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生后,我只想在八零致富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旗袍的第一个主人

第一百四十七章 旗袍的第一个主人


就在这时,张奶奶的孙女突然说:“奶奶,您还记得那个故事吗?就是关于这件旗袍的第一个主人。”

张奶奶眼睛一亮:“对啊,那是个很特别的故事。这件旗袍是给一位大学老师做的。她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想穿得既庄重又不失优雅。我记得她来取衣服那天……”

林淑梅和张导演都被吸引住了:“然后呢?”

张奶奶微笑着说:“那位老师后来成了很有名的科学家。前几年,她还特意来看过我,说她一直记得这件旗袍。她说,穿上这件衣服,就有一种特别的自信。”

“这就是手工艺的魅力,”

林淑梅感叹道,“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

张奶奶点点头:“是啊,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了,我想起来还有一样东西……”

张奶奶从床头柜的抽屉里小心地取出一个绸面的小本子。

“这是我的顾客记录本,”

她轻轻翻开泛黄的页面,“每个顾客的尺寸、喜好,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我都记在这里。”

林淑梅接过本子,只见里面工整地记录着数百位顾客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人物素描和服装款式图。

更让人感动的是,本子里还夹着一些泛黄的信件和贺卡。

“这些都是顾客送的,”

张奶奶说,“有的是结婚时穿我做的礼服,有的是参加重要场合穿我做的衣服。他们都说,穿着合身舒适的衣服,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张导演翻看着那些信件,被其中一封特别吸引:“这封信写得真情真意啊。”

张奶奶接过那封信,眼神变得柔和:“这是一位年轻姑娘写的。她是个孤儿,要参加大学面试,但买不起像样的衣服。我给她做了一套简单大方的套装,只收了成本价。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成了大学教授,每年过年都会给我寄贺卡。”

林淑梅感动地说:“张奶奶,您不仅是在做衣服,更是在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其实我获得的更多,这可能就是我们老一辈人说的‘良心活’吧。”

正说着,张奶奶的孙女又找出一个旧相册:“奶奶,这是您和徒弟们的合影吗?”

“对,”

张奶奶接过相册,“这是1980年厂里办培训班时拍的。那时候,我已经从个体户转成了国营厂的技术员,开始带新工人。”

照片上,张奶奶站在一群年轻学员中间,面带微笑地讲解着什么。

“那时候的年轻人学得可认真了,”

张奶奶回忆道,“我记得有个学员……”

突然,门铃响了。

张奶奶的孙女去开门,外面站着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

“张师傅!”

来人一见张奶奶就热泪盈眶,“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小周啊!”

“小周?”

张奶奶仔细看了看,突然惊喜地说,“是1980年那期培训班的小周?”

“对,就是我!”

小周激动地走上前,握住张奶奶的手,“我今天刚听说您要把老物件捐给博物馆,特意来看您。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登门拜访,可是……”

“坐,坐下说。”

张奶奶拉着小周坐下,“你现在在哪工作啊?”

“我在城南开了家服装店,专门做旗袍和礼服。”

小周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这是我特意给您带的。”

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手工刺绣的披肩,绣工精细,图案优美。

“这是我按照您教的手艺绣的,”小周说,“记得当年您说过,做衣服要‘十分工夫九分心’。这些年,我一直记着您的话。”

张奶奶抚摸着披肩,“好,真好。你的手艺比我强多了。”

“哪里,”小周连忙说,“这都是您教得好。您还记得吗,我刚开始学时连线都穿不好,是您手把手地教。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有一天,也能做出像您那样好的衣服就好了。”

林淑梅听到这里,灵机一动:“小周师傅,您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吗?聊聊您和张奶奶的故事,还有这些年传承手艺的经历。”

小周点点头:“当然愿意。其实我们这一代做服装的,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现在虽然有了新技术,但很多老手艺的精髓还是不能丢。”

张导演问道:“您的店里还在用传统工艺吗?”

“是的,”

小周说,“特别是旗袍,很多工序我们还是坚持手工。现在的年轻姑娘渐渐开始懂得欣赏传统手工的美了。前段时间……”

就在这时,张奶奶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小周,你还记得那台绿色的老式衣车吗?”

“当然记得!”

小周眼睛一亮,“那台上海产的蝴蝶牌衣车,脚踏板都磨得发亮了。张师傅,那台衣车还在吗?”

“在柴房里放着呢,”

张奶奶说,“前些年送修过一次,还能用。”

林淑梅和张导演对视一眼,又发现了一件珍贵的老物件。

“奶奶,我这就去找。”

张奶奶的孙女说着就往外走。

没过多久,在几个人的帮助下,那台老式缝纫机被搬了出来。

虽然有些灰尘,但机器的轮廓依然优美,黑色的机身上装饰着典雅的金色花纹。

“1962年买的,”

张奶奶抚摸着缝纫机说,“当时要160块钱,可是一笔大数目啊。为了买这台机器,我省吃俭用攒了大半年。”

小周走上前,轻轻转动手轮:“还是那么灵便。张师傅,我记得您说过,这台机器就像个老朋友,和它配合得越久越默契。”

张导演问道:“为什么后来不换新机器呢?”

“换过几台电动的,”

张奶奶说,“但有些精细的活儿,还是这台老机器做得好。它的速度可以很慢,让你能细细琢磨每一针。特别是做旗袍的盘扣和开衩,需要特别的耐心。”

“我明白,”

小周接话道,“现在的机器是快,可有时候太快了,反而控制不好。”

林淑梅若有所思:“这台缝纫机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种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


  https://vvadz.cc/book/32927758/678522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