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诛三族太重,移个九族吧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野狗骨头
赵刚秦兰
三嫁咸鱼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见到礼部和翰林院在这个时候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要掰孔家,这段孔府正统性的大腿,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得到了皇帝的示意,刘时敏高声道。
“可有人有本上奏。”
“礼部尚书孙如游所言之事,有人有本要奏吗?”
“臣有本要奏。”
刘时敏的话音落下,前内阁大学士,现在的另外一个翰林大学时,神宗、光宗实录总裁官叶向高出列高声道。
“启奏陛下,北方孔府血统不正,言行不法,是否请衢州孔氏族正进京,奉祀孔庙?”
此时的叶向高,在做出一个尝试。
读书人不能没有衍圣公,就像是西方没有耶路撒冷。
“这个不急。”
听到叶向高的话,朱由校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这恐怕就是礼部和叶向高做的政治交易了。
清流一系认可干掉北府孔家,但得将南衙孔府封为衍圣公。
而且,叶向高刚才的话也已经代表着士林抛弃了孔家,先执行了自己的条件。
不过,这交易成不成,得看他这个皇帝。
“昔年,太祖爷敕封衍圣公,乃是为安天下士人之心,教万民之生养。”
“然,时过境迁,如今孔家不法,朝廷若是再要敕封衍圣公,当要仔细的查一查,这血统正是不正。”
“。。。臣遵旨。”
听到了皇帝的话,叶向高心中叹息一声,只能拱手应道。
皇帝这就是在态度鲜明的不封衍圣公了。
详查血统正不正,这能查清吗?
今天的朝会之上,他可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人都准备了反对削衍圣公之爵的说辞,但在礼部拉着翰林院一个孔思晦他爹孔浣貌似是捏造的说法面前,全都被堵了回去。
血统都可能不是孔子后裔,其他的说什么都是多余。
那孔浣到底是什么人,或者说是不是人,如今已经三百多四百年了,尸骨都可能散架了,谁去查?怎么查?做DNA验证么?
而且,血统正不正,这是个送命题,他老孔家在胡元那会儿,能保证没娶过夷人女子吗?
“废除衍圣公爵位之事,没人反对了吗?”
一手拄着脸庞,朱由校看着下方的众臣问道。
“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自尊大,但确实没有找到孔浣是何人。”
见到皇帝开口,礼部尚书孙如游开口到。
“礼部、翰林院广纳天下古籍,鲜有未收录者,若是真有人找到了,臣等定当虚心求问,严格察查。”
一群难得上朝会的各道都御史、给事中,以及零零散散的其他官员听到孙如游这话,顿时心中叹了口气。
孔浣是谁,他们也不知道。
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乎,孔家,一块牌坊罢了。
现在礼部从这个方面着手,给皇帝找补,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反驳啊。
现在孙如游的话很明白,想要反驳这个事儿,先把这个孔浣是特喵的什么人给考证出来,衍圣公延袭之事才能接着谈。
但问题就在于,礼部、翰林院,若是再加上宫里的古今同集库,那就差不多可以说是囊括了天下图文,他们都找不出来,其他人何德何能,可以将这个孔浣给考证出来呢?造书吗?
而且,就算兖州府的孔家你给考成真的了,那个紧接着和南衙孔家还有的掰扯,那牵扯到了南北宗之争,到时候更难说。
同时,这兖州一直没挪窝的孔府血统味儿都不对,你个南逃了的血统味儿就一定对?
