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五年计划,降本增效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伪装学渣
铁血残明
玄鉴仙族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朱元璋眼前登时便是一亮。
任以虚想的是具体计划,但是朱元璋却想到了这个计划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吏治考核!
明代的吏治考核其实不能说是没有,只不过实在是太过原始了。
当地的知县如何晋升,并不是跟本地参照,而跟其他郡县参照。
这样一来,所有的任务考核,其实完全取决于同僚们之间的“氛围”。
大家伙集体打鸡血,晋升就难,所有的县官都摆烂的话,那晋升就容易。
这帮士大夫也不傻。
就像是湖广布政使司衙门,湖广是大省,但是这个省就算是再大,也不过就是十六个府,不到一百个县。
就这么几十号的县令,干的越多越难晋升,那谁还拼命啊!
大家伙一块摆烂,然后按照年龄论资排辈不香吗?
纵然是真的有那么一两个不长眼的“卷狗”,一定会被同僚甚至是上司嫌弃。
卷的越厉害,越被上司忌惮。
原因无他,三年之后,你考核优异,你升上来了,那不就是卷我了吗?!
即便是真的有那样的天选之子,疯了一样就是硬卷。
大不了这帮摆烂人就发扬一下风格。
大家伙让一让,无外乎三年一届,赶紧让这家伙升上去,最好让他去京城,卷京官去。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海瑞。
这样一来,大明地方上的吏治,可想而知,会烂到什么程度!
但是有了任以虚这个所谓的“三年规划”之后可就不一样了。
把增长的目标,一桩桩准的摆在那些县令,知府的眼跟前。
一切都不再取决于同僚之间,是否相互比烂。
如果所有人都能超额完成计划,那么所有人全都晋升。
如果所有的官员都没有完成计划,那也可以一块全都查办。
可想而知,大明的官场氛围,顷刻之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任以虚清了清嗓子淡然道:“而且对于如期完成目标的乡亲们,咱们公家也可以适当给予一部分的奖励,起码能让这些人积极一点...”
任以虚的话更是给朱元璋提了个醒。
朱元璋知道每一文钱都来之不易。
因此既然花钱,多花钱少都是一个效果,那咱干嘛还给你们发那么多俸禄?
饿不死就完了。
如果花钱能够得到原本预期的效果的话,那朱元璋还是很乐的花两个银子的。
任以虚深吸了一口气,咂舌道:“其实所谓的五年计划,早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有雏形了。”
任以虚说的计划。
其实都是以任以虚的估计,在这种以农耕为主的小山村里,能够顺利实行的。
最优解就是参照古代历朝历代的变法。
毕竟都是自然经济为基础,稍加改动,顺利实施问题不大。
只是任以虚看不见,面前的老爷子的下巴都快要惊掉了。
“任先生,明代不是以四格八法为要的京察法吗?”
任以虚摇了摇头道:“老爷子,您说的那个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但是明朝后期不是有个叫张居正的首辅吗?”
“他开创了一种名叫,考成法的考核办法。”
“就是要将各地官员,提前树立的目标,记录在三本册子上,一本送内阁以供朝廷探查,另一本送都察院及六部留底,最后一本送言官巡视纠察。”
“这样一来,六部及都察院,每月按照既定计划逐一实现,六科则每半年巡视一次目标执行情况,最后由内阁统一核查六科及六部。”
任以虚话音刚落,朱元璋登时便倒抽了一口凉气。
以往的时候,朱元璋还好奇,张居正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才能有胆子说出那句“我非相,乃摄也”的混账话来。
这等考成法一经实施,天下臣工的升迁罢黜之权,尽归内阁。
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不是摄政,还能是什么?!
任以虚丝毫没看到老爷子脸上复杂的表情,只是在一旁继续说道:“不过张居正的这一套考成法,虽然整体架构不错,但终究还是受限于本身的局限性。”
“这还有局限性呢?!”朱元璋的下巴都快要惊掉了。
任以虚微微颔首道:“自然是有的,张居正变法的根本原因就是,大明国库空虚。”
“这个考成法,同样也是为了补充国库所设。”
“因此,所有的目标制定,全都集中在了如何敛财上。”
“考核的内容,全都集中在了应收财赋多少,应纳财税多少。”
“其本质上,还是没有对生产了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啊。”
任以虚话音刚落,朱元璋登时便出了一身的冷汗。
方才的时候,朱元璋对于任以虚的这个“五年计划”的具体想法,可就是规定,各级衙门,每年一定要如数上缴多少财赋。
合着这最多就是重走一遍,张居正的老路?
任以虚在一旁笑道:“老爷子,您总不会跟张居正一样掉钱眼里吧?”
朱元璋的脸上登时便浮现出了一丝尴尬,斩钉截铁的说道:“那咋可能!”
“咱可清楚的很!”
“可是......这个计划到底该咋定啊?”
任以虚闻言嘴角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你这不还是掉钱眼里了吗?!
任以虚深吸了口气怅然道:“大明的这样搞,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只不过是目标太单一。”
“其实最成熟的就是把各部的工作细化,在各个方面都制定出详细的目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就是这个目标,一定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不然可能导致各衙门弄虚作假,这就没必要了。”
“拿咱们村子举例。”
“咱们村口有条河,咱们可以定个目标,三年之内,要造出多少条的小渔船,把制造渔船的速度提上来之后。”
“咱们就可以放在降低成本上,三年之内将造船的成本,降低一成或者两成。”
“同样,咱们村里也应该鼓励发明创造。”
朱元璋的眉头一皱,一脸疑惑的问道:“发,发明创造?”
任以虚点了点头道:“对啊,自古以来,咱们中原有多少好的点子,最后都是要当做自家的不传之秘,要么搞一个什么传男不传女。”
“多少人宁愿这些好东西失传了,都不愿意拿出来。”
“咱们村里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因此,咱们村里也得提前跟乡亲们说好。”
“要是谁家鼓捣出了好东西,咱们村里的乡亲们想用,就必须要给人家一点钱,然后定个期限,三十年也好,五十年也好,总之就是要保护好那些发明这些东西
的人。”
在一旁的朱元璋越听眼前越亮。
这样的事情何止是一星半点?
别说是那些工匠们了,就是那些读书人收到了一本孤本的古籍,都会近乎本能的束之高阁,只允许自家的子弟上去读。
更有甚者,庶出的子弟都不能读,一切都是嫡房的特权。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古籍、秘法失传。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汉人朝代开国,总是要去民间大肆收书的原因。
汉初、唐初,以及明初,都曾经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民间搜集那些,遗落民间的孤本。
不过朱元璋的眉头仍旧紧锁了起来,看着任以虚问道:“任先生,那如果就是有那样认死理的人,不愿意交出自家的秘法咋办?”
“那也好办啊。”
“愿意跟村里申报的秘法,都受公家的保护。”
“看到有人白用他家的秘法,就可以直接去村里找公家评理......”
https://vvadz.cc/book/30220439/678522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