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197章 又一轮君臣交锋的开始

第197章 又一轮君臣交锋的开始


第197章  又一轮君臣交锋的开始

        对于儒学接下来怎么发展,朱由校是有过考虑的。

        很简单,在背后往实用性方向推就行了。

        至于说具体做法,就比如改个名,叫国学什么的,往大再扩一扩。

        把它高高的架起来。

        如今的儒家,还是曾经的儒家吗?

        并不是。

        儒家这玩意儿,就是个橡皮泥,是随着统治阶级的需求而慢慢变化的。

        虽然朱由校对如今的儒家,或者说文官们很是不待见。

        但想要治理天下,是离不开儒家的。

        别再说什么复兴百家了,现实些。

        要是在前后两汉时期,还有点诸子百家余荫。

        但早在唐宋时,孔老二的那些个欺师灭祖的徒子徒孙们,就打着“”和“五经注我”,将诸子百家的精华吸收的差不多了。

        唐朝的“我注五经”,先有经典,再钻研经典去探求其中的道理。

        宋朝的“五经注我”,即先有自己的思想,再歪曲经典来加以诠释。(通俗的说就是断章取义)

        就以朱由校当前的时间点来说。

        谁能说徐光启这个西学派不是个儒生?人是万历年间的进士。

        谁能说卢象升不是个儒将?人是天启壬戌的进士。

        再往前推一推,谁能说岳飞不是儒将,沈括不是儒生。

        当时间发展到今日,千百年的吸收过后,儒家早已成了实质上华夏文化的主体。

        而昔年的诸子百家,农、工、法、武、算、医诸家,久而久之的,为了保存发展,也渐渐的披上了一层儒皮,渐渐的变的儒了起来。

        一个个什么儒生、儒将、儒医之类的。

        哦对,儒家最看不起的商人,还搞出来个儒商。

        千百年的时光里,在帝王皇权的加持下,儒家早就已经壮大到了一个不可被颠覆的地步。

        但同样的,这种变化也让儒家暴露出了其最为脆弱的一面。

        在来自皇权的强大压力之下,儒家就必须自动的、主动的去适应、去靠拢皇权的需要。

        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之下,不止是诸子百家被淘汰,儒家内部的守旧人士也被淘汰。。

        儒家士大夫是最顽固的,同时也是最容易改变的。

        儒家早已与华夏的历史深深地结合了起来,早就不再是一个学派。

        经历了南北朝的思辨,当隋唐时科举出现后,在华夏老百姓的思维里,它早就与做官划上了等号。

        追逐权力,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儒家士大夫的本质。

        只要读书还能做官,而不是搞什么狗屁选举之类的。

        儒家就会自动的向着朱由校这个皇帝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从今天开始,朱由校就打算借着丘濬所撰的《大学衍义补》,给大明的儒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咳咳。”

        待几人议论了一会儿后,朱由校咳嗽了一声,打断了他们的讨论。

        “现在,诸位知道为何袁侍郎上书,在南直隶以高火耗推行银币,朕会同意了吧。”

        “臣等明白了。”

        看着上面一脸嘚瑟的皇帝,毕自严虽然头上冒黑线,但还是躬身道。

        这些东西,是这个心情都表现在脸上的年轻皇帝能总结出来的吗?

        这么想着,毕自严偷的看了眼皇帝身侧的刘时敏。

        然后,他在心里摇了摇头。

        皇帝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和“货币,只是劳动价值的体现,是用来衡量劳动价值的物品”这两个论点,是有大哲学在其中的。

        这不是一个在司礼监打了十几年工的内书堂太监能提出来的。

        这需要大量的社会观察经验。

        难不成是孙承宗?

