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332章: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不少

第332章: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不少


李辰溪站在水库边,心中盘算着测量距离的事儿。
在后世,测量距离有各种各样先进的激光设备,轻松就能把距离精确地测量出来。
可在当下,条件简陋,哪有那么长的尺子来丈量这长长的路程。
无奈之下,李辰溪只能采用最原始、最质朴的方法——步测。
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一步的距离大概在一米左右,他就准备通过计算自己走的步数,来估算这段路程的长度。
不过,李辰溪心里也清楚,人毕竟不是机器,没法保证每一步都迈得丝毫不差,大小完全一致。
所以,这测量出来的结果,只能是个大概的数值。
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在这个基础上多预留一些长度。
要是到时候电线不够长,还得再去购买,那可就麻烦大了,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
老支书瞧见李辰溪准备开始测量,赶忙叮嘱周围的村民:“大伙都听好了啊,谁都不许去打扰辰溪,让他安心量距离。”村民们纷纷点头,大家都知道这事儿的重要性,谁也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影响了村里通电的大事。
李辰溪深吸一口气,迈出了第一步。
他一边走,一边在心里默默计数,脚步沉稳而坚定。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前方,尽量保持步伐的均匀。
周围的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他那有节奏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
此时正值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惬意。
路边的小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李辰溪加油鼓劲。
李辰溪额头上渐渐冒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但他浑然不觉,依旧全神贯注地走着、数着。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李辰溪终于走到了村子里。
他停下脚步,长舒一口气,心中得出了一个大概的长度。
这一路,他走了差不多两千米。
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再多买两百米的电线。
这样一来,电线肯定是足够了,说不定还能剩下一些。
而且,这个长度已经把各家各户入户的电线都考虑进去了。
为了不让人起疑,李辰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他骑上从厂里弄来的三轮车,慢悠悠地朝着村外驶去。
他先是在村子周围绕了几圈,就像是在闲逛一样。
其实,他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好把从脑中商店购买的电线运回村里。
李辰溪就这样在外面晃悠了一个多小时,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他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心念一动,从脑中商店把电线取了出来。
那一大卷电线沉甸甸的,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搬到三轮车的车斗上。
紧接着,他又掏出一个纸箱,纸箱里整整齐齐地装着100个电灯泡。
这些灯泡的瓦数不高,只有15瓦。
这两样东西加起来,前前后后一共花了李辰溪差不多两百块钱。
这些灯泡可不是普通的灯泡,而是经过改良的。
之前,张燕她们采纳了李辰溪提出的宝贵意见,研发出了类似的灯泡,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改良后的灯泡。
所以,李辰溪拿出这些灯泡,也不会显得突兀。
说起白炽灯,它的发光原理大家都知道。
白炽灯是依靠钨丝制成的灯丝发热,从而产生光辐射,最终发出明亮的光芒。
灯丝工作的时候,温度高得吓人,往往能达到3000℃。
这样极端的高温,也只有钨丝能够承受得住。
然而,即便是极其耐高温的钨丝,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有微量的蒸发,这些蒸发出来的钨原子会慢慢沉积到灯泡玻璃上。
所以,使用时间长了的灯泡,玻璃表面往往会发黑。
为了让沉积下来的钨原子能在一个较大的表面上均匀散开,同时创造良好的散热效果,白炽灯泡的形状通常都设计得近乎鸭梨形,看起来有点大腹便便的感觉。
另外,为了解决钨丝在高温下氧化烧断的问题,灯泡内部都是被抽成真空状态的。
仔细观察灯丝,它看上去似乎只有短短的两三厘米长,但实际上,它是一条螺旋形的钨丝,展开来长度有一米多呢。
只不过它实在是太细了,比头发丝还要细得多,所以肉眼很难察觉到它的真实长度。
