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217章 张公,上路吧

第217章 张公,上路吧


第217章  张公,上路吧

        后堂,张问达还在与韩爌与周嘉谟交谈,或者说安排后事。

        他不知道前堂,因为自己离开时间长,而让黄尊素看到不好的苗头,先行已经离开。

        “我走之后,左都御史之职,该怎么办?。”

        看向正在喝茶的韩爌,张问达突然问道。

        “怎么办?能怎么办?敢怎么办?左都御史那个位置,是普通人能坐的吗?”

        闻言,韩爌将手中茶杯放下,白了一眼对方。

        “自新皇登基以来,光庙补上来的各道御史、各科给事中,都要让皇帝给办的差不多了。”

        “还有,现在新皇推动确权,在收紧言官手中的权力,各种弹劾奏章,都有严格要求。”

        见到韩爌出声,周嘉谟也补充道。

        “而且,自从陛下停了大朝以来,已经没有言官的话能传到陛下的耳朵里了。”

        他有种预感,他与叶向高这两个总裁官,恐怕都看不到《神宗实录》修完。

        这么想着,周嘉谟转头看了眼对方。

        “不管行不行的通,都要试试。”

        “工部除非是朝廷要动大功,不然没什么存在感。而且那个徐光启,还是個西学派,在朝中是个孤臣。”

        就在周嘉谟感慨皇帝的手段时,张问达突然道。

        “让官应震或者亓诗教去坐那个位置。”

        “户部的袁世振,昔年献媚神庙,从两淮替皇帝鱼肉百姓,若是没有皇权相庇,不死也要离开朝堂。”

        “为何?”

        听着韩爌的话,周嘉谟赞同的点了点头。

        随着周嘉谟补充完,韩爌叹着气道。

        闻言,张问达冷笑一声,寒声道。

        “这让我想起了世庙之时。”

        “官应震或者亓诗教?”

        “行的通吗?”

        而韩爌。。。

        “兵部尚书黄克瓒,那厮是个实干之人,不管是我,还是亓诗教、官应震他们,都曾今尝试的拉拢过他,但都被他厉声拒绝。”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世庙之时,大朝停摆,世庙平日仅见阁臣、六部主官,却能总揽天下之事。”

        “但是,那些个邪党之人,却是不听我让他们谨遵国事之言,这才有了前番西苑谏言之事。”

        听到这话,韩爌眉头一皱。

        他与叶向高两人在修史,而且年纪已经大了。

        得了吧,说是内阁辅臣,但朝廷每月发俸禄的时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按照正五品的俸禄给发的银币。

        看出了两人的犹豫,张问达从桌子上拿回了皇帝批过的《宪事纲类》。

        说着,韩爌叹气道。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这种情况下,他俩是别想着再回朝堂了。

        “张兄致仕后,我东林在朝堂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我与周公、叶公三人了。”

        听到张问达的话,韩爌与周嘉谟对视一眼,鱿鱼的道。

        “这。。。”

        “这书到手之时,我方才知道,什么叫做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让亓诗教或者官应震坐在那个位置上,到时候让我们的人。”

        “先帝往内阁所补众人,刘一燝带罪还乡,叶向高被派去修史,沈淮、朱国祚等人依旧例回绝朝廷诏命,但皇帝却未再召。”

        “如今,朝中六部,吏部的周应秋就是个应声之犬,万事以陛下之意为主。”

        “礼部的孙如游与方从哲相交甚密,在方从哲已经致仕的情况下,他更不敢和皇帝起冲突。”

        说着,张问达指了指房梁。

        “是啊。”

        “上次我们就说过,不要皇帝对着干,我们手下的人都很是听话,没人闲的没事做去撩龙须,个个心思都在如何监督国政。”

        能拿得出手,不代表能说的上话。

        皇帝对内阁的恶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心里却有句话没说。

        “哼哼。”

        看到张问达的动作,韩爌皱着眉点了点头。

        “陛下令六部内阁廷推,我试试吧。”