掰扯不清楚的。
“启奏陛下。”
就在这时,权刑部尚书周应秋高举自己的笏板,出声道。
“前番,先山东文社连袂,上万言书,请封衍圣公。后有山东士子勾结,贡院罢考。”
“今查实,乃是彼辈贼人得知朝廷要在山东施行新政,图谋不轨,藐视朝堂。”
“臣亦有本奏。”
就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袁世振也举着自己的笏板站了出来。
“经山东黜置使衙门,山东户部清吏司衙门查处,孔府祀田、汤沐田、学田、投献田、自置私田、胭粉田等各类田亩,总计约有八十四万余顷,分处北直隶、山东、河南、南直隶、浙江等地,遍布十八府数十州县。”
“而与孔府联袂之人,其家田亩合计也不下五十万顷。”
“此等逆贼,不念国家之艰,不恤百姓之苦,偷课漏税,结党营私,为害一方,臣请依大明律严惩,以儆效尤。”
刑部、户部两个尚书的这话一出,朝堂上当即就乱哄哄的吵闹了起来。
两人现在,就是在往孔府的棺材上打钉子。
周应秋的话,意思是孔府组织了山东文社上书,士子罢考,其目的在于威胁朝廷不能在山东搞新政。
而袁世振,直接就将孔府和参与其中的家底儿给翻了开来。
要知道,顺天府新政执行过程中,皇帝亲自带头,推动诸藩王、勋戚、缙绅一体纳税,特意将皇庄田亩数和纳税数公布了出来。
皇帝的皇庄田亩,也才占据了北直隶的二十多万顷,而孔府,居然有八十四万余顷,还遍布两京四省十八府数十州县。
这是想做什么?
这是想造反啊。
上百万顷田亩,而且用屁股想就能知道,其肯定都多数都是膏腴肥田,这若是赋税折银恐怕超过了两百万两。
孔府如此疯狂,就是为了阻拦皇帝的新政,这是造反,要出重拳!
“启奏陛下。”
“陛下,臣诚惶恐,孔子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个时候,终于轮到了内阁首辅毕自严出声。
“兖州孔府,贪淫暴虐,不遵国法,如不严惩,于法有碍,于理无宜。”
“臣请陛下明正典刑!”
“臣请陛下明正典刑!”
随着毕自严的开口,后续又有五六个官员陆陆续续的跟着出来出声道。
他们都是如今朝堂上山东籍的官员,都已看过毕自严从皇帝那里拿到的那封没有改印,要禁山东一科的圣旨。
这正考试呢,居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如果真让那封圣旨盖了印,恐怕他们是落叶也归不得根了。
衍圣公是谁?文社是什么?
他们能分给山东仕林一个进士名额吗?
不能!
因为山东士子罢考影响,本该在三月就放榜的天启二年科举,这都拖到了五月份,不知多少士子在翘首以盼。
表面上因为国事影响还没放榜,但谁不知道是皇帝不爽一直压着啊。
成百上千的山东举人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就指望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是却因为个别的十几个憨批罢考,将要面临十年白读的境况,他们必须要在朝堂上站出来,为整个山东的士子们发言。
不然等到那封圣旨上的内容被传出去,恐怕这朝堂之上,整个北榜省份,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官员,立刻就会群起而攻之,请禁山东,瓜分掉本应该属于山东的进士名额。
现在,他们必须要让皇帝知道,不是山东士子不恭顺,而是群众里面出了坏东西。
“有人有异议吗?”
看了眼跪在地上,高举笏板的毕自严,朱由校抬头看向在场的其他官员问道。
而回答他的,只有无尽的沉默。
首辅是山东人,附和的也是山东人,要处理的还是山东人,这是山东人自己在窝里斗,看戏就好。
“刑部拟判吧。”
“启奏陛下,依大明律。”
对于如何判罚,刑部,或者说周应秋早有准备,甚至于内阁首辅毕自言已经执行了一部分,当即大声道。
“孔府不法,孔府之主孔胤植并其党羽,为绅不恤,为富不仁,乃重罪不赦之徒,当削其首级以传天下,九族实边。”
“居中联袂之徒,谋叛谋反,当斩首示众,三族实边。”
“蒙昧受骗之徒,目无法纪,藐视朝廷,当革罢功名,贬黜为民,三族实边。”
刑部将这次山东的案子分为了孔府不法案、文社上书案以及兖州罢考案,但都突出一个用重典。
不同的案子,那自然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的。
居中联袂是谋反,要杀脑袋的。
跟着起哄的直接革除功名,属于书白读了,滚边方开荒去。
刑部的三判,就是在告诉天下人,这大明,是皇帝的天下,是朝廷的天下,轮不到士绅豪右联袂做主。
“罢考之人再加一条。”
听到周应秋的判罚,朱由校出声补充道。
“革除功名后,三代禁举。”
说着,朱由校坐直了身子,看向在场众人。
“还有人反对吗?”
