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帝国模拟:暴君统治杀穿万世 > 第185章 一代贤相杜如晦

第185章 一代贤相杜如晦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

很快,陈盛留下洋洋洒洒的一千多字,轻轻吹了吹,纸上的墨痕逐渐干了起来。

陈放下手中的毛笔,微微晃动一下有些发酸的胳膊。

一次性写了这么多字,还真是有些费劲。

待墨水彻底干了之后,陈盛便让太监将书写的内容拿给孔子去看。

“是朕想法出了问题,觉得应该全民普及教育。”

“可对于如今的大齐来说,想要真正做到全面普及却是有着操之过急了。”

“有文化的确是一件好事,可在教育之上,却是应该让大齐每一个人从小明白,应该怎么做人!”

孔子有着好奇的接过太监手中的纸,当他看到为首的弟子规三个字时,心中还有着纳闷,陛下写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随着他继续往下看,表情逐渐凝重,甚至身体都开始颤抖。

第一时间浏览完一遍之后,孔子猛然跪倒在地,颤抖着双手将这张纸轻柔的捧在怀中。

看他的样子,这个时候若是有人要和他抢夺这张纸,他肯定和对方拼命。

尽管孔子是搞文学的,可他身高一米六,身体健硕无比,就算是军中一些猛将,也不见得有这样的好身材。

“陛下!此乃……圣人之书!”

孔子感觉口中有着干,声音都有些跑调。

其他人更是无比好奇,不明白陛下到底写了什么,怎么让一向不因外物而动容的孔子此时这般失态。

陈盛微微点头道:“你说的不错,这的确可称得上圣人之书,不过我更觉得这是一本劝人向善的书。”

“尤其是对于还未彻底开化的少年郎而言,此书的重要程度远胜文化教育。”

“对了,还有宋应星,你也协助孔子实施教学之事,在文化知识之外,对于的确无法全身心学习文化的孩子,让他们背诵弟子规,就算他们农忙之前也不能忘记每日背诵。”

“再者就是让他们从小学习新兴农业知识,就算他们以后还是种地为生,也要在种地一途比之他们的祖辈走的更远!”

宋应星正愁自己的《天工开物》无法全面普及,陈盛的这个办法却是帮到了自己。

孔子更是眼含泪光,捧着那张纸朝着陈盛重重叩头。

“陛下写出这圣人之书,为天下制定为人之道,当称万民之师!”

这弟子规乃是结合华夏数千年的圣人之言,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模式书写,就算是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也能当做顺口溜背诵。

只需要传授之人向其讲述每一句的含义和出处,这些孩子便能轻易记住。

而弟子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文学,主要是提倡所有人遵守孝道,守信友爱,亲近仁德,称得上是华夏传统德道教育的重要载物。

陈盛微微摆手道:“朕可当不起这万民之师,也不愿被这尊号所累。”

“朕只希望大齐王朝人人自爱,若是能够到达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一天,也算是天下大同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可是上古传说中才有的盛世。

若是一般的帝王这般说,肯定觉得他假大空。

可陈盛这么一位千古一帝这般说出来,所有人都觉得,那一天一定不会太远!

孔子郑重道:“臣必将弟子规普及给所有人!”

这时他像是想起什么事情一般又开口道:“陛下,有位学子未能跟上本次科举考试,前来书院学习,臣觉得此人乃是不出世的天才,特地禀报陛下,希望陛下可以重用。”

以孔子的性格,绝不可能推荐他的亲朋好友。

能被他这般称赞的,莫非又是一位历史名人?

陈盛当即问道:“你说此人乃是不出世的天才,他的不到之处表现为何?”

孔子回答道:“陛下,此人乃是外地之人,说起来他是一位藩王属地之人。”

“在朝廷推广推恩令之时,此地藩王尚未察觉什么,此人却是第一时间离开那里,朝着京城而来。”

“据他所说,他一眼便能看出推恩令乃是伤及藩王根本的政令,而且他也推断出藩王不会坐以待毙,定然会反叛。”

“更可怕的是,此人猜测各个藩王彼此之间无法真正齐心,最后只有一个下场,就是被朝廷剿灭,因此他第一时间离开藩王封地,前来投靠朝廷。”

听完孔子的描述,陈盛对于此人更加感兴趣。

“孔爱卿,那你可知此人姓甚名谁?”

孔子回答:“此人姓杜名如晦,字克明。”

一代贤相杜如晦!

陈盛的眸子猛然一亮。

难怪能够被孔子这般夸赞,居然是华夏历史上大唐初期的名相杜如晦。

在隋末唐初时期,乃是天才人物辈出的时间段。

帝王出了杨广这样千古留名的暴君,也有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更有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

那个时间段更是将星云集,不论是李靖,李绩,那都是华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兵家奇才。

而那些文官,自然也是大名鼎鼎!

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当然还有杜如晦!

后来李世民修建凌烟阁的时候,派人为唐初二十四功臣作画,其中杜如晦便是排列第三。

要知道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

杜如晦和李世民没有半分血缘关系,单纯凭借功绩到达第三名,足以见得其强大之处。

陈盛的嘴角不受控制的上扬,这样的人物若是能够被自己用好的话,最起码可以成为三省长官。

原本朝堂上的三省长官内定为贾诩,张骞和诸葛亮。

如今张骞还在江淮府施行摊丁入亩制度,且张骞更倾向于外派,因此三省长官空出来一位。

如今杜如晦的出现,可谓是无比的及时。

“孔爱卿,这杜如晦现在何处?”

陈盛现在就要见一见这位杜如晦,看看他是否就是历史上的那位明相。

孔子道:“他就在京城的书院中。”

陈盛当即摆手道:“速速请杜如晦进宫,朕要亲自见见他!”


  https://vvadz.cc/book/27127559/678521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