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199章:张燕的高光时刻

第199章:张燕的高光时刻


张燕脚步轻快,满怀憧憬地迈进了学校的大门。这一天,她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怀揣着一个即将绽放的绚烂梦想,喜悦之情几乎要从她的每一个毛孔中渗透出来。
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张燕的目光急切地扫过每一个角落,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小组的伙伴们分享心中那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好消息。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勾勒出一抹难以抑制的笑容。
“燕子,今儿个你咋这么高兴呀?瞧你这模样,是不是有啥大喜事?”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张燕的异样,扭过头来,满脸好奇地询问道。
“啊?我表现得这么明显吗?”张燕俏皮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那可不!你这脸上啊,就差没写着‘我超开心’这几个大字啦!”同学笑着打趣道,引得周围的人纷纷侧目。
张燕忍不住“嘻嘻”一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道:“我们小组不是一直在捣鼓电灯的研究嘛,嘿,现在可有了全新的思路,你们说,这能不让人高兴吗?”
“啥?这么快就有新思路了?”周围的同学们听闻此言,都不禁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纷纷投来难以置信的目光。
而与张燕同一研究小组的成员们,更是激动得坐立不安。他们深知这个研究项目的艰难程度,每一次的突破都来之不易。此刻,听闻有了新的思路,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
“燕子,快跟我们说说,到底是啥新思路呀?快别卖关子了!”其中一位小组成员,急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急切地催促道。
然而,就在这时,教室里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异样。
大家都沉浸在对新思路的好奇与兴奋之中,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师已经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教室门外。
张燕兴致勃勃地开始向小组的成员们讲述起来,她的声音清脆而充满活力,详细地阐述着卤钨灯的设计理念。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试图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全新的构想:“就是在玻壳里面注入循环剂,这样一来,蒸发的钨就能重新回到钨丝上啦。”
教室外,老师静静地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张燕的讲述。
当听到这个天才般的想法时,他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作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师,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设想所蕴含的巨大可行性与潜在价值。
在老师的脑海中,一幅清晰的画面缓缓展开:当灯丝通电发热,钨原子就像一群活跃的小精灵,从灯丝上脱离出来,向着玻璃管壁飞速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与卤素原子相遇,二者迅速结合,形成卤化钨。
紧接着,卤化钨又会朝着玻璃管的中央移动,在特定的条件下重新分解,释放出卤素蒸气和钨。而那些重新获得自由的钨原子,如同归巢的鸟儿,再次沉积在灯丝上。
如此循环往复,灯丝的使用寿命将得到极大的延长。同时,由于灯丝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稳定工作,这不仅能够让电灯发出更明亮的光芒,还能提升灯光的色温,使发光效率大幅提高。
老师越想越激动,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考虑得更加深远。这个设想一旦成功实现,将对整个电灯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一场技术革命。
“啊?这样真的能行得通吗?”小组里,有一位同学微微皱起眉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在他看来,这个设想实在是太过于大胆和前卫,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认知范围。
“我觉得完全可以!”一位对电灯研究有着深入了解的小组成员,兴奋地挥舞着手臂,大声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因为他明白这个设想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也相信它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走,咱们赶紧去实验室试试!”另一位急性子的成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验证这个设想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收拾桌上的书本和资料。
要知道,使用学校的实验室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提前提交申请,经过层层审批。然而,他们所在的学校在科研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为学生们提供相对自由的实验环境。
这在普通的大学中,是难以想象的。那些学校往往因为场地有限、材料短缺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支持学生们进行如此前沿的研究。
“啊!老师来啦!”就在大家准备起身前往实验室的时候,突然有人惊慌地喊道。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教室门口,只见一位戴着眼镜、面容和蔼的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教室。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激动,径直朝着张燕走去。
“张燕,你这个想法简直太棒了!”老师走到张燕面前,难掩内心的兴奋,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地说道,“你们赶紧去申请实验室,我会和那边沟通,让他们尽快批准,争取早日得出实验数据。”
张燕听到老师的夸赞,脸上微微泛起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曾老师,其实这个想法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别人告诉我的。”
“不是你?那是谁?”曾老师微微一愣,疑惑地看向张燕,又将目光投向了她的小组成员们。
此时,张燕小组的成员们也都被这个消息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以为这个新颖的想法是张燕凭借自己的智慧想出来的,没想到背后还有其他人。
“燕子,这想法居然不是你想的?”一位同学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地问道。
“那到底是谁呀?快告诉我们吧!”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心中充满了好奇。
张燕微笑着,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说道:“就是发明压水井、太阳灶的那位李辰溪,你们还记得吧?”