白炽灯泡的尾部有螺纹,能够很方便地拧在灯头上。
早年的灯头材料很特别,是一种被称为“电木”的酚醛塑料。
这可是塑料中第一个投入工业生产的品种,它质地硬而脆,具有不吸水、不导电、耐高温、强度高等特点。
而且,它还有个很奇怪的特性,频繁开关灯会大大缩短灯泡的使用寿命。
所以,在过去,人们对灯泡格外珍惜,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时间,每天大多就是早晚各开关一次灯。
李辰溪把东西都准备好后,便踩着三轮车,哼着小曲儿,朝着李家庄的方向赶回去。
此时,村里安装电线杆的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不过,由于全靠人力挖掘,进度并不是很快,连十分之一都还没完成呢。
看样子,没有个一两天,这50根电线杆怕是立不完。
要是有挖掘机等现代化机器来协助的话,那可就轻松多了,说不定一天之内就能把所有电线杆都立好。
老支书远远地就瞧见李辰溪踩着三轮车回来了,他心里一喜,知道电线肯定是弄回来了,连忙快步迎了上去。
老支书走到三轮车旁,看着车上的电线,略带忐忑地问道:“辰溪,这些就是咱们要用的电线吧?”老支书心里其实很矛盾,一方面,他担心李辰溪为了弄到这些电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另一方面,他又怕这电线价格昂贵,村里负担不起,毕竟村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没错,老支书,这就是电线。
您赶紧叫人过来帮忙搬一下吧。”李辰溪笑着点了点头。
中国电缆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后来慢慢发展壮大,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努力。
1897年,中国第一根地下电力电缆在魔都投入使用。
那是一条长达2700米的橡皮绝缘铅包护套照明电缆,不过在当时,这可是进口产品。
到了1939年,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昆明建成投产,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根国产电缆,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生产电线电缆的道路。
然而,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电线电缆行业规模非常小,职工总数仅有2000余名,生产设备也只有大约500台,每年最高用铜量仅仅6500吨。
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电线是多么珍贵的物资。
一般情况下,都是优先供应给一些保密单位,然后才是工厂,最后才轮到居民用电。
在四九城,要是居民想要把电线接入家中,户主还得另外掏钱,而且这个费用可不便宜。
所以,有一部分人因为舍不得花这笔钱,依旧在使用煤灯照明。
“辰溪啊,这些电线花了多少钱呀?”老支书问出了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
虽然现在村里赚了一些钱,但老支书曾经经历过穷苦日子,深知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就算手里有点积蓄,也总是不舍得花,能省则省。
李辰溪想了想,随口说道:“不贵不贵,2200米的电线加上100个灯泡,总共也就210块钱。”实际上,这些东西原本只花了他两百块钱,他只是象征性地加了十块钱。
毕竟,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要是拿出去卖,价格翻个两三倍都不是什么难事,主要是因为电线的产量实在太低了。
其实,李辰溪自己也不太清楚在这个时代,电线到底是不是管制物资,市面上有没有得卖。
“210块啊,那还行,还行。”老支书听了,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原本他还以为要花很多钱呢,可把他担心坏了。
大队长在旁边也忍不住猜测道:“老支书,我看这些东西估计没那么便宜,辰溪是不是通过特殊渠道弄来的呀?”
李辰溪连忙摆了摆手,说道:“哪有什么特殊渠道,您想多了。”尽管李辰溪嘴上否认,但大队长和老支书心里都明白,这些东西肯定是通过特殊渠道弄来的,说不定李辰溪还搭进去了不少人情。
就像之前村里的水力发电机,要是靠村里自己的财力去买,就算把整个李家庄掏空,估计都买不起。
“我这就回去给你取钱。”老支书说道,“我身上没带这么多钱,得回去拿。
咱农村人,谁没事儿身上带这么多钱啊。”老支书心里清楚,现在村里能拿得出来的钱,得先给李辰溪。
毕竟李辰溪已经为村里垫了不少钱了,村里得懂得感恩,不能等人家催了才还钱。
而且,现在村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靠着卖蔬菜赚了不少钱。
等过段时间,村里还要给大伙分红呢,到时候估计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笔不小的钱  。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198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