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157章:放了多少糖?

第157章:放了多少糖?


时至今日,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古老的藏冰之法依旧顽强地延续着。
在那些还未被电力覆盖的区域,想要在炎炎夏日里寻得一方清凉的冰块,主要有两种途径。
最为普遍的,便是在寒冷的冬日采集冰块,储存起来,留待夏日取用。而这一过程,往往离不开一个关键的设施——藏冰洞。
每当冬季进入最为酷寒的时段,天地间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冰霜所笼罩,此时便是采集冰块的最佳时机。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呢?
原因很简单,冬季严寒时形成的冰块质地最为坚硬,而且相较于其他时候的冰,更不容易融化。
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带着工具前往冰封的河面、湖泊或者其他适宜采冰的地方。
他们小心翼翼地切割着冰块,将其凿成大小合适的块状,随后用各种运输工具,比如马车、雪橇,甚至是人力肩扛手提,把这些冰块运送到早已准备妥当的洞穴之中。
这些洞穴可不是随意挑选的,它们一般都位于背阴且阴凉的地方,并且深入地下。这样的选址,主要是为了借助地下相对较低且稳定的温度,来减缓冰块融化的速度。
当然,把冰块直接丢进洞穴可不行。在放置冰块之前,人们会先在洞穴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新鲜的稻草或者芦席。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却有着大大的作用,它们就像是给冰块铺上了一层柔软而温暖的“床垫”,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
紧接着,人们将采集来的冰块一块一块地放置在这层稻草或芦席之上。每放置一层冰块,都会在上面再铺上一层稻糠、树叶等类似的物品。这些东西就如同天然的“保温层”,能够进一步隔离外界的热量,防止冰块过快融化。就这样,一层冰块、一层隔热材料,有条不紊地码放着,直到将洞穴填满。
最后,人们会用特制的材料将洞口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仿佛给洞穴戴上了一顶密不透风的“帽子”。
这之后,便静静等待来年夏日的到来。当夏日的骄阳炙烤大地,热浪滚滚袭来时,人们再次打开洞穴,取出那些历经数月储存的冰块,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清凉。
这种藏冰方法,虽然无法完全阻止冰块融化,但却能显著减缓其融化的速度。
不过,考虑到在漫长的储存过程中,冰块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有所损耗,为了确保来年夏日有足够的冰块可供使用,人们在存放冰块时,往往会多采集、多存放一些。
据说,这种古老的藏冰方式早在周朝时期便已出现。
不过在那时,藏冰可是皇室的专属特权,普通百姓根本无缘享受。当时,朝廷专门设立了“冰人”这一官职,这些人肩负着为皇室采集冰块、运输冰块以及储存冰块的重任。在皇宫的周边,还建造了大量的“冰井”,用于储存冰块,以满足皇室在夏日的用冰需求。
在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前,李辰溪曾在博物馆中见到过古人使用的“冰箱”。
那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器具,虽然与现代的冰箱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当时,却也是人们为了保存食物、获取清凉而创造出来的杰作。
时光流转,到了唐朝,冬日藏冰不再仅仅是皇室的专利。一些家境殷实、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人士,开始自行挖掘地窖来藏冰。他们藏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家在夏日的消暑需求,另一方面,还会将多余的冰块拿到市场上去售卖,由此,冰块在民间也逐渐有了流通。
而到了清代,藏冰的风气愈发盛行,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藏冰之处。
其中,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周边,更是将“藏冰”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当地的人们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成熟的藏冰技术,不仅满足了本地的用冰需求,还将冰块远销到其他地方。
四九城,这座承载着明清两代皇城辉煌历史,又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城市,自然也不例外。在这里,藏冰洞、藏冰地窖随处可见。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想要获取冰块,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除了冬日藏冰这种传统方法之外,还有一种制冰方式——利用硝石制冰。这种方法,对于许多熟悉古代穿越题材作品的人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几乎成了古代穿越者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
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不复杂:首先,找来大小两个盆子,先往大盆里注入满满的清水,然后将小盆轻轻地放置在大盆之中。
接着,往大盆里缓缓倒入硝石,同时,用手不断地摇晃大盆。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随着硝石的不断加入,它会迅速吸收大盆中水的热量。而热量的流失,使得小盆中的水温度逐渐降低,慢慢地,便开始凝结成冰块。
硝石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优点,那就是可以重复使用。当制作完冰块后,把含有硝石的冰块取出,通过蒸馏的方式,或者利用自然挥发的原理,硝石便能够重新被分离出来,留存下来,以备下次制作冰块时继续使用。
李辰溪得知这种制冰方法后,心中暗自琢磨:这方法倒不妨一试。他想着,要是在家里备上一些硝石,日后遇到需要冰块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制作,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在李辰溪的心中,最理想的状态还是能够通电。一旦通了电,就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制冰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看看李家庄目前的状况,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通电,似乎还有着不小的困难。
“奶奶,您尝尝这绿豆汤,味道咋样?”李辰溪满怀期待地看着老太太,眼中闪烁着关切的光芒。
老太太轻轻舀起一勺绿豆汤,送入口中,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嗯,好吃。”不过,老太太心里却在暗自嘀咕:这孩子,到底往里面放了多少糖啊,怎么这么甜?
