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缆镇语录 > 立春习俗(附录:漫谈中药保健(601)

立春习俗(附录:漫谈中药保健(601)


  缆镇农村立春习俗见闻录
立春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匆匆赶到缆镇,一心就想瞧瞧农村里的立春是啥样。这立春,在老祖宗眼里可是个极为重要的节气,意味着新一年农事的开始,春天的大门“吱呀”一声就敞开了。
一进村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那儿,热热闹闹的。凑近一瞧,原来是在“打春牛”。这“春牛”是用彩纸和竹子扎成的,看着就喜庆。村里的壮小伙拿着鞭子,轻轻抽打“春牛”,一边抽还一边喊着吉利话,什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围观的老老少少都跟着乐呵。听旁边大爷说,这打春牛可有讲究了,就是盼着新的一年,地里的庄稼能顺顺当当,牛儿有力气干活,庄稼有好收成。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春牛,时不时还伸手摸摸,对这新鲜玩意儿充满了好奇。这场景,就像诗人笔下“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描绘的那般,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与希望。
接着,我跟着人流来到了村里的晒谷场。这儿摆着好几张桌子,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果,原来是在做“咬春”的准备。村民们把萝卜、生菜、春卷摆好,大家围坐在一起,拿起萝卜就“嘎吱嘎吱”咬起来。我也拿起一块萝卜,咬了一口,又脆又甜,汁水在嘴里爆开。一位大妈笑着跟我说:“立春咬春,一整年都有好精神,百病不侵嘞!”大家一边吃,一边唠着家常,说说去年的收成,聊聊今年的打算,欢声笑语在晒谷场上空回荡。这温馨的画面,不正应了“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的情景,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在村子的小路上,还能看到一些人家在门口贴“春条”。红红的纸条上写着“迎春接福”“春风送暖”这些吉祥话,看着就透着一股喜庆劲儿。有的人家还会在院子里插上几枝柳枝,嫩绿嫩绿的,给院子添了不少生机。这柳枝啊,也是春天的象征,寓意着新的一年像柳枝一样,充满活力,茁壮成长。正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所写,处处是春的生机与活力。
逛了一整天,我深切感受到了缆镇农村立春习俗里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习俗,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村子里的人紧紧连在一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离开缆镇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可我的心里还热乎乎的,满是对这传统节气习俗的感动和眷恋  。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601)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有好几十个方子都是把姜枣配对,因为姜是打开的,而枣是收的,所以姜和枣配在一起,可以很温和地补气。
在喝姜枣茶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小秘诀。因为姜的皮和肉,性质其实是相反的,姜肉是发散、热性的,而姜皮是收敛的、偏凉性的,所以姜肉可以发汗,而姜皮可以止汗。我们在做姜枣茶的时候,如果连着姜皮一起,人就不会发汗,不会让毛孔因为打开而受冷。
姜枣茶的功效
姜枣茶具有温中止呕、回阳通脉、补血益气、燥湿消炎的功效,对由体内阳气虚弱引起的怕冷的情况,用生姜红枣茶可以有效地去除寒气。
姜枣茶饮后能促使血管扩张,全身有温热感,具有强心的作用,促进消化,增强肠蠕动,保护胃粘膜,对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姜枣茶具有利胆、镇痛、解热、抗炎、抗菌及抗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对风湿节炎、腰肌劳损,有较强的效果,可以长期内用。
姜枣茶配方
这个冬天人手一份
姜枣茶的做法很简单:把生姜、红枣、枸杞一起煮成茶喝即可。
姜枣茶(2杯的量)
原料:红枣6颗、枸杞一把、花椒十几颗、生姜4片(生姜不要去皮,姜的分量不要少,煮出来的水喝起来要有点辣辣的),另外红枣要去核。
做法:加适量水,煮成淡红色即可。体寒怕冷,可以多加了几粒花椒,煮成花椒姜枣茶,祛寒湿的效果更强。
以上是2杯的量,也可以分量提高,多泡一些,煮完后的姜枣茶,冷却后,装入干净的瓶子内,放冰箱冷藏。喝水的时候舀上两勺,用开水一冲泡就可以喝了。
温馨提示:
制作姜枣茶,选枣也是个关键,只有用大枣才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而且大枣要切碎,用水煮才可以把里面的营养煮出来,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
煮的时候姜和枣要冷水下锅,这样才可以把姜的味道挥发出去,在喝的时候喝不出姜的味道,即使不喜欢吃姜的人,也可以喝姜枣茶的。
姜枣茶特别适合寒凉体质的人,什么是寒凉体质呢?
最大特点就是一年四季都怕冷,手和脚摸上去是凉的,身上有些地方会容易痛。比如腿或者肚子会痛,而且是冷痛,觉得冰凉冰凉的那种。
如果不是虚寒的人,最好不要一年四季天天喝姜枣茶,但在冬天寒气旺盛、阳气虚弱,不体寒的人(正常体质)也能喝。
每一日的饮用方法,最好是上午把它喝完,不要超过中午,因为姜适合在早上吃,下午和晚上不适合喝姜茶,下午3点后喝会影响睡眠。
很多人怕喝完姜枣茶容易上火,其实只要上午喝是不会的。
一般来说,只有体质非常热的人是不能够喝姜枣茶的。像唇红、口干、五心烦热这些属阴虚火旺体质者忌用,脾胃热性的也不能喝,会造成湿热的。


  https://vvadz.cc/book/24143103/187072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