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农门女猎户种田发家史 > 第487章 提升飞快

第487章 提升飞快


郑家会不知道百姓们的倒卖行为?

        肯定知道。

        但还是任由他们倒卖,仿佛根本不关心这点粮食的去向。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郑家暗地里正在将这些粮食买回去补充粮仓。

        因为有郑家的低价粮在,百姓们心中的恐慌也消了,若这些人倒卖的价钱过高,他们就不会买,所以,倒卖者卖出的价钱也不会高。

        也让郑家在他们手中收的粮价,比在其他地方收还要低,几乎是有多少收多少。

        这样一来,且不说能不能稳住粮价,郑家至少让那些歉收又一贫如洗的人家有了一条能活下去的路。

        并且,让那些逃到外地去的灾民,为了能得到低价粮食,不得不回流,也能减少大量流民。

        流民少了,百姓都留在家中,这些受灾的土地,来年才能有人种,不耽误下一季的收成。

        如此过去几日。

        不少粮商就扛不住了,尤其是一些中下层粮商,他们可赌不起,只能降价出售。

        而且,这降的幅度还不小。

        否则,和郑家相差太大,仍然吸引不了客人。

        这么一天天过去,郑家始终如此。

        也让更多商家坐不住,纷纷开始降价。

        继续屯粮的粮商也越来越少。

        最后让北方这些灾情严重的地方,原本暴涨的粮价,逐渐趋于平缓。

        如此持续了半个月,郑家依然坚挺着。

        这一结果更让粮价大幅下降。

        而与此同时。

        郑家低价卖粮,而朝廷呢?仍然是每日给那么点米汤,在一些有心之人的引导下,百姓们对朝廷越发不满,也更对郑家感恩戴德。

        特别是,他们知道了朝廷竟然借机敲诈郑家两千万两银子,并且还弄走大批量对方打算出售给百姓的粮食,让他们无粮可买。

        拿走两千万,却只给他们发放三百万两银子的赈灾款,其他的都被十大家族和那腐朽的皇室给分了!

        而且,若三百万两都发放到他们手中,他们绝不可能每天只领到两碗米汤。

        朝廷不关心他们老百姓的死活,贪官污吏更是贪墨他们救命的钱粮。

        所以,哪怕粮价逐渐稳定,百姓们对皇室以及十大家族更是厌恶到了极致。

        消息灵通的十大家族知道他们这是被人坑了,为了挽回形象,不得不出钱又出粮为百姓们赈灾。

        不过,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郑家的薯面又从两文一斤增加到三文。

        至于原由,便是因为薯面获取的成本比杂粮更高。

        初期价格优惠些,是想推广这种食物。

        若继续低价,纵使郑家家大业大,也亏不起。

        而若他们郑家倒了,谁来为百姓们稳定粮价?

        此举,虽然惹来部分百姓的抱怨,但并未引起太多不满的情绪。

        薯面若和杂粮同个价钱,那百姓们还是会倾向于杂粮。

        因为他们发现,一斤杂粮比一斤薯面更耐吃。

        这就导致薯面的销量骤降。

        而这,却是郑家想要的结果。

        要知道,就这半个来月,郑家每日从元佳蓉那接收的番薯渣干都会被消耗的七七八八。

        这还是在他们请求元佳蓉将未来几个月份的干渣都提前运给他们的情况下。

        郑家所剩的番薯渣其实不多了,可为了让百姓安心,让他们以为粮食足够,就只能故意降低它的销量。

        如此,才能保证番薯渣可以长期卖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他们之前的存粮就消耗得更快了。

        就只能继续高买低卖,亏本维持粮价。

        好在,元佳蓉为郑家提供的糖,让他们大赚了一笔。

        因为粮食稀少,百姓们都不够吃呢,自然就更不可能拿来制饴糖。

        饴糖的产量骤降,也让糖价暴涨,那郑家手中的糖成了香饽饽。

        而那番薯粉与番薯粉丝的价钱也被他们抄得极高。

        不管是在丰年还是灾年,有钱人始终有钱,底层百姓再饥饿都影响不到他们,他们该花钱还是会花。

        这些高价的食物,反而更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

        简而言之,郑家在赚有钱人的钱,补贴底层百姓以及稳定粮价。

        当然,总体来说,他们还是亏损的。

        可这也没办法,粮价不能稳定,皇室就更有借口为难他们。

        因此,每一次灾情,都是郑家消耗家底的时刻。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郑家这边苦苦地算计来算计去,那些粮商,尤其屯了不少粮食想要发灾难财的黑心商人也被郑家坑得自食恶果。

        北方灾区的粮价勉强算是稳住了。

        那么,被郑昱新要求稳住粮价的宁安府如何了呢?

        自然是稳稳当当的。

        毕竟郑林楚手里有钱,可以买到足够的粮食来稳定粮价。

        顺便,让宁安府换了新太守。

        而已经成为丰庆县的大户的薛家,有了足够流通的银子之后,家族实力以及资产也在稳步提升中。

        当然,他们壮大自家的根本还是在番薯上。

        处理番薯,始终都是薛家的重中之重。

        磨好番薯粉,接着就要晒番薯丝、磨番薯面,甚至偷偷制糖。

        这些事儿的工程量都极为浩大。

        每一项都要折腾好多天,并且需要大量人工。

        折腾好番薯,就到了十二月底。

        要事处理好,又有足够的余钱,薛家就把部分精力投到位将来的立族做准备上了。

        立族要准备什么?

        设义学、建义庄、置义田。

        如今他们财大气粗。

        义学?

        建!

        义庄?

        建!

        至于置义田,最划算的就是买荒田荒地,以及开垦山林。

        以上不管是哪项,都需要不少人工,尤其是置义田。

        还有自家的建设更不能忘。

        比如郑林楚让建的养猪场,以及将那诸多棚子修缮或是扩展一番,让它们可以长期住人,并且能住下更多的人。

        在薛家风风火火的建设中,大批量的灾民也终于进入宁安府。

        这些灾民在受灾之后,在路上颠沛流离了好几个月。

        一路上,可谓是一城一城一府一府地吃过去啊!

        可惜就是没被收留,只能不断向南方走去,尤其是这些靠近东神野林,相对来说较为富裕府县。

        本以为,到达宁安府又有一场硬仗要打,最多被留下一部分,剩下的大部队继续前行。

        却不想

        。


  https://vvadz.cc/book/1755/66466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