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41章、登基大典(下)

第41章、登基大典(下)


  太庙,朱慈炅已经来过好几次了。
第一次来是册封太子,被高起潜抱着,三跪九叩都是小高抱着他完成的。
给天启帝讲故事后不久,天启就带着他单独来过,他还记得父皇泪流满面的样子。
上次是春祭,天启帝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他是以皇太子身份第一次主持。
天启灵位移入太庙本来他也应该来,但慈安太后认为他太小,折腾完天启后事要调养身体,后期礼仪一般都不要他参加了,是信王来的。
朱慈炅的象辂车穿过五彩琉璃门,停在戟门前,方正化扶着他下辇。
戟门外站立着锦衣卫大汉将军组成的金瓜钺斧仪仗,还有戟架上陈列的120杆长戟。
但朱慈炅基本无视他们,又不能到辽东杀鞑子,一帮中看不中用的废物。
在无数人的目光中他缓步向前,沉稳大方,完全没有正常小孩的胆怯和不知所措要找妈。
礼官很陌生,朱慈炅靠近才听他喊唱:“盥洗。”
朱慈炅自挽长袖,小手在金盆中假假搓了几下,方正化立即捧上龙纹巾,供朱慈炅拭干。
嗯,这是丝巾,皇家宝和可以尝试研究下毛巾嘛,吸水效果不知道好多少倍,一定能赚钱。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灵一定火冒三丈,这个不孝子孙祭祖之时居然在想着赚钱。
但这次太庙祭祖真的很花钱。
太庙各殿悬挂的彩幄,一路铺设的龙纹御道红毯,前殿月台陈列太牢牛羊猪三牲,以稻粱、酒醴、玉帛等组成的大量祭品,还有无数金器玉器青铜器。
朱慈炅有点惊叹了,他只批了五万两白银啊,大明哪里还有钱能搞得这么盛大?
按照他的估计,光天坛那趟,五万两就拿不下来,太庙这里居然丝毫不差。后续还有参与人员的赏钱,黄立极不会打白条吧?
朱慈炅忍不住在人群中寻找黄大首辅,他丫的一脸庄重的冲皇帝点头。
你这么讨好朕,是想死后在这配享天启爸爸吗?张居正还没这待遇呢,对了,今日之后可以把张先生弄来了。
问题是,老黄你这么搞,大明还过不过日子了?
武英殿大学士来宗道已经捧出太祖遗像,在前方引路,朱慈炅来不及再多想,只好恭谨前行,直入前殿。
两宫太后也被引导到享殿东、西两阶,王公文武大臣,依序在朱慈炅身后站立。
前方太祖神位居中,各祧庙神主都已经移到前殿,按昭穆次序排列。
除了太祖神位,崭新的天启纯宗严皇帝的神主牌位更夺朱慈炅的目光。
“拜!”
朱慈炅独立祭坛主位下,行三跪九叩大礼,身后群臣纷纷跪倒。
朱慈炅礼毕还不能起身。身旁执事官捧祝版跪颂祝文,“嗣守鸿基,昭告列祖……”。
这次不用朱慈炅亲自念那拗口的文字了。待他念完,太祝向朱慈炅奉上青铜酒爵盛装的“玄酒”,朱慈炅敬完洒地。
这是清水,倒是不心痛银子。
然后是瑞王带领的亚献,向众神位献玉帛。
怎么不是信王了?礼部搞的啥,这也轮着来。
殿外广场一直跳着的舞蹈和耳中一直响着的编钟、磬埙声,让朱慈炅的深思有点飘忽。
下一个进入太庙的主神位,应该是自己了,但这太庙还能不能存在?谁又来祭祀自己?
这华丽排场外是陕西流民以土为食,辽东将士破残衣衫的想象之景。
望着朱元璋神主位那最长的文字,“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神位”,朱慈炅在想后人会给自己的神主位写几个字。
内阁首辅黄立极终于来领终献了,三巡酒后,酒液倾入燎炉。
祝文与丝帛也一起投入燎炉,朱慈炅带领群臣,面北而立,看着太祝将燎炉点燃。
待燎炉青烟散尽,钦天监官员大声宣布“大吉”。
鸿胪寺官引百官山呼万岁,声浪穿透三重红墙。
祭祖礼毕,小皇帝改坐御辇,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前往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的核心仪式——即位受贺。
仪仗引导队伍便是那被朱慈炅看不起的大汉将军们,手持各种旌旗、斧钺等。
奉天殿布置得焕然一新,殿外广场上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
太常寺的乐队舞队也移动到此,“升平之章”奏起,且歌且舞。
