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编户二三事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野狗骨头
赵刚秦兰
三嫁咸鱼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第227章 编户二三事
“这破玩意儿真难改。”
手中拿着本宪纲事类,勾勾画画半响,朱由校方才长出一口气,放下手中的朱笔。
半个月了,他改了半个月,才算是弄出了现在手中的这份新的宪纲事类。
从前的大明,给言官的权力太大了。
大到什么程度呢?
大到巡按御史的权力不断扩张,蚕食了按察使的监察职能,导致地方不宁。
现在,他就要用这本新的宪纲事类,将这部分权力收回来。
“下次内议在什么时候?”
看着自己写出的东西,朱由校突然出声问道。
“回皇爷,在后日。”
闻言,刘时敏当即就出声道。
皇帝的日程安排,是皇帝说,他负责具体的安排。
大明的大朝会停了,已经停了半年多了。
除非是有大事要宣布,否则皇帝是不会开大朝的。
这点和万历年间很像,但和万历年间不同的是,皇帝除了在批阅奏章外。
还会时不时的就会将六部尚书等人,宣进西苑,举行座谈会类型的小廷议,又称内议。
通过这种方式,朱由校牢牢的握住了大明的权柄。
大明的制度就决定了,只要皇帝给奏章盖印,国事就能运转的下去。
但皇帝也要时不时见上一见大臣的,若是双方只隔着个司礼监对话,很容易就会给人一种出了权宦的感觉,导致双方出现误判,致使君臣不和,天下不宁。
“后日啊,朕还有时间再想想。”
听到刘时敏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提笔写了几个字在纸条上,然后对刘时敏道。
“你将这个,交给六部尚书,就说下次内议,议这个。”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从皇帝的手中接过之条件,见到皇帝的注意力重新放在了自己写出的《宪纲事类》上,刘时敏就转身离开了御书房。
听着刘时敏离去的步伐,朱由校叹了口气。
变法,变的好了,那就是富国强民,国家中心。
变的不好,就是自己给自己改良断头台的路易十六了。
而与此同时,户部。
袁世振正在与前来递交黄册的董应举谈话。
“城内就已经统计出七十万人了?”
听着董应举的汇报,袁世振吃惊的张大了嘴。
“是的。”
见到袁世振的反应,董应举脸色艰难的点了点头。
“就这还只是初步造册,根据估算,京城人口可能近百万。”
“这么多吗?”
闻言,袁世振有些不信的挠了挠头。
“根据以前留下的库档,我记得隆庆年间,京城人口在十五万户,七十万上下。万历年间朝廷也屡次将人口往外迁移,五十年时间,人口怎么还有这么多?”
“因为以前人口计算,包括商人在内的很多民众,都没有被计算在内。”
听到袁世振的疑惑,董应举解释道。
“陛下前番废除了诸多籍种,只留下了犯官家眷为主的罪籍。”
“顺天府编户时,包括商人在内的以前诸多贱籍,都被编入了黄册,所以才会有如此之多。”
随着董应举解释这轮一刀切的重造黄册,袁世振才慢慢明白为何人口会如此之多了。
一个,是现在的民籍总合了以前民、军、匠三类户籍。
前两类还好说,但匠籍的人属实多了些,包括匠户、灶户,甚至于乐户都被统计了进去。
此外,还有商籍。
万历年间,朝廷新设了商籍,让其子弟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但依旧不属于编户行列。
并且,商籍还只属于大商人的独有,小商户则属于被欺凌的对象,他们的户籍属于铺户,属于那种钱肯定是交了,但交给谁就不知道了。
另外一个,为了百文的口赋,把自己的户口弄没不值当——大明的户口,特别是民户,很值钱的。
很多逃入大明境内蛮夷,特别是蒙古人希望大明嘎皇帝,原因就是每次皇帝嘎了,大明就会大赦天下,他们也能趁此机会,给自己弄份大明的户口。
现在皇帝的顺天府新政,徭役要摊入田亩之中,对于平民来说,户口就比每年要服的徭役重要了。
翻看着董应举送来的鱼鳞册,袁世振陷入了一阵沉思。
鱼鳞册,顾名思义,就是上面画的跟鱼鳞一般。
一块鱼鳞,就代表着一块土地,册子上还书有土地的编号、拥有者的名姓、面积、四至(界限)等。
这密密麻麻,看起来颇为杂乱的册子,却是朝廷统治的根基,是赋税的基础。
而当朝廷手中的黄册、鱼鳞册失真,也就标志着统治秩序的崩塌。
“编户齐民之事,还要加紧,这关系着陛下新政的施行。”
放下手中的鱼鳞册,董应举皱起眉头问道。
“再过不久,就是六月了,到时候就要开始征收夏粮了,你手下的人,够用吗?”
“有些不够。”
听到袁世振的话,董应举果断的摇了摇头道。
“下官此番前来,一为上缴部分已经核实的鱼鳞册与黄册,二则就是希望能调遣来部分人员,辅助顺天府清丈田亩,统计人口。”
“人手不够,一直是个问题啊。”
听着董应举的话,袁世振手在桌面上敲动。
缺人,到处都缺人。
“此事还需要找周尚书商榷一二,看周尚书有没有什么办法。”
想到就做,袁世振当即就带着董应举向吏部而去。
衙门都在承天门外,距离不是很远,一刻钟的时间就到了。
被迎进吏部内,在听说了两人的来意后了,周应秋也捋着自己的胡子陷入沉思。
半晌,周应秋看向董应举问道。
“董知府此番说的缺人,是顺天府衙门缺少官吏,还是清丈田亩缺少人手。”
“这,有什么区别吗?”
听到周应秋的话,董应举有些摸不着头脑。
“当然有。”
闻言,周应秋肯定的点了点头,而后解释道。
“前番,陛下改制,官员与吏员合流,若是顺天府衙门缺少官吏,则需要朝廷开科取士。”
“陛下大婚当月,朝廷已开过一次官考,且今秋还有恩科,故如今缺官,定是要定到秋后。”
“但若是丈量田亩,编户齐民缺少人手,却不必开恩科,招募一些文书办事,事后清退即可。”
“受教了。”
听到周应秋的话,董应举恍然的看向他,明白了周应秋的意思。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招批临时工先用着,用完裁了就行了。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方法,可解你的燃眉之急。”
“敢请周尚书教我。”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40885904/848844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