        这么想着,毕自严回忆了一下如今的辽东巡抚,然后心里又摇了摇头。

        孙承宗虽然去过边关大同,又是进士。

        但他之前没做过亲民官,没这个总结能力。

        如今这么看。

        要么,皇帝真的应了他的年号,天启,上天启之。

        要么,皇帝背后站着一个高人。

        有多高?起码三丈。

        这种事大明又不是没发生过。

        就比如,昔年成祖身侧的那个秃驴,不对,是大师。

        黑衣宰相姚广孝。

        就在毕自严思索到底谁是站在皇帝身后的高人时,袁世振出声道。

        “陛下天纵之资,臣拜服。”

        对皇帝行了一个大礼,袁世振高声道。

        “陛下今日以一语,解臣多年之惑。”

        皇帝的话,算是解开了他在两淮改革盐政时,心里的一些疑惑。

        在袁世振的带领下,堂中的众人纷纷对皇帝拍起了马屁。

        听着他们的溢美之词,朱由校这个穿越者都忍不住老脸一红。

        “这种恭维之语,今后少说一些。”

        老脸有些红,朱由校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停下,然后说起了正事。

        “南直隶如今银两过多,袁侍郎的以重火耗从南直隶征银的办法,非常好。”

        “但会不会受到阻碍,百姓认不认,此事需要诸位臣工共同努力。”

        坐在位置上,朱由校看着下方的诸人,训诫道。

        “对于南直隶的问题,要谨慎处理,不能让黔首小民受到苛待,致使民不聊生。”

        “臣等谨遵陛下圣训。”

        听到皇帝的的话,众人齐声说道。

        “启奏陛下,臣请将今日陛下所言之语,刊于邸报,令天下官员共勉。”

        就在朱由校打算让众人离开时,毕自严突然出声道。

        “嗯。”

        闻言,朱由校先是一愣,而后点了点头,道。

        “准了。”

        待到众人离开之后,朱由校也向外面走去。

        今天还有场球赛。

        是锦衣卫对阵虎贲卫。

        而另外一边,离开了西苑,众臣纷纷回到自己的衙门召集人开会,将皇帝今天的讲课内容给记录下来。

        劳动创造价值。

        货币只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通俗的说:钱,就是民力。

        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想要真正的理解,是需要有足够的社会阅历的。

        对于其中的哲学,能明白的人很少。

        如今,顺天诸府境内的大户们,对这个道理还不是能通透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今年的民力,略有不足。

        张家湾。

        名字的来源是运河从这儿拐了个小弯,地处后世大兴之东。

        这里是附近里正的集市场所。

        运河之侧的茶馆之中,几个大户正在喝茶聊天。

        “那些个泥腿子都去哪儿了?”

        <div  class="contentadv">        手中拿着个茶壶,放进嘴里吸了一口,张永成看着几个相熟的大户道。

        “我家的地今天都没人种了。”

        “诺,那边修河道呢。”

        听到张永成的话,就有人用鼻子指了指那边正在挖沟的民夫。

        “他们招了多少人?”

        “不知道。”

        说话的那人缩了缩脖子,方才道。

        “少说也有个三千人了。”

        “唉,皇上如此滥用民力,那些个明公怎么不劝劝呢?”

        张永成也是读过几年书的,说起话来,也是能拽几个“专业性”词语的。

        “劝?谁敢劝?”

        闻言,缩脖子的王方小心的看了眼周围,才道。

        “我家有个亲戚,是在刑部大牢当差的衙役,我听他说啊,皇上方才登基,就搬到了南海子去住,有人去劝皇上回宫,你知道发生什么了吗?”

        “发生什么?”

        “人直接就废了!”

        王方说着,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膝盖。

        “皇上直接让那些人在南海子门外跪了几天,我听说一个叫惠世扬的,双腿直接残了。”

        “这么狠?”

        听到王方的话,众人相视一眼,纷纷跟着缩起了脖子。

        “皇上是去年九月登基的吧?这都半年了,你怎么才说这事儿?”

        “皇上一直没将那些人放了啊。”

        闻言,王方一摆手,接着道。

        “就说那个惠世扬,拖着两条废腿,人到现在还在刑部大牢关着呢。”

        “噫~”

        听到王方的话,众人又是一阵缩脖子。

        这是什么仇什么怨啊。

        杀人不过头点地,这都双腿弄废了,居然还不放过。

        皇帝是不放过这人些吗?

        当然不是,而是他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些人。

        对于言官,朱由校有一种打心底里的讨厌。

        所以,这些被送进了刑部大牢的人,朱由校就选择了忽视。

        养几个囚犯,花不了几个钱。

        “皇上说的那两句话你看过没?”

        “劳动创造价值和货币只是衡量劳动价值的物品那两句?”

