:“上菜吧!”
一时间酒楼的各色佳肴如流水般地送上。虽然不如汴京几家正店里的菜品那样精致细巧,但胜在都是本地所产的新鲜材料,天然鲜美,只需稍加烹调便是绝顶美味。
苏轼本是老饕,偏又才思敏捷,妙语如珠,一边吃一边评价,逗得席上笑声连连。
连秦观都有些侧目: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苏眉公。
一时间五人填饱了肚子,明远让酒楼送上消食的香薷饮。众人一边喝饮子一边聊天,这才谈起刚才在杭州驿跟前发生的一幕。
他们五人,无一例外,可全都是亲历者。
秦观叹了一口气,道:“那些押伴可真是可恶啊!”
苏轼拈着胡须不说话。
明远则是唇角微勾,露出几分讥讽,笑道:“背后的高丽使臣,也没有安什么好心思。借这些押伴作威作福,在我朝中造势……”
苏轼显然也是这个观点,摇头叹息着道:“高丽是第一次来朝贡,在这些事上也难免多用了些心思。”
此前一直坐在种师中身旁埋头大吃的宗泽突然抬头,望着苏轼与明远,问:“高丽来贡,岂不是总比亲附辽人要好?”
高丽因为地理原因,此前一直亲附辽人,向辽国上贡。到如今却改弦易张,想要搭上大宋这条船。
閤子里三个大人都有些吃惊,没想到宗泽小小年纪竟然懂这些。
明远顿时将手中的“1127”牌折扇一张,道:“那也未必。”
见苏轼与秦观的眼光都投过来,明远便继续道:“高丽国中,想必也有意欲亲附辽人的一派,和亲附我大宋的一派。这两派在政治角力。”
“此次高丽下决心派出使臣,可能是亲宋一派稍占上风,因此高丽国主下决心投石问路,想要尝试在大宋这里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好处罢了。”
“甚至也可能是亲宋一派想要打击亲辽一派,因此派出使臣。”
“届时如果辽国震怒,怪罪高丽,亲辽一派的势力遭到打击,高丽亲宋一派许是能得到更大的政治利益。”
历史上在大国之间玩这种小把戏的国家多得很,只是“长袖善舞”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更多的恐怕是“玩火自焚”。
明远说完,苏轼秦观都觉得有道理。而种师中与宗泽两个小朋友也都点头表示听懂了。
苏轼还在叹气,道:“确实如此,从那高丽人递来的公文,上面但书甲子,不写年号。也不知是因为高丽人当真不通礼仪,还是存了试探之心,故意为之。”
在座之人听说高丽人的公文上只写了用干支纪年法所纪的“辛亥年”,而没有写上当今官家的年号“熙宁四年”,都感气愤,觉得这高丽使臣此举实在是蔑视了整个大宋。
年轻气盛的种师中和宗泽都认为,一步都不能相让,应当挥起大笤帚,马上把这些高丽使臣都赶回去——还想去汴京?想得美!
明远一听,心中一动,赶紧问苏轼:“子瞻公打算如何处置?”
苏轼将手一摊,道:“自然是退回公文,并郑重告知。两国邦交,不是儿戏。对方若真是存了试探之意。那这等邦交往来,不要也罢。”
明远却转了转眼珠,对苏轼道:“子瞻公且不要着急退回高丽使臣的公文,请尽量扣下一两天。我试试来打探一下高丽使臣这次的态度。”
他这话一说出口,苏轼与秦观立即明白了明远的意思。
而两个小朋友却依旧在饭桌上抗议。
却见明远笑眯眯地说:“有一句话圣贤大约从没说过,但是多数时候很管用:‘能够不用武力就办成的事,就不要用武力。”
其实他心中想的那句话是:“靠欺骗可以取胜时,绝不要靠武力。3”
他说这话唇畔带着神秘的微笑,再加上想出令人兴奋的主意,连双眼也似乎在闪闪发光。
苏轼与种师中都是习惯了,见怪不怪。而秦观与宗泽则都是一呆,心中都在想:这个小郎君相貌虽美,但为什么总给人一种感觉——随时能把你带到河沟里去?
杭州府那边,苏轼果然扣下了高丽使臣的公文,也没有多说是为什么,只是告诉他们公文出了很大的问题,不能予以放行。
高丽使臣顿时急了。
正如明远所预言的那样,高丽小朝廷如今正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斗争需要,才有了亲宋之举。但如果使臣第一次朝贡就把事情搞砸了,亲宋的一派便是砸了自己的脚。
他们几次想要向杭州府询问缘由,都吃了闭门羹。
上次他们纵容押伴那么一闹,得罪了整个杭州驿的上上下下。如今杭州驿有苏轼撑腰,不再单独为使团供应菜蔬米粮,也不让他们使用厨房。只有驿馆的大锅菜,爱要不要。
使团里的人既无法前往汴京,也没脸返回高丽。
他们的押伴便给出了一个主意。
“上次的事,很明显是惹恼了杭州府的苏通判,现在有他在从中作梗,使得事情无法推行下去。不如我们安排一下,找一位苏通判的朋友,让他做一下中间人,双方好好把话说开。”
高丽正使王彬与副使金世祯一商量:也只能这样了。
这位中间人,显然就是明远了。
约见的地点在钱塘门外的望湖路,明远在那里有一间长年预订的閤子。
王彬与金世祯换上了汉人的袍服,头戴竹笠,在杭州驿登上小船,直出钱塘门,泊在望湖楼下。
待他们赶到楼上,明远已经在閤子里等他们。
高丽正副使同时觉得眼前一亮,只见明远身穿一身月白色的绸袍,衣袍的颜色与楼外水天之色相当接近,绸衫反映的柔和光线,将明远一张清秀无俦的脸庞映亮。令王彬与金世祯同时暗暗叫了一声好:宋国竟有如此人物!
明远却将手中的扇子轻轻一挥,请王金二人入座。
閤子内的酒桌上,已经摆了一桌精致的席面,菜品的质量,是杭州驿被惹恼之后,每天供应的大锅菜不可比的。
但王彬与金世祯哪里还有心思品尝美味的菜肴。
他们两人局促地坐下,金世祯先用流利的汉话介绍了王彬与自己的身份——王彬是“六王子”,而他自己,是“世家子弟”。他们两人因为仰慕大宋上国的“文采风流”,才促成了此次出使。
明远一边听金世祯自抬身价并拍着各种马屁,一边挥扇微笑,一边心说:吹吧,你就吹吧。
他始终没怎么开口。
金世祯便心中紧张,越说越艰难,到最后,便是与王彬一起齐齐闭嘴,两人都喊着乞求的眼神,望着明远。
明远看火候差不多了,才摇着扇子缓缓开口。
“说实话,苏公前些日子对使团的作为确实相当恼怒。”
“身为外国特使,便可以无视地方州郡官员的管辖权限,你们高丽的商船,以后还要不要来杭州港了?”
王彬的汉话水平没有那么好,但金世祯却听出了弦外之音,喜出望外地问道:
“苏公是希望高丽与宋国通商吗?”
明远却轻轻地摇着扇子,顾左右而言他地回答:“我是今年四月末与苏公一道出发,从汴京来的杭州。”
两名高丽使臣瞬间自行脑补了七七八八,对视一眼,同时起身,都向明远行礼,无比恳切地开口——
“请郎君指点迷津。”
https://vvadz.cc/book/17376680/612871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