“啊!你认识他?”同学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脸上写满了震惊。李辰溪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虽然从未与他谋面,但他的那些发明创造早已在校园里传得沸沸扬扬,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传奇人物。
曾老师也惊讶地看着张燕,没想到她竟然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发明家相识。
在曾老师的心中,李辰溪已经被视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有亲戚在钢铁厂工作,曾老师从亲戚那里得知,李辰溪不仅发明了压水井和太阳灶,还搞出了电饭煲,每一项发明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张燕微微低下头,脸颊绯红,羞涩地说道:“他……他是我男朋友。”
这句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教室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同学们纷纷露出羡慕的神情,看向张燕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叹。
“你男朋友?你可藏得够深啊!有这么厉害的男朋友,居然一声不吭,是不是怕我们把他抢走呀?”一位同学半开玩笑地说道,脸上洋溢着笑容。
“是啊!认识这么厉害的人,也不跟我们分享分享,快带他来我们班玩玩呗!”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就连曾老师,也不禁动了惜才之心。他看着张燕,眼中满是期待,希望她能把男朋友带到学校来。
曾老师心中暗自盘算着,一定要亲自劝说李辰溪,让他来自己的班级上课,继续深造。在曾老师看来,像李辰溪这样的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应该接受更系统、更专业的教育。
当天,学校就为张燕他们小组大开绿灯,迅速提供了实验室。不仅如此,老师们也纷纷积极参与到这个研究项目中来。他们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帮助。
在实验室里,张燕和小组成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实验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各种仪器设备,仔细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每一次的尝试,都让他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还真成了!”突然,实验室里传来一声激动的大喊。只见张燕的一位组员,兴奋得满脸通红,双手高高举起,手中拿着刚刚制作完成的实验室版卤钨灯。
其他组员们也纷纷围了过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们深知,这项研究的成功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更是学校的骄傲。卤钨灯的诞生,无疑是电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很快,曾老师也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这种卤钨灯,在国外几个月前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但这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气馁,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因为他们明白,如果能够将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并推广,国产电灯就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验室版的卤钨灯制作成功的消息,迅速在学校里传开了。这个消息就像一阵旋风,惊动了学校的各级领导。
学校系里的副院长,急匆匆地赶到了实验室。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焦急,一进门就大声问道:“怎么样了?实验结果如何?”
曾老师满脸自豪地朝副院长点了点头,说道:“我的学生们已经成功制作出了实验室版的卤钨灯,不过相关的数据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收集和整理。”
尽管数据尚未完全得出,但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卤钨灯的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的白炽灯。否则,国外也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发它。如今,他们学校的学生们成功复制出了卤钨灯,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好,很好,非常好!”副院长连声称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缓缓步入实验室,目光落在那盏正在发光的卤钨灯上,眼中满是赞赏。
副院长逐一表扬了张燕等同学,对他们的努力和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还告诉同学们,等数据收集完毕,学校将对他们进行正式的表彰。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奖励,更是对学校科研实力的一次展示。
电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卤钨灯技术的进步,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照明体验。因此,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然而,张燕等人却表现得十分谦逊。他们纷纷表示,提出这一想法的另有其人。当校领导得知这位“另有其人”竟是发明压水井、太阳灶、电饭煲的李辰溪时,也不禁动了心思。
和曾老师一样,他们热切地希望张燕能说服她的男友加入学校。这样的人才,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国家,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绝不能轻易错过。
但无论如何,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退一步讲,学校的学生们在这个项目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国内第一个卤钨灯在他们学校诞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李家庄,乡间的小道上,李辰溪正悠然自得地漫步着。他的目光被眼前那片广袤无垠的麦田所吸引,心中满是宁静与惬意。
路边,大片大片的麦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形成了一片金色的麦浪。
那浓郁的麦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其中。一位村民缓缓蹲下身子,随手掐下两棵麦穗,放在手掌中轻轻对搓。随着他的动作,麦粒与麦壳逐渐分离。村民轻轻吹去麦壳,将那些饱满得仿佛要撑破表皮、嫩绿中泛着微黄的麦粒捧在眼前,仔细端详着。
“麦子熟了。”村民抬起头,望着眼前的麦田,感慨地说道。
“通知公社那边吧,咱们后天就开始收割。”老支书站在一旁,目光坚定,沉稳地说道。
按照惯例,收割麦子这样的大事,是需要通知公社的。公社会派人前来监督,防止村民私藏粮食。
在这个经历过饥饿年代的时期,这样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毕竟,人们深知粮食的珍贵,难免会有人为了生存而铤而走险……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200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