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55章、一燝走马荐白谷(中)

第55章、一燝走马荐白谷(中)


  朱慈炅挺喜欢刘一燝的。
老头学识渊博,无愧大学士之名,无论《竹书纪年》还是《尚书》、《汉书》都能随口应来。
虽然年过六旬,依然反应敏捷,小皇的名惑利诱威逼都能很快回应。一点就透,即便他是揣摩皇帝心思,他也是在揣摩。
这份恭谨让朱慈炅有难得的成就感。
黄立极也很恭谨,但朱慈炅的很多暗示,他不知道是懂装不懂还是明哲保身,有时连明示都做不了,比如李国普和施凤来的致仕。
作为首辅,他要燮理阴阳,朱慈炅能够理解他,但需要皇帝理解的臣子不是好臣子。
孙承宗虽然历史印象中地位很高,但朱慈炅早已经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这老顽固才是真正孩视皇帝的最大boss,基本不会和朱慈炅有政务勾通,隐隐还有很多反感对立。
天启爸爸对他可谓信任无比,他是怎么面对这份信任的?整天在朕面前一张死人脸。
来宗道虽然在大势上站在朱慈炅这边,但他显然是太后掌权的第一推手。
甚至朱慈炅在没有接到内厂密报时还一度以为是他在助力太后掌权,但单单让人怀疑就不是纯臣。
尤其是,他还老是一副想教育天子的姿态,让朱慈炅相当抗拒。
至于张瑞图,无怪魏公公觉得他是二五仔,果然老魏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他是天启指给朱慈炅的正牌老师,一天课没上,倒借着这个名头得了好大好处。
他当初怎么脱离老魏的,如今就怎么脱离朱慈炅。
他丫的才是太后在内阁的真正助力,朱慈炅把翰林院交给他,真正是肉包子打狗。
朱慈炅得到这个情报,人都傻了。难道皇帝不是效力的最佳人选,这狗贼脑袋被门夹了吧?
至于徐光启和毕自严,或许是话语权太少的原因,都主动避开纷争。
徐光启倒是助力过朱慈炅的一些技术应用,但他丫在内阁纯是摆设,到点甚至不到点就不见人了,不知道在搞什么。
朱慈炅曾经让他对自己的“挽明十策”发表意见,他却反过来劝诫朱慈炅,一条条分析可能引发的后果弊端。
他不是大明开眼看世界的人吗?哪里有半点开明进取的模样。
毕自严或许是特旨入阁的原因,更低调。
不过,他一直陷在大明财务那团烂泥潭里,基本天天和郭允厚两个人在推演讨论,估计要拿出什么改良经济政策。
但朱慈炅一点都不看好他俩,有效果的内阁就要吵翻,最后版本多半没鸟用。
当初对“挽明十策”的意见更多集中在经济政策上,对所谓皇店国营经济也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朱慈炅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个人只有方面之才,强行抬进内阁可能就是个错误,他最佳位置应该就是郭允厚的接班人。
朱慈炅后知后觉的想,当初网络论坛里讨论熟悉历史的人回到过去,只要用对那些能人就能改天换地是多么可笑的观点。
他当初启用徐光启和毕自严就是这种心态作怪,但他已经渐渐感觉到这个想法的可笑。
刘一燝就是这方面的反证,老刘在大明历任首辅里绝对是垫底的人物,除了天启爸爸的“移宫案”可以记一笔,他基本上可以说毫无作为。
朱慈炅最初只是想利用他在东林的名声来背锅,但简短的对话,第一次见面,老刘就展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风采。
让小朱有种阿斗遇诸葛,李二遇魏征,阿构遇秦桧,道爷遇严嵩,老爸遇忠贤的爽感。
炅对燝,光明对季晦,这真是牛头对上马嘴,青菜对上萝卜,简直无比般配。
他觉得他可以和刘阁老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而且,老刘也并不是单纯党争权斗的政客,他同样敏锐的注意了大明的很多问题,虽然因为局限,他也没有办法解决,但单是这份眼光就值得称道。
朱慈炅和刘一燝打完拳就是朱慈炅的早餐时间,今天已经很晚了,朱慈炅早已经很饿了。
用餐地点是在偏殿,今天的早餐是蜂蜜鸡蛋羹,还有一杯豆浆。
方正化已经帮朱慈炅换好了衣服,简单洗了下手。
朱慈炅自己拿起小瓷调羹,不要房袖,自己动手扒拉着往嘴里喂。
“嗯。香!”
朱慈炅夸了下房袖,嘴里还在咀嚼,转头对刘一燝含糊的道:“刘先生吃过没?”
刘一燝难得运动,微微出汗,“回陛下,臣吃过了。不过,《论语·乡党》篇曰:食不语,寝不言。陛下要注意用食之礼。”
