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51章:烤鸭

第51章:烤鸭


李辰溪这天前往钢铁厂,一踏入厂区,便明显感觉到周围投来的异样目光。
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然成了厂里的名人,自从成功改进压水井后,这名声便不胫而走。
一路上,不少人对他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
李辰溪倒也坦然,神色自若地朝着打卡处走去,完成打卡后,算是在厂里正式露了个脸。
同一股的采购员们大多都外出执行采购任务了,办公室里冷冷清清。
李辰溪目光一扫,发现只有王股长还在办公桌前忙碌着,坚守在岗位上。
他踱步过去,笑着和王股长打起了招呼:“王股长,今天就您在呐?其他人都跑外面‘潇洒’去啦。”
王股长抬起头,看到是李辰溪,脸上也浮现出笑容,回应道:“嗨,采购任务重啊,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
你小子最近可是出尽了风头,怎么样,感觉如何?”两人就此闲聊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话题从工作扯到生活,时不时还开几句玩笑,吹吹牛。
过了一会儿,李辰溪觉得聊得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辞,离开了钢铁厂。
走出厂区,李辰溪看了看天色,时间尚早。
他突然想起家中许久未曾改善伙食,心中有了主意。
于是,他径直朝着全聚德的方向走去。
如今全聚德的烤鸭,价格说贵也不算贵得离谱,一只六元。
可要是放在平均工资才三十多元的大环境下,这价格着实有些让人咋舌。
不过,要是对比黑市上那些被炒得高价的肉类,倒也显得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李辰溪心里想着,说不定有人会琢磨从正规店里多买点烤鸭,再拿到黑市上去高价售卖,大赚一笔。
但他清楚,这想法简直异想天开。
当下,不管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证,哪能让你大规模采购呢?而且,李辰溪凭借自己的“特殊记忆”,知道再过几年,像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也难以逃脱时代的浪潮。
到时候,连招牌都得摘下来,店名得改成北京烤鸭店。
京城的烤鸭,除了声名远扬的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也别具风味。
虽说都是烤鸭,可制作工艺却截然不同。
全聚德采用的是挂炉烤鸭法,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色泽红亮;便宜坊则是焖炉烤鸭,焖出来的鸭子肉质鲜嫩,别有一番滋味,两家各有特色,在京城的饮食江湖中各占一席之地。
李辰溪走进全聚德,店内弥漫着烤鸭特有的香气,引得他肚子里的馋虫直往上蹿。
他点了一只烤鸭,看着师傅熟练地将烤好的鸭子片成薄片,整齐地码放在盘中,再配上葱丝、黄瓜条和甜面酱,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买完烤鸭,李辰溪又来到附近的商店。
他在采购篮里放了几斤红彤彤的苹果,那苹果看着就新鲜,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还装了十斤面条,面条是家中常吃的主食,耐储存又方便;另外,十斤腊肠也被他收入囊中,腊肠肥瘦相间,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光是想想就觉得美味。
除此之外,他闭上眼睛,在脑海中那独特的“商店”里精心挑选了一些种子。
这些种子有七八种之多,大部分都是生长期较短的瓜菜类,像小白菜、油菜、豆角等,生长周期短,一两个月便能采收,能较快地带来收获。
当然,他也选了一些生长期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南瓜、萝卜等种子。
此时正值六月出头,即便那些生长周期长的作物,到下雪前也基本能采收。
虽说可能会因气候等因素对收成有些影响,但问题不大,毕竟河床上种出的东西都归村里,多一份收获总是好的。
一切准备妥当,李辰溪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地返回李家庄。
刚到家门口,停好自行车,把采购篮从车上搬下来,爷爷正好从院子里出来。
爷爷看到李辰溪,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忍不住说道:“哟,今天回来得这么早?我还寻思着你得晚上,甚至明天才能回来呢。”李辰溪笑着回应:“厂里没啥要紧事儿,就提前回来了。
爷爷,您看我买了啥,一只烤鸭,今晚咱们改善改善伙食。”
爷爷一听,脸上笑开了花,连连点头:“好哇,烤鸭好啊,我这把年纪,都没吃过几回呢。
多亏了你这乖孙子,要是指望你爸,那可没这口福。”
李辰溪走进屋里,开始从采购篮里往外拿东西。
这时,奶奶也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刚刚哄着倩倩那小丫头入睡。