        “对。”

        黑暗之中,一人点了点头,而后问道。

        “伱有什么感想?”

        “朝廷不能与民争利,更不能滥用民力啊。”

        “承天门前集会,去不去?”

        “去!”

        随着皇帝的两句话在邸报上刊行,一股新的风力,“朝廷不能与民争利”,正在京中形成。

        大明的政治,讲究的是一个独裁与民主共存。

        朱元璋、朱棣时期,大事儿皇帝做主,六部官员负责做事儿,言官负责查缺补漏。

        宣宗驾崩,正统九岁继位时,负责主政的人是以内阁为首的三杨,俱是言官出身,负责查缺补漏的人,开始握住权力。

        再经过孝宗时期的放纵,国家大事儿就被改成了在大朝会时讨论了。

        而现在,朱由校上位后,直接停了大朝,国家大事儿皇帝一言而决,就算是要商量,也是和六部主官商量,同以科道官没了啥事儿。

        这些人不像是六部主官,拿着奏本就能求见皇帝,上疏又得不到回应。

        于是,以翰林院官员为主,言道官为辅,诸部佐贰官为影,京中七品以上的官员,所幸就在承天门前聚集。

        这些人以一种看似“公开”、“公平”的方式,就朝廷发行银币、南海子动大工、京营改制等问题进行讨论。

        众人真正对朝廷新政的关心,都是少数。

        与这些政策利益攸关的,也只是少数。

        坚持反对的,更是少数。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势让搬回西苑的皇帝做出妥协。

        皇帝要办什么大政,得先寻他们这些大臣商量,有了主意直接去找六部的人去做,这算什么事儿?

        这是对皇帝的一种示威。

        也是臣权对君权的一种试探。

        成了,大明重新回到曾经的道路,有什么事儿,放在廷议上,大家商议着来。

        不成,那以后这朝廷就成了皇帝真正的一言堂了。

        于是,天启元年的四月初一。

        “皇爷。”

        正抱着萝莉睡的香甜的朱由校听到刘时敏喊自己,方睁开眼睛,就看到刘时敏站在他的床头。

        “什么事儿?”

        放开怀中的小萝莉,从床上坐起,接过刘时敏递来的毛巾擦了把脸后,朱由校脸色不善的问到。

        “陛下,西苑门外有朝臣聚集,请开廷议。”

        “嗯?!”

        听到刘时敏的话,朱由校瞬间就是一惊。

        走出内室,从剑架上拿下自己平日里佩戴的永乐剑后,方才看向刘时敏问道。

        “聚集了多少人?有人冲击宫门吗?”

        “没有。”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连忙摇头。

        西苑驻扎着虎贲卫,那些个文官们没疯,敢冲击宫门。

        “朝臣们是请陛下开廷议,商讨不能与民争利之事。”

        “与民争利?”

        闻言,朱由校睁大了眼睛,看向刘时敏道。

        “什么与民争利?”

        “前些日子,皇爷说的劳动创造价值等话,在邸报上刊印后,那些人若有所悟。”

        刘时敏来找皇帝汇报情况,当然是做过功课的。

        “这些人聚集在西苑门外,就是言说不能与民争利,不能铸币。”

        “用朕的话来堵朕,他们是想死吗?”

        听完刘时敏对宫门外聚集人要商议之事的描述,朱由校双眼瞬间圆睁。

        这些人是抽什么风呢?

        ps:在最后再提一嘴,真的

        别让有些沙雕给骗了,觉得西方那套很先进。

        实际上,西方所谓的选举制,本质上就和我们的官府制没什么区别,他们其实是公务员制度做骨肉,外面再套上一层选举制的皮。

        真正支撑着官府运行的还是下面那些靠着考试选拔出的公务员做事儿,而不是那群嘴上跑火车的政客。

        以玩君主立宪选举制的带樱为例,其本质上也是两套系统。

        第一套是大选。

        第二套是从我们这边学过去的科举制,他们改成了公务员制,由文官委员会和相关部门派人组成考选委员会,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

        阿米驴卡那边也有一套相似的制度。

        所以,不管是哪儿,宇宙的尽头都是编制。


  https://vvadz.cc/book/40885904/849183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