朱慈炅不置可否又扒拉了一调羹,垫起脚尖要喂到刘一燝嘴边。“再吃一口,尝尝!”
刘一燝赶紧躬身,张嘴吞下。依稀间竟然想起了小孙子,双眼一片朦胧。嘴里不知道是甜还是香,但整个人从脚尖到发丝都有了种莫名的味道。
“香吧?”小皇帝一脸天真。
老刘以袖掩面,猛得点头,嘴唇和胡须都是一阵抽动。
小皇帝也似是听劝,端正姿势,认真的坐好,安静的进食。
用房袖递上的香茶漱口后,朱慈炅伸了个懒腰,看到刘一燝还在一旁安静站着,开口道:“刘先生不用拘礼,这里没外人,还请入座。”
刘一燝并未因为小皇帝的礼遇而放松,依然恭敬的行礼。“谢皇上。”依然是以危坐的姿态坐的旁边圈椅上。
“刘先生以后在天工院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朕处理奏折,有问题的要提出来向朕禀报。不过,奏折一般是下午朕午睡后才会送过来。刘先生有大量的时间帮朕完善那个计划。”
朱慈炅舞动双臂,稍微活动了下,就开始了日常练字,依然是倪元潞的字帖。
“老臣这两天认真回想了陛下的计划。如今旨意已下,相信绝大部分藩王不敢违背圣旨,都会前往南直。但老臣觉得阻止他们离开完全凭武力似乎有所不妥,稍微不慎,恐怕必然流血。”
刘一燝迅速进入角色,很认真也很坦然的为皇帝的计划完善。
“先生有何主意?”朱慈炅在宣纸上写下第一个字。对于宣纸,他很不满这种浪费行为,但大内不听他的,说什么皇帝用就该用好的。
“老臣记得陛下下令翻修南直皇城时,似乎得到了一份太祖密诏。”
刘一燝言辞恳切认真,说完便盯着小皇帝。
朱慈炅手中墨色突然晕开,第二个字写坏了。
他也抬头看向刘一燝,表情从愕然渐渐转为微笑。
“刘先生真乃朕之诸葛,这事交给你去办。”
刘一燝点点头,对于小皇帝的聪明和个性都略有把握,知道他不会忌讳手段。
又道:“重点是皇家投资公司,需要的人手太庞大太复杂,老臣对此设置把握不大,恐怕会造成大量财富流失,到时无法向诸王交待。”
小皇帝索性停笔坐下了,“朕对此的打算是督察院、东厂、锦衣卫三方独立核算。为此朕已经扩建了东厂和锦衣卫。”
刘一燝继续表示赞同,神色严肃又道:“老臣对陛下所谓的投资方向也有疑惑,如此大规模财富齐聚南直,恐怕会造成南直物价飞涨,商民动荡,甚至——大乱。”
朱慈炅暗赞了一句,谁说古人不懂经济规律的?但他面无表情,继续道:“所以需要刘先生把控投资方向,朕也会有配套政策。朕有意将南直打造成经济特区,盘活整个长三角,进而带动全国。”
“陛下,农为国本啊。老臣虽不知陛下所谓经济特区是何意,但恐怕对江南农事会有极大伤害。”刘一燝接过方正化不知何时沏好的茶杯,忧虑之色不减。
“刘先生,实不相瞒,朕估计全国人口已经接近两亿,是黄册人口的三倍以上。大明的土地和产出养不活这么多人,其结果要么如五代一样将天下犁一遍,要么就是另寻他途。”小皇开口就是惊人之语。
刘一燝脸色顿变,“陛下何出此言?即便黄册有所遗漏也不可能有三倍之多。”
朱慈炅脸露苦笑,“刘家也是士绅官宦之家,你父兄皆是朝廷命官。你自己算一下,你家有多少人不在黄册?然后按这个比例推算到两京十三省就行。”
刘一燝急欲分辩,但刚开口便坐下,小声道:“那也没那么多人。”
“你不是说,江西有大量流民外逃吗?可是朕这里的江西资料,似乎没有发生过流民一样,你说的湖广福建也没有人口增长。这些人去哪了?全部饿死了吗?”小皇帝的小脸上充满嘲讽。
刘一燝久久不语,偏殿内只有龙涎香和木炭一起燃烧的声音。
小皇帝像是安慰刘一燝又像是安慰自己,终于开口道:“刘先生不用过于担心,朕还小,有的是时间。朕会有办法的,无论是冰河气候,天灾,瘟疫,流民,藩王,士绅,还是鞑子,朕相信太祖会庇佑朕的。”
刘一燝一脸震惊的抬头看着小皇帝。
这些就是小皇帝心中要对付的对手吗?为何把士绅列入其中?瘟疫?何处有瘟疫?
他不是要和太后争权吗?怎么连太后好像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是此情此景,是刘一燝表忠心的最佳机会,他起身下拜:
“臣闻《尚书》有云:股肱喜哉,元首起哉。今陛下天纵圣明,烛照万方,犹唐尧之明四目,若汉文之通三鉴。臣虽老迈,然《后出师表》"鞠躬尽瘁"之训不敢忘,愿效比干剖心之诚,效魏徵十渐之谏。此心可昭日月,惟愿附骥尾于重启之世,虽九死其犹未悔!”


  https://vvadz.cc/book/68180502/185897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