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53章:发高烧

第53章:发高烧


李辰溪刚一触碰到孩子滚烫的额头,心瞬间悬了起来,那热度好似要把他的手掌灼伤。
“这么烫,再这么烧下去,等赶到医院,孩子非得被烧坏不可!”
他心急如焚,额头上瞬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担忧。
没有丝毫犹豫,他猛地转身,朝着屋内冲去。
黑暗中,他紧闭双眼,脑海里快速勾勒出那神秘商店的模样。
此刻,他满心渴望能寻到退烧药,可翻遍商店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见退烧药的踪影。
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买下一小瓶酒精。
在这争分夺秒的紧急关头,有酒精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当李辰溪拿着酒精匆匆跑出来时,爷爷奶奶也被外面嘈杂的呼喊声惊醒。
两位老人在黑暗中摸索着穿上衣服,脚步匆忙地走出房间。
老太太眯着眼睛,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了看孩子,满脸心疼地说道:“哎哟,这孩子烧成这样了!赶紧用冷水拍拍额头,先降降温!”老太太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经历过不少类似的情况,深知物理降温这个土办法有时候能解燃眉之急。
李辰溪拿来的酒精,原理和冷水降温相似,都是通过挥发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
“我们早就用冷水拍过了,可一点效果都没有啊!”李大顺急得声音都变了调,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脸上写满了无助与焦急。
在农村,大家平日里生病,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家代代相传的土办法,只有当这些办法都不管用时,才会考虑去看医生。
而一旦决定去医院,就意味着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李辰溪迅速把那小瓶酒精递给李大顺,神色凝重地叮嘱道:“快,用这个给孩子擦身体,能降温,不然还没到医院,孩子就危险了。
记住,胸口和肚子千万不能擦!”
众人看着李辰溪,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见他说得斩钉截铁,又想到他在城里长大,还读过不少书,见识肯定比自己这些一辈子守着村子的人广,便都选择相信他的话,赶紧照着做。
“凉凉的,好像真有效果!”李大顺惊喜地叫了起来,原本紧张得近乎扭曲的面容,此刻也稍稍舒缓了一些。
给孩子涂抹酒精后,那滚烫得有些吓人的体温似乎降了下来,孩子原本因难受而紧皱的眉头也微微松开了一点。
大家高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了一些。
李辰溪转身,快速把自行车推了过来,看向李大顺,焦急地问道:“你会骑自行车吗?”这一问,众人都愣住了。
李大顺一家祖祖辈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平日里忙着在田间劳作,哪有机会学骑自行车啊。
他们刚才只是急昏了头,只想着李辰溪有自行车,骑着车去城里能快些,能让孩子早点看上医生。
看着他们的表情,李辰溪瞬间明白了。
“这样吧,你背着孩子,坐我自行车后座,我带你们去医院。
麻烦十六叔了。”李辰溪说道。
李大顺连忙点头,手忙脚乱地把儿子牢牢绑在自己后背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坐好了!”
李辰溪大喊一声,双脚用力蹬起自行车,车轮飞速转动,划破寂静的黑夜,朝着城里的方向疾驰而去。
看到儿子终于被送去医院,李大顺的老婆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扑通”一声,直直地跪在李辰溪的爷爷奶奶面前,重重地磕了几个头。
“哎呀,快起来,这是干啥呀!”爷爷奶奶赶紧伸手去扶她,嘴里不停地说着。
平日里,李辰溪骑自行车到城里,通常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可今晚情况危急,孩子的病情刻不容缓,李辰溪心急如焚,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蹬车。
他的双腿快速交替,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最终,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回到了城里,把自行车停在了医院门口。
李大顺背着儿子,一路小跑冲进医院,一边跑,一边扯着嗓子大喊:“医生,医生,快来救救我儿子!”那声音中满是焦急与绝望。
医生听到呼喊,丝毫不敢耽搁,立刻把孩子带到检查室,开始仔细检查。
“怎么当家长的?烧成这样才送来!再晚一会儿,孩子的脑子都要烧出问题了!