朱慈炅专门寻找了一遍也没有看到那个挥舞旗帜的古典音乐指挥。
可怜天启爸爸从小就在他房间里放了古琴,没有熏陶出来一点音乐细菌,朱慈炅全在看热闹了。
稍待百官就位,张太后和任太后一起,牵着他的左右手,缓缓步入奉天殿。
朱慈炅独自站在宝座前,两宫太后转向宝座后屏风。
朱慈炅转身,并未入坐。
那宝座对他而言太高,爬上去不好看。
黄立极双眼圆睁,他看出这个细节的问题了。可太后已经走了,方正化也没上去,王体乾还站在御阶下,对老黄的快速眨眼充满疑惑。
黄立极暗骂一声蠢货,不管了,领头跪了下去。
百官都以他为标准,瞬间全部跪倒。
王体乾终于等到他最重要的时刻,手中长鞭奋力三扬,鞭鸣声传出。
殿外音乐变奏,鼓点密集,由朱元璋钦定的《飞龙引》奏起,歌者开唱“千载中华生圣主,王气成龙虎……”
殿内外群臣尽皆低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声声震霄汉。
宝座后举着索扇的四名宫女终于发现小皇帝不在宝座上,其中一人赶紧上前把朱慈炅抱上宝座,迅速归位,居然没有多少人发现。
朱慈炅很不爽,因为他发现,失位的那名宫女正好位于东北角。
等了很久他才喊出“平身”,算是对殿内外文武的小小惩戒。
早就被张太后传给他的传国玉玺又被拿出来,司宝女官跪呈,两宫太后出来,各持一角,再次递给朱慈炅。
已经看到宫女抱皇帝一幕的方正化冷汗直冒,赶紧上前,扶小皇帝下了宝座。
朱慈炅跪在两宫太后面前,举起双手接过玉玺,又交给方正化。
殿外音乐声变奏,唢呐和笙箫齐鸣,由成祖朱棣混一南北的《永太平》奏起。
群臣再次山呼万岁。
朱慈炅从昨晚开始就没有看到的司礼监秉笔、东厂督公刘若愚一身大红蟒袍终于出现,站到陛前高处,打开双手捧着的诏书,扯开嗓子开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冲龄嗣承大统,仰荷天眷,俯顺舆情。
皇考天启孝渊恭严皇帝龙驭上宾于四月十一日,神器至重,朕恪遵两宫懿旨,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重启元年。
兹昭告天地宗庙,垂范万世。
皇考嗣统八载,敬天勤民,制器尚象,海宇晏然。
尊奉懿范,孝承天道。尊嫡母皇后张氏为慈安皇太后,统摄宗庙祭祀,掌凤玺;尊圣母贵妃任氏为慈禧皇太后,总理宫闱事务,掌凰玺;尊光宗康妃李氏为慈顺太皇太妃,享双俸双禄;尊神宗贵妃郑氏为慈寿太皇贵太妃,岁增禄米千石。
皇考遗训煌煌,首重宗庙之祀,次推亲亲之道。今悉依《天启八年遗诏》成宪:天下诸藩(太祖苗裔、列圣子孙)限九月十五日前抵南京,共襄孝陵大祭。留京诸王(信王由检、瑞王常浩、惠王常润、桂王常瀛)暂居十王府,以待祀典。
孝陵诞祭定于九月十八日辰时,朕亲率诸王、勋戚、文武致祭;享殿陈设悉依洪武旧仪,增以太牢九鼎、圭璧琮璜。诸藩入南京止带护卫百人,余众驻镇江卫;沿途驿站供粮秣、车船,有司不得稽阻。
自重启元年始,天下田赋、丁银悉依万历四十八年黄册为定,有司擅增分毫者,以欺君论。除谋逆、贪墨万两、十恶不赦者,余罪皆减一等;流民归籍者,免赋三年,赐官种粮种。
朕虽幼冲,然敬天法祖之志,未尝一日懈怠。今诏尔等:
孝陵大祭之日,诸藩当扪心自问——可无愧于太祖创业之艰乎?可无惭于成祖守业之难乎?
皇明三百年基业,系于尔等一念忠孝之间!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天启八年六月初一日】
在殿中前列的瑞慧桂三王和信王,听到继位诏书时都有点懵。皇帝要朱家子孙全部到孝陵去?当年嘉靖爷也没有这样搞啊,这是要闹哪样?
回到屏风后的慈禧太后根本没有注意到继位诏书的详细内容,慈安太后听到孝陵大祭时也没有反应,毕竟他老公病中也念叨过此事,更是被写进了遗诏。
但“朕亲率”三字出现时,慈安太后眉头一皱,目光看向宝座上的小皇帝。这傻儿子大约不知道京师到孝陵有多远吧,被那帮新翰林忽悠了。
不过,此时殿内外群臣再次山呼。殿外乐队奏响《万年春》,"风调雨顺遍乾坤"唱响。


  https://vvadz.cc/book/68180502/186057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