        随着这最后一句话定下,三人要说的事也算是说完,纷纷起身向前堂而去。

        接下来,也没发生什么意外,一众人吃吃喝喝,发发报国无门的牢骚。

        月过枝头,满院狼藉。

        看着院子中正在收拾东西的仆从,张问达回身走进自己的卧房。

        缓缓摘下头上的乌纱帽,放在官服之上。

        今夜过后,他就没有资格再穿戴这套了。

        对着官袍行了三叩九拜之礼,当张问达再从地上站起时,却已是老泪纵横。

        “臣愧对先帝所托啊。”

        次日一早,张府大门方才打开,张问达就被人通知锦衣卫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了。

        方走出自家大门,张问达就看到一个身穿绯袍的太监。

        “张公。”

        看到来人,被派来护送张问达还乡的赵宇,就躬身向对方行了一礼。

        “杂家奉陛下之命,送张公还乡。”

        闻言,张问达急着应声,只是皱着眉头看着这些身上略显寒霜之色的人。

        “你们这是,在院外候了一夜?”

        “不碍事,不碍事的。”

        闻言,赵宇摆了摆手,腼腆的笑了笑道。

        “我们昨夜二更天来的,当时张公的朋友正在贵府上为张公践行,杂家带的这些锦衣卫,只是些上过战场的粗人,怕冲撞了张公的朋友,就没有前来抠门,只是在远处等候了一晚上,不碍事的。”

        “!”

        看着眼前太监脸上的笑容,张问达只感觉自己背上寒毛炸起。

        “敢问公公,是在那府当差?”

        袖子中滑出一枚玉壁,张问达隐晦的塞入赵宇的袖中问道。

        “这个。”

        察觉到袖子中多出来的东西,赵宇捏了捏,而后,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个质感,应该是玉。

        不过,你张问达用这个考验太监?

        先不说皇帝手中高举的屠刀,就是能在东厂当差这点。

        那个太监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手一松,玉佩就伴随着啪嗒一声,掉在了张问达的脚下。

        听到这个声音,在场的众人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div  class="contentadv">        “张公东西掉了。”

        伸手指了指地上的玉璧,赵宇眯起眼睛道。

        “杂家在内察府当差,是东厂魏大珰的手下人。”

        “哦,哦。”

        看到脚底的玉佩,张问达有些发楞。

        太阳打西边儿出来的,这太监居然不收贿赂了?

        再听到赵宇的那句东厂魏大珰的话,张问达只感觉自己的大脑一阵眩晕。

        东厂太监领着锦衣卫搁他家外守了一晚上!

        还看着他的好友来为他举办践行宴!

        他怎么突然感觉脖子凉飕飕的。

        “张公,这东西,还是要系好的,不然容易摔碎。”

        从地上拿起玉佩,用袖子擦拭了一下后,赵宇将东西递给张问达道。

        “陛下知道张公思乡心切,又担心路上不安全,故此派遣我们相送。”

        活脱脱的就是一个笑面虎,赵宇接着道。

        “三日之前,刘公公前来送封增圣旨时,就已经说过,想来,张公公是已经准备好了。”

        “这。。。还有些东西需要带。”

        闻言,张问达犹豫了一下,打算看能不能将时间拖延一下。

        “这个好说,让管家留下处理就行了。”

        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打算,赵宇笑眯眯的到。

        “张公若是担心管家处理不了,也可以开个价钱,宫里将东西都买下了。”

        说着,赵宇双手揣在袖中,抬头看了眼太阳道。

        “中午时分,我们就出发,若是张公不至,杂家也就只能对陛下如实相告,张公。”

        说着,赵宇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对方。

        “抗旨不尊。”

        “我这就去办,这就去办。”

        听到赵宇的话,张问达瞬间就流下了冷汗,忙不迭的道。

        看着急匆匆回了府上的张问达,赵宇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他以前是个给皇宫看大门的,最近才调入东厂。

        他的人生信条就两个字,忠诚。

        来之前,皇帝可是亲口和他说过的,一定要亲自将张问达送回故乡,路上不许迁延!

