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180章 给刘一燝的体面

第180章 给刘一燝的体面


第180章  给刘一燝的体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仁君治事,非善谋善断者不用。。。房玄龄以善谋称上,杜如晦以敢断为右。。。内阁辅臣刘一燝,内无谋事之能,外无断事之才,不堪其用,准以礼部尚书致仕,钦此~”

        “臣刘一燝领旨谢恩。”

        见到刘一燝双手颤抖着举高,刘时敏将圣旨放在他的手上,而后甩袖离去。

        待到司礼监众太监离开,刘一燝从地上站起,满脸的苦涩。

        不舍的再望了一眼惠世扬等狱友,刘一燝无奈的叹了口气,理了理衣袖,跟着锦衣卫走出了刑部大牢。

        抬起头看了看天上有些刺眼的太阳,刘一燝颇为失落的摇了摇头。

        太阳方才升起,他的政治生命,却是已经结束。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最后再回首望了眼刑部大牢,刘一燝落魄的在家人的搀扶下,上了早已等候的马车。

        “昔年,杨用修去永昌卫时,也是此般落魄吧。”

        嘉靖三年,世宗对杨廷和失去耐心,大礼仪事件又一次被挑起。

        最终以杨廷和告老,其子杨慎被卷进左顺门之事,遣戍永昌卫。

        不舍的看了眼站在路旁来送行的韩爌,刘一燝露出了一个苦涩的笑容后,伸手将窗帘放了下来。

        锦衣卫护送,皇帝的意思很明白。

        滚,赶快滚。

        别在京城逗留,麻利的回江西南昌去。

        看着南去的车架,韩爌落寞的站在路边。

        连告别宴都没有,这个叫做体面?

        回想起前日内议时,毕自言写在桌子上的两个字,韩爌的拳头缓缓捏紧,随即又松了开来。

        是了,是给体面了。

        这已经关了四个月了,时间要是再久,刘一燝就已经脚踏入鬼门关了。

        刘一燝致仕回家,换来袁应泰得到实职。

        思考着皇帝的作为,韩爌无奈的摇了摇头。

        皇帝直接和六部对接,内阁就已经没作用了。

        刘一燝回不回朝堂,意义已经不大了。

        落寞的乘车回到内阁,韩爌又开始了每日的喝茶票拟工作。

        他的主要任务,是票拟一些各地送上来的奏章,多是些鸡毛蒜皮的事。

        京城六部的奏章,大事儿是不过内阁的,各部主官直呈君前,皇帝批阅后,送到内阁拟旨,再到司礼监用印,他插不上手。

        辽东的事儿?一样,直送御前。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朱元璋废了宰相后,皇帝只要勤政,很容易就能握住实权。

        早年的明世宗嘉靖,比现在这位小爷更卷,所有奏章都是自己亲阅,直接卷空了内阁。

        “这是?”

        就在韩爌放空大脑,胡思乱想时,礼部尚书孙如游拿着卷黄绢来到他的案前。

        “本月二十五,皇上在国子监再开官考,为顺天府、天津府选拔官吏。礼部已经行文北直隶各府,要各地士子进京。”

        眼神中带着些许揶揄,孙如游看着韩爌道。

        “在下听闻韩辅善书正楷,故此,这封布告就要劳烦韩辅捉刀了。”

        “。。。”

        看着孙如游递来的黄绢,韩爌眉头狠狠的跳动了两下。

        得,现在内阁成了专门抄写东西的了。

        “准备笔墨。”

        转头对内阁中书吩咐了一声,韩爌从案后站起,准备执行公务。

        就在孙如游与韩爌两人在内阁倒腾大字报时。

        顺天府官衙中,一场新政会议正在进行。

        就像是后世的教室一般,上面是一张大桌子,下面则是小桌子。

        会议的发起人是吏部尚书周应秋、户部侍郎袁世振、顺天府知府董应举。

        参会人员则是新选出的四县官吏。

        <div  class="contentadv">        坐在上首,董应举正拿着一份稿子,向下面的官员们说着新政的具体内容。

        “目前,顺天府的主要工作是各坊的划分,坊长的任命、人口的统计。”

        “原五城兵马司废除,新设四县巡检局,新任命的各县巡检局局长,要起到各自的作用,严格管理好下辖各坊的治安,严防走水之事的发生。”

        翻了一页自己的讲稿,看着下面的内容,董应举接着念着,听的下面的人昏昏欲睡。

        “同时,还要协助完成人口编册的工作。”

        后世有句调侃,秃子的税多,兔子的会多。

        虽然这是普通人口中的一个玩笑话,注重的是其中的趣味和嘲讽。

        但不得不说,开会是一种很好的政治实施形势,通过开会,可以达到上通下达的目的,将上层的意图和政策,通过开会的方式传达下去。

        冠冕堂皇说,开会,就是在宣达上级衙门的政令时,同时也要收集下级官衙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上级官员在行政时,得到一个参考。

        另外一个就是,会场,是锻炼文官的政治能力的一个重要场合。

        会议,那肯定是有会议记要的。

        搁会上发言,那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

        开过会,还不干事儿。

        有问题,会上不说。

        那这官员就该下课了。

        董应举是今天这场会议的主持人。

        周应秋与袁世振两人坐在他的身侧。

        此时正借着喝茶的机会,观察着下面的官员们。

        看到有人听的都快睡着了,两人的眉头都会不自觉的皱起。

        看到有人提笔记录,两人也会不自觉的点头。

        待到董应举宣布休会一盏茶后,下面的人纷纷起身出去解手。

        待到袁世振解手回来,周应秋给其递过一杯清茶,小声的道。

        “前些日子,陛下新设了一个宣政司,发行京报,宣传政务,我琢磨着,县里是不是也可设立一个分属衙门,负责此事。”

        “哦?”

        在椅子上坐下,董应举意外的看向周应秋。

        “我听说,那些去负责宣传政务的都是锦衣卫吧?在县里设置一个锦衣卫插手的分属衙门,这恐怕不太妥当吧。”

        “当然不能让锦衣卫插手。”

        闻言,周应秋轻声道。

        “我琢磨着,可以让八品的教谕去做此事。”

        “可行。”

        听到周应秋的话,他身侧的袁世振不由得点了点头,盘点道。

        “税务局由于主薄负责,掌钱粮。”

        “巡检局由县尉负责,掌治安。”

        “刑名局由典吏负责,掌断案。”

        “再设一个宣政局,由教谕负责,掌教化、政务宣传,我看可行。”

        “那就由袁兄主笔,在下署名,如何?”

        听到袁世振同意了自己的提议,周应秋转头看向袁世振,狡黠的道。

        “小弟怎敢贪兄之功。”

        闻言,袁世振也不上钩。

        想让我在前面顶锅,想啥呢。

        “此事由周兄提出,理当由周兄主笔,在下署名了。”

        “新政推广,我只是辅助,怎能越俎代庖呢?”

        闻言,周应秋爽朗的笑了声,而后与袁世振一起转头看向了董应举。

        “。。。???”


  https://vvadz.cc/book/40885904/853534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