李辰溪自己也盛了半碗绿豆汤,尝了一口。他微微皱了皱眉头,心中想着:味道确实还不错,就是可惜少了点冰沙。现在这绿豆汤的口感,倒和广东那边流行的绿豆糖水差不多了。
在两广地区,人们制作绿豆糖水时,有时还会加入海带之类的食材,增添独特的风味。甚至有些创意十足的绿豆糖水,还会放入各种新鲜水果,或者加入一些具有养生功效的中药。
不过,这种独特的搭配,对于其他省份的人来说,可能一时半会儿还不太能接受,吃不太习惯。
李辰溪留下了足够自家食用的绿豆汤量,其余的则用桶仔细地装好。他叫来村里的几个年轻小伙,让他们挑着这些绿豆汤,分别给正在修路的工人们和解暑,同时,也不忘给蘑菇房那边送了一些过去。
有了香甜可口的绿豆沙吃,张璐和来芳两个小姑娘也不再像往常那样,满村子地疯玩了。
她们乖乖地坐在家里,一边享受着美味的绿豆沙,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节目。这样惬意的日子,让张璐心里别提多满足了,甚至都开始有些不想回城里去了。
“辰溪哥,以后每个周末我都来这儿,行不行呀?”张璐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脸期待地看着李辰溪。
李辰溪看着张璐那可爱的模样,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只要你爹娘同意,我这儿当然没问题啦。”
张璐一听,原本充满期待的眼神瞬间黯淡了下来,脸上露出一丝气馁的神情。她心里清楚得很,爹娘肯定不会答应她每个周末都往农村跑的。
李辰溪见状,连忙又说道:“要是你想吃好吃的,以后也可以到我住的四合院去呀。那儿离你家近多了,来去也方便。”
张璐一听,眼睛顿时又亮了起来,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那要是你不在四合院呢?”张璐歪着脑袋,又好奇地问道。
“我要是不在四合院,你就找你大鹏哥,或者友德哥。你想吃什么,跟他们说一声就行。昨天你们不是都已经认识了嘛。”李辰溪耐心地解释道。
……
“辰溪煮的绿豆沙,大家快来吃点,解解暑!”村里的大嗓门在修路的工地上大声喊道。
正在埋头苦干的人们听到喊声,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大家围拢过来,几个碗在人群中轮流传递使用,也顾不上洗。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村民们来说,吃点别人用过的碗,沾点别人的口水,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
几口香甜的绿豆沙下肚,工人们只觉得一股清凉之意瞬间传遍全身,不仅消解了夏日的暑气,还让腹中那隐隐的饥饿感也稍稍缓解,仿佛整个人都重新充满了力量。
“十六叔,这绿豆沙里到底放了多少糖啊?咋这么甜呢,也太好吃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边大口吃着绿豆沙,一边忍不住赞叹道。
老支书站在一旁,听到这话,连忙吩咐身边的人:“留一碗给开拖拉机的陈师傅。陈师傅干活辛苦,让他也尝尝。”
没过多久,陈师傅又一次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煤渣进了村。卸完车后,便有村民满脸热情地端着一碗绿豆沙,朝他走了过去。
陈师傅望着那碗冒着丝丝凉意的绿豆沙,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在这个年代,司机可是个让人眼红不已的职业。由于汽车数量极为稀少,司机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个单位里的“国宝”级人物,备受尊崇。
能当上司机的,要么是从部队转业而来,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军人;要么就是经过专业驾驶训练的人员,比如退伍的汽车兵。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年代想要成为一名司机,难度可比后世考公务员还要大得多。
即便陈师傅只是一名拖拉机司机,那也相当了不起。要知道,在公社里,除了偶尔能见到几台拖拉机之外,几乎没什么其他汽车。一个大一点的公社,往往有好几万人,可拖拉机司机却仅仅只有寥寥几名。算下来,成为拖拉机司机的概率差不多只有万分之一。
然而,即便有着这样令人羡慕的职业,陈师傅家里的日子也并不宽裕,经常还是会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多谢了啊!”陈师傅感激地接过碗,端起来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嗯?怎么这么甜?这得放了多少糖啊!陈师傅心中暗自吃惊。绿豆熬成汤倒也正常,可在这个物资稀缺的年代,糖可是稀罕玩意儿,谁会这么舍得放这么多糖啊?
一碗绿豆沙下肚,陈师傅只觉得浑身舒畅,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为了感谢这碗美味的绿豆沙,陈师傅干劲十足,特意加快了拖拉机的行驶速度。
一个下午的时间,在陈师傅的努力下,竟然铺设了两百米左右的道路。新铺好的道路看上去平整而又整洁,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种质朴而又踏实的气息,让人看了心情格外舒畅。
照这个速度下去,仅仅三四天的时间,就能完成李家庄的道路铺设工程了。
“陈师傅,吃了饭再回去吧,咱村里今天做了好吃的!”有村民热情地挽留道。
陈师傅笑着摆了摆手,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不了不了,你们吃吧。我明天早点过来,争取多铺点路。”
说着,陈师傅顺势打开拖拉机的油箱,又往里面加了点油。
随后,他熟练地爬上拖拉机,发动引擎,伴随着一阵“突突突”的轰鸣声,开着拖拉机潇洒地离开了村子。他那熟练而自信的动作,让村里的一群年轻人看得眼睛都直了,心中满是羡慕之情。
男人嘛,骨子里似乎都对车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
在这个年代,即便只是一台普普通通的拖拉机,甚至是一辆自行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足以让他们心生向往,羡慕不已。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200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