不过给孩子涂酒精这事儿做得还不错。
”医生检查完后,忍不住责备了几句。
李大顺苦笑着解释:“我们住在李家庄,离这儿远,这已经是最快速度送过来了。
”同时,他在心里暗自庆幸:多亏十六叔刚好在村里,要是没有他,孩子可就真的危险了。
“行了行了,赶紧去交费吧!”医生不想再和家属多说,时间紧迫,得赶紧给孩子治疗。
李大顺慌慌张张地伸手去摸裤兜,这才突然想起,自己出门时太过匆忙,竟然忘了带钱。
李辰溪看到这一幕,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张10元纸币递过去:“拿着,先去交费,等回村了再还我。”他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只觉得浑身疲惫不堪,刚才急匆匆赶路,此刻双腿还在止不住地微微颤抖。
“谢谢十六叔。”李大顺满怀感激地接过钱,转身一路小跑冲向交费窗口,总共交了4元钱。
这4元钱,对李辰溪来说,或许只是一笔不算大的支出,但对于靠挣工分生活的李大顺一家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就拿李大顺来说,一年到头在地里辛苦劳作,日晒雨淋,也才挣个四十块钱左右。
这次儿子高烧,一下子就花掉了他将近十分之一的年收入。
其实,要是普通的发烧,根本花不了多少钱,可李大顺儿子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费用才会这么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漫长的黑夜终于渐渐褪去,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一直到天亮的时候,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高烧也退了些,转为普通发烧。
医生表示,拿点药回家调养就行。
既然如此,李大顺自然不想再浪费钱住院。
他当即背上儿子,准备回家。
李辰溪带着他们父子俩来到街边的早餐摊,点了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和几杯豆浆。
至于后世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豆汁,李辰溪实在无法接受那股独特的味道,果断放弃。
“吃啊,多吃点,别跟我客气。
我等会儿就不跟你们回村了,你们可以坐公共汽车回去。”李辰溪见李大顺吃了一个包子就停了下来,知道他不好意思再拿,便开口说道。
这时已经有出城的公共汽车了,不过并不直达李家庄,终点站是比较有名的红星公社。
坐公共汽车是一件挺新奇的事儿,售票员左手拿着一个小板夹子,上面夹着四沓车票,右手则握着一支红蓝铅笔,铅笔上还捆着一根猴皮筋。
卖票的时候,售票员用红铅笔一划,再用皮筋一搓,就能扯下一张车票。
车票分为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分别代表5分、1角、1角5分、2角四种面值。
而且,这些车票票面窄小又薄,只有大约2厘米宽、6厘米长,拿在手里稍不注意就会丢失,所以有些人习惯把它粘在嘴唇上,这样既不会弄丢,也方便售票员查看。
“十六叔,我吃一个就够了。”李大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
接着,他回应李辰溪的话:“不用坐公共汽车,我背他回去就行,路也不算远,中午前肯定能到家。”坐公共汽车得多花那2角钱呢,李大顺在村里干一天活,都挣不到这么多钱。
李辰溪摇了摇头,耐心劝道:“你最好别省那几毛钱,路那么远,你背着孩子走,身体累不说,孩子也遭罪。
别等回到家,病情又反复加重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果然,一提到孩子,李大顺犹豫了。
他低头看了看背上还在昏睡的儿子,心里一紧,也担心李辰溪说的那种情况发生,病情反复,到时候可就不是几毛钱能解决的事了。
权衡再三,最终李大顺听从了十六叔的建议,决定坐车回去。
其实,李辰溪有公共汽车的月票,不过那是学生票,他们用不了,而且上面还有李辰溪的照片。
所谓月票,就是一个月内的公共汽车票,有了它,市内所有的公共汽车、无轨电车都能随便坐,下车时掏出来给售票员看一眼就行。
李辰溪站起身来,说道:“行了,吃不完的包子就带走。
一会儿,你们从这边出去,走到街口的照相馆,在那儿等车。
对了,回村后,跟我爷爷他们说一声,我今天可能不回去了。
”“好,十六叔!”李大顺应道。
等李辰溪走后,李大顺又让儿子吃了一个包子,剩下的两个则打算带回去给另外两个孩子吃。
李辰溪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查看今天商店刷新的1元区。
只见上面写着:100斤毛芋,以及100斤鱼干。
今天刷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很普通。
毛芋和鱼干都不太值钱。
毛芋富含淀粉,在一些地方还能当作主食,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对它喜爱有加。
李辰溪就很喜欢吃芋头蒸扣肉,那软糯的芋头搭配上肥而不腻的扣肉,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
鱼干是马友鱼晒制的。
马友鱼在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南方数量更多一些。
在后世,马友鱼可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捕捞的数量并不多,市场上也不容易碰到。
而在这个年代,还没有过度捕捞的问题,就连大黄鱼都不算什么稀缺货。
据说,在浙江、福建等地,渔汛的时候,大黄鱼多得是,整片海面密密麻麻全是,一网下去,能捕捞上来无数条。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201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