李辰溪拿起腊肠,对着奶奶说道:“奶奶,这腊肠是我一同事采购的,我瞅着不错,就要了些回来。”
奶奶接过腊肠,仔细端详着,夸赞道:“这腊肠看着就做得好,油光发亮的。”其实奶奶心里想着,乖孙老是往家里带吃的,腊鸭都还剩不少呢,这下又来腊肠,真怕吃不完浪费了。
李辰溪接着又拿出烤鸭,烤鸭的香气瞬间在屋内弥漫开来,他说道:“奶奶,今晚吃烤鸭,把来福他们也叫过来一起吃吧,热热闹闹的。”
奶奶看着那色泽诱人的烤鸭,点了点头:“好嘞,奶奶这就去叫。
”奶奶一边往外走,一边在心里暗自担忧,这孩子花钱没个节制,以后可怎么过日子哟。
不过,她也知道,这是孙子特意买回来给他们尝鲜的,心里满是感动。
老爷子可不像奶奶那般想法,他觉得这段时间大孙子表现得太出色了,有本事又孝顺。
虽说花钱看着大手大脚,但他相信孙子心里有数,以后肯定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李辰溪又拿起苹果,递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这苹果是我一朋友送的,你们尝尝,可甜了。”老爷子和奶奶接过苹果,惊讶不已。
这年头,苹果可是稀罕物,比肉都难弄到。
看来孙子的朋友还真有能耐。
随后,李辰溪又从采购篮里拿出面条、一个崭新的搪瓷茶缸子。
上次厂里奖励的茶缸子给了爷爷,这个新的正好给奶奶用。
老爷子看到又有新茶缸子,不禁疑惑道:“怎么又买茶缸子呀?家里不是有了吗?”李辰溪连忙解释:“爷爷,这可不是买的,是街道办发的奖励。
还有暖水壶呢,我没带回来。
这个茶缸子给奶奶用,还有这个搪瓷脸盆,也是奖励的。”老太太一听,脸上乐开了花,这奖励不仅实用,还特别有面子。
李辰溪把东西都收拾好,对爷爷奶奶说道:“我给老支书送种子去。
”老爷子点了点头:“行,早点去早点回。”
李辰溪来到老支书家,把种子交给老支书。
老支书接过种子,满脸感激地说:“辰溪啊,可多亏了你。
这事儿要是没你,咱村还真不知道咋办。
你看看,这钱够不够买种子的?”
说着,老支书从兜里掏出一叠钱,眼中满是真诚。
老支书心里清楚,村集体的钱已经没剩多少了,但李辰溪为村里做了这么多,他无论如何都得表示一下。
李辰溪看都没看钱,直接接了过来,说道:“够了够了,支书您太客气了”
想了想,他又补充道:“支书啊,您记得留点地出来。
过些天,我给咱村弄点玉米种子来。”他心里明白,就算这一季粮食不减产,往后粮食大概率还是不够吃,多种点粗粮备着准没错。
老支书笑着点头:“正合我意啊!又得麻烦你了。”老支书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粮食的情况再清楚不过,后面的日子,粮食短缺肯定是个大问题。
这个时节,能种的作物,秋玉米算是比较合适的。
而秋玉米一般在割麦子前半个月左右种植,时间还算来得及。
不过,要是没有那段干涸河床提供的土地,这一切都只能是空想,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地得先有地才行。
与此同时,在上水村,王村长正坐在自家院子里,听着村民打探回来的消息。
村民站在一旁,神色有些激动地说:“村长,您听说了吗?李家庄在干涸的河床上种地呢。
您看咱们要不要也……”
村民的话没说完,但王村长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那一大片肥沃的河床,谁看了不心动?之前大家都只把那干涸的河床当作一条干河,即便没水了,也没人敢轻易打它的主意。
可没想到,李家庄竟然抢先一步利用起来了。
王村长陷入了沉思,心里琢磨着这事儿的可行性。
这时,有村民提出了担忧:“村长,万一到时候河水又涨上来,咱们种的东西不就全泡汤了?”王村长皱了皱眉,反问道:“你觉得就今年这天气,那条河还有可能来水吗?”大家一听,纷纷摇头,今年的旱情太严重了,那条河已经干涸许久,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来水的迹象。
又有村民犯愁地说:“可咱也没有种子啊,这可咋整?”在那个年代,粮食种子一般都是村里提前预留的,外面很难买到。
要是哪个村子把预留的种子吃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王村长思考了好一会儿,终于开口说道:“这样吧,明天你带人去把咱村那段河床开垦出来。
先把地整好,至于种子的事儿,咱们再想办法。”王村长心里清楚,这么一大块计划外的“耕地”摆在眼前,不利用起来实在可惜。
更何况,上水村刚经历过饥荒,村里饿死过人,对土地和粮食的渴望比谁都强烈。
村民们听了王村长的话,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他们也知道,在河床上种出来的东西,都归村里所有,在上面没有明确规定之前,村里可以自行处置,这对村子来说,可是个难得的机会。
而在四合院这边,院子里的人们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议论着那间空房子的事情。
谁都没想到,最后竟然是罗大鹏成功申请到了那间空房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羡慕,有的感叹,院子里一时间热闹非凡  。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201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