提前商量好的处理结果公布,就等反对的鸡跳出来了。
不管是他的圣旨,还是后面礼部、刑部、户部、内阁首辅的言语,都是要体现朝廷的正义性。
今天的这些话,都是要登在京报上,传阅天下,告诉天下人,大明的天,没有人能遮得住。
然而,事情却是令朱由校失望了。
满朝文武,两三百人,却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也没人是傻子。
朝堂上众多高官的言辞,这明显是早有定论,今天也只是宣布。
“平身吧,别一直跪着了,像是请罪一般。”
点了点头,朱由校看着跪在地上请杀人的毕自严等一行人道。
待到毕自严等人归班,户部尚书袁世振又开口到。
“启奏陛下,去岁北直隶顺天、天津诸府,有蝗虫作祟,虽朝廷遣人灭蝗,但恐今岁有遗种复生,臣请督诏各地官员、巡检,令军卫、有司掘捕,以防蝗灾。”
这个问题,去岁已经在京城闹腾了一次,最终以京城派了些人出去转了转,但结果到底如何,现今还不知道。
如今袁世振故事重提,目的并非防蝗,而是防备京城粮食不济。
毕竟山东经历了那一出乱子之后,今年的产粮必然下降,因为很多地方的春耕都受到了影响,不要朝廷出粮赈济都是好事儿,更别说是收赋税了。
所以,必须要重视。
“去岁,朕令防蝗之后,让对经验教训进行一个总结,刊印成册,这件事情办成了吗?”
看向礼部尚书孙如游,朱由校开口问道。
“启奏陛下,有工部尚书徐光启相助,如今已经整理成册。”
被提问,孙如游当即将事情一五一十的道出。
“防蝗之事,分为蝗灾之时、蝗灾之地、蝗灾之源、昔人治蝗之法、事先预备之法、事后清除之法,共六卷,如今俱已雕版,刊印百册,发往北直隶各州府衙门,以观后效。”
防蝗这事,礼部的那群掉书袋自然是不会的。
但好就好在,徐光启这个农学家,也是翰林院出来的,和礼部有渊源。
故此,皇帝让整理册子后,孙如游就亲自上门,请了徐光启出山带头编撰,为了防止出现纰漏,礼部还专门做了雕版。
“将此事登在京报和邸报上,刊行天下,若是有人对其间方法、纰漏有所补充、斧正,朝廷要做出奖赏。”
“陛下圣明。”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和徐光启当即拱手到。
今天朱由校将孔府和灭蝗的事情放在一起说。
一个原因是将孔府比作了蝗虫。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今年北方若是再起蝗灾,皇帝可是有言在先,到时候轻则摘地方官的乌纱帽,重则就摘的是人头了。
现在,朝廷对蝗灾的处理,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方法,你再是不会,也要照着书去做。
随着文华殿上的一阵山呼海啸,天启二年的第一场朝会,算是落下了帷幕。
而文武百官们下朝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各回各衙,各办各公,而是集体来到了菜市口大街上。
此时,作为首要案犯的孔胤植,已经被人按倒在了菜市口的鎏金龙头铡刀之上。
“斩!”
随着毕自严将签子从高台上抛下,铡刀口狠狠落在了孔胤植的脖颈之上,顿时血流如注。
随着早有准备之人拿着石灰,将孔胤植的脑袋腌制起来,送到各城展览,孔府之事,算是告一段落。
不过山东,却是还有另外一桩妙事发生。
孔家人,联袂上书的文社,贡院罢考的举人。
三种类型的流放犯,早在朝廷公布最终处理结果之前,山东黜置使衙门就已经开始令抓人了。
待到朝廷的正式公文到位,开始流放,那可真的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沿途负责看押护送的山东衙役们,没少收到各路人士递来的条子。
不是让这帮人活,而是有很多人递条子,希望这些人死!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这帮人惹怒京中的大皇帝,差点儿断了山东士人的科举之路,现在被开除山东籍,在他们看来还不解气。
如今,唯有挖坟掘墓,方解心头之恨。(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40885904/84884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