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生后,我只想在八零致富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时代不一样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 时代不一样了


张奶奶连忙让孙女去拿碗筷。春兰阿姨打开盒子,是几块金黄油亮的桂花糕。

“还是那个味道,”

张奶奶尝了一口,“四十多年了,你这手艺一点没变。”

“你不也是吗?”

春兰阿姨环顾四周,看到那台老式缝纫机,“这不是那台老伙计吗?我记得你常说,这机器的声音就像在唱歌。”

小周好奇地问:“春兰阿姨,您和张师傅是老邻居?”

“可不是,”

春兰阿姨坐下来,“那时候我开小食店,张师傅做衣服,都是起早贪黑地忙。有时候晚上我做好了点心,就给她送几块。她做衣服做到半夜,我店里的灯一直亮着,她就知道还能来找我说说话。”

林淑梅敏锐地觉察到这里面有故事:“那个年代应该不容易吧?”

春兰阿姨和张奶奶相视一笑。

春兰阿姨说:“哪能容易呢?但是街坊邻里互相帮衬,日子也就这么过来了。”

“记得有一年,”

张奶奶接着说,“春兰家里特别困难,我就把一些活儿介绍给她,让顾客在她店里订点心。后来她生意好起来了,也经常介绍客人来找我做衣服。”

“是啊,”

春兰阿姨说着,眼角泛起了泪花,“那时候要不是你帮忙,我可能就撑不下去了。”她转向其他人解释道:“那年我丈夫生病,医药费花了不少,店里的生意也不好。多亏了张师傅,介绍了不少订婚、结婚的客人来订点心。”

张奶奶轻轻拍了拍老朋友的手:“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谁家有难处不都得帮衬着点。”

“我记得小时候,春兰阿姨做的桂花糕特别有名,常常一大早就卖光了。”

“可不是,”

张奶奶笑着说,“有时候顾客来量尺寸,我就让春兰给送点心来。边吃点心边聊天,气氛也活络,量尺寸的时候顾客也放松。”

春兰阿姨补充道:“后来渐渐地,就成了个规矩。只要是在张师傅这儿定制旗袍的,都知道可以在我店里订点心。我们两家的生意就这么互相照应着。”

林淑梅若有所思:“这种街坊之间的情谊,现在在大城市里确实少见了。”

“时代不一样了,”

春兰阿姨说,“现在年轻人都住高楼,电梯打个照面都不认识。我们那会儿住平房,大家门对门的,柴米油盐都借得到。”

张导演注意到春兰阿姨穿着一件样式别致的旧式棉袄,问道:“这件衣服看起来很特别,是张奶奶做的吗?”

“对,”

春兰阿姨抚摸着袖子,“这是1975年张师傅给我做的,那时候布票不好弄,她把自己存的一块料子给我做了这件棉袄。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舍不得扔。”

“你这件棉袄我记得,”

张奶奶仔细看着,“当时是用了双层夹棉的工艺,特别保暖。你看这个领子的弧度,现在想想,要是重做一次,我还会用同样的设计。”

春兰阿姨笑道:“这件衣服可不止保暖那么简单。你还记得吗?那年冬天特别冷,我早上四点就得起来准备面团。”

张奶奶转向其他人解释:“做衣服不光是看好看,更要考虑实用。春兰天天和面揉面,我就在袖口特别加了一道活褶,既不妨碍干活,又不会让冷风灌进去。”

小周若有所思:“是啊,这就是张师傅教我们的‘用心做衣’。”

这时,春兰阿姨从包里又拿出一个旧信封:“我今天来,还有件事。这是当年街坊们拍的一些老照片,我想着可能对博物馆有用。”

林淑梅接过信封,小心地取出照片。

这些老照片记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街区生活:张奶奶在店门口给顾客量尺寸,春兰阿姨的点心摊前排着长队,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邻居们在院子里纳凉……”

“这些照片太珍贵了,”

林淑梅感动地说。

张导演拿起一张照片仔细端详:“您看这张,街道两边都是各种小店铺,每家门口都挂着自己的招牌,显得特别有生气。”

“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差,但是人情味儿足啊,”

春兰阿姨感叹道,“现在想想,那种街坊邻里守望相助的日子,真是弥足珍贵。”

“说起守望相助,”

张奶奶突然想起什么,“你们还记得82年那场大火吗?”

春兰阿姨点点头:“怎么会忘呢?要不是街坊们齐心协力,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见其他人都露出好奇的神色,张奶奶解释道:“那年夏天,街尾的杂货店着火了。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备的消防设备,大家就排成人龙,一桶一桶地往外传水。”

“对,”

春兰阿姨接着说,“你那些布料和纸样都是我和隔壁王大妈帮你搬出来的。记得当时你第一句话就是‘把顾客的衣服保住’。”

小周听得入神:“后来呢?”

张奶奶说:“火最终被扑灭了,街坊们又帮着收拾了好几天。杂货店的老李头伤心得不得了,觉得自己连累大家。结果大家你出点钱,我出点力,没几个月店子就重新开张了。”

“那时候虽然都不富裕,但街坊之间有难同当,”

春兰阿姨说着,看向那堆准备捐给博物馆的老物件。

就在这时,张奶奶的孙女又从柜子深处翻出了一个布包:“奶奶,这是什么?”

张奶奶接过布包,小心地打开,里面是一摞发黄的信纸。

“这些是顾客写给我的信,”

张奶奶轻轻抚摸着信纸,“有的是从外地寄来的,有的是搬家时特意送来的。我一直都留着。”

张奶奶抽出一封信读道:“张师傅,我穿着您做的旗袍参加了女儿的婚礼。来宾都说好看,说我一点都不像六十岁的人。这都要感谢您的手艺。记得二十年前,您给我做第一件旗袍时,我还是个新娘子……”

“这封我记得,”

春兰阿姨说,“是住在对面的李阿姨写的。她后来搬到南京去跟女儿住了。”

小周也认出一封信:“这是我刚开店那会儿,一位顾客写给您的。她说穿上您做的衣服,就像穿上了自信。”


  https://vvadz.cc/book/32927758/678522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