        不是每一个太监都是王安。

        也不是每一个太监都是魏忠贤。

        宫里的太监来源复杂,但多半都是活不下去,用裤裆哪儿玩意儿换口吃食。

        现在,皇帝不但给了他们一口饭吃,还给了他们能看的到的希望。

        这些人也会拿出自己该有的忠诚。

        一直到午时,张问达才孤身一人,简单的带了些行礼细软,就出门上了太监准备的马车。

        “驾!”

        随着车夫一挥马鞭,大明的左都御史张问达,正式离京。

        而就在这不久之后,西苑。

        “张问达出城了没?”

        突然合上手中的奏本,朱由校转头看向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方才回报,午时出的城。”

        “这个废物,总算是走了。”

        闻言,朱由校将手中的奏本放下,不由的冷声道。

        “看看他管的都察院,派去南方几个御史查为何会欠税的事儿,但这都几个月了,还不见回报。”

        “。。。”

        听着皇帝的话,刘时敏缩着脖子,没有出声,装哑巴。

        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朱由校心里暗暗思索。

        让御史去查税,肯定是查不清的。

        先不说官官相护。

        就是南方那个地儿,那就是个不恭顺,不忠诚的地儿。

        以大明的内阁首辅徐阶举例,早在隆庆时期,海瑞巡抚应天期间,徐阶家的田亩就在三万亩往上。

        他徐家哪儿来那么多的地,全都是下面的士绅挂靠过去,交钱给他家,好逃避朝廷税收。

        结果就是,肥了徐家,穷了朝廷。

        再往后还有苏州太监孙隆意图收工税,结果差点儿酿成民变的事儿。

        以及,恶心人的五人墓碑记。

        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朱由校心思微转。

        南方地区,先不说税改了,就是把应收的都收上来,朝廷的压力也能减轻很多。

        “用俗语,直接下诏书给那几个御史和南直隶、浙江等地诸多的知府衙门,五月之前再不给朕个答复,那几个御史就不用回京了,直接回家种田去,让那些个知府老爷们也和他们一块儿走。”

        “奴婢领命。”

        知道皇帝正在气头上,刘时敏不敢多说什么,连忙向外面走去。

        重新翻开眼前的奏本,朱由校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他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都察院派去南方的御史呢?

        因为在南直隶的王体乾给他又上奏本了。

        “每日五万枚,尤有不足,商户争相抢兑,更有加钱兑银者。”

        看着王体乾对南直隶兑银场面的描述,朱由校搓了搓牙花子。

        这南直隶到底是有多少存银?

        对于如何改革大明这个乱糟糟的经济政策,朱由校现在真的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现在的南直隶,真的就跟个无底洞一样,都丢了一百万枚银币进去了,居然连个水花都没泛起来。

        思考了一会儿,朱由校终于一拍桌子,下定了决心。

        给南直隶的银币每月再多上三十万枚,税务转移!

        ps:修史是个力气活,皇帝在上面看着呢,每段话,每段记录都需要仔细斟酌。

        就像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词语一样。

        同一件事,不同的描述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故此,修史的周期相当的长。

        神宗实录全五百九十四卷,从隆庆六年五月,到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天启元年开修,英国公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天启三年,又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崇祯上台后,又改了总裁官,一直修到崇祯三年十一月才修完。

        而光宗实录,全八卷,记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叶向高为总裁官,天启三年才修成。

        而天启,也就是熹宗实录,是记天启元年正月到七年十二月。崇祯元年,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修到明亡都没修完。

        就着,螨清入关后,前大学士冯铨降清,续修熹宗实录。

        有说法是冯铨因为自己献媚魏忠贤,为了蔽丑,抽除了和自己相关的内容。

        故此,天启实录(梁鸿志版)七十九卷,史语所版则为八十六卷。

        但,天启实录被改动的地方不说,光是缺失的部分,初步估计就在二十卷往上,因为不止是天启四年六七月份,天启元年开始,就有很多月份的内容缺失了。


  https://vvadz.cc/book/40885904/849183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