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科举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野狗骨头
三嫁咸鱼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熙平八年春
大乾皇朝首次科举考试轰轰烈烈地展开,牵动着大江南北无数人的心弦。
礼部尚书姬旻与光禄大夫贾三思联袂主持科考,二人并肩立于礼部衙门之前,目光掠过络绎不绝的士子,心中既满怀期待,又暗含一丝紧张。
依曹丞相所定之策,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郡试、州试与殿试四重关卡,每一环节皆需严谨以待,不容有失。
州县试作为科举之始,各地州县顿时热闹起来,酒楼客栈,人潮涌动,座无虚席。
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无论出身世家还是寒门,皆怀揣凌云壮志,毅然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科举之路。
世家子弟身着华服,在仆从簇拥下,步伐从容自信地步入考场。他们自幼受教于名师,家族藏书万卷,对科举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寒门子弟,虽无显赫家世,却也饱读诗书,心怀壮志,誓要在科举中一展身手。
考场内,一片肃静,甲士林立,气氛庄重而紧张。
考生们端坐案前,面前摊开试卷,笔尖疾走如飞,沙沙作响。
一番激烈比拼后,一批才华横溢的考生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他们满怀自豪与期待,不远万里奔赴玉京,沿途自是受到官府的周全保护与悉心关照。
曹鲲为确保科举顺利进行,不惜倾尽国库,严令各地官府、除妖司、镇鬼司全力保障士子安全,一旦有士子遇害,自上而下,严惩不贷。
因此,在此大环境下,进京赶考的士子基本无需担忧食宿与安全问题,这也从侧面彰显了朝廷的强大与威严。
玉京历经数年休养生息,繁华程度远超往昔,百业兴旺,车水马龙,一派盛世景象。
来自四方的考生汇聚于此,街道上人头攒动,客栈里人满为患。
他们或交流诗词,或探讨国事,或流连于玉京的繁华盛景,不时赞叹曹丞相治国有方。
省试在玉京贡院举行,礼部官员深感责任重大,精心筹备之下,考场秩序井然。
考生们面对着更为严格的监考与更为复杂的考题。
帖经题目愈发深奥,杂文要求愈发严格,判案与数算题目愈发复杂,策论则更加注重考生的政治素养与战略眼光。
考场上,有一位名叫王牧的世家子弟,出身琅琊王氏。
他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此刻正奋笔疾书,笔下文字如行云流水,对经典理解独到,杂文文采斐然,书法刚劲有力,判案与数算解答精准无误,策论更是高瞻远瞩,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治国良策。
还有一位名叫赵宗辉的寒门子弟,虽家道中落,却凭借顽强毅力与不懈努力,在考场上毫不逊色。他帖经准确无误,杂文情感真挚,书法虽略显稚嫩却别具韵味,判案与数算凭借灵活思维应对自如,策论更是结合实际,提出了诸多贴近民生的建议。
考试结束后,考功员外郎与礼部侍郎们开始紧张阅卷。
他们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不放过任何细节,在曹鲲的严格监督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不敢有丝毫懈怠与徇私。
三日后,通过考试的考生名单终于确定。
这份名单被呈递至丞相曹鲲与皇帝面前,静待最终审核。
就在殿试即将举行之际,皇帝突然病重,无法亲自主持,丞相曹鲲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主持殿试的重任。
殿试之日,贡院内气氛庄重肃穆。
曹鲲端坐主考官之位,目光威严地扫视着台下的考生们。
这些考生皆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每一个都是当今天下的英杰俊才,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聪慧过人,气运鼎盛。
殿试内容丰富多样,帖经、杂文、书法、判案、数算、策论,每一项都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
考生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力求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曹鲲坐在台上,仔细观察着每一位考生的表现,心中暗暗评判着他们的优劣。
一番紧张比拼后,殿试在钟声中圆满结束。
曹鲲仔细审阅着考生们的答卷,经过一番面对面的策问后,对每一位考生的资质与心性都有了深入了解,经过层层考量,终于做出了最终决断。
他钦点了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为状元,正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牧。
第二名为榜眼,出身河东崔氏的崔东明。
第三名为探花,便是那位寒门子弟赵宗辉。
二甲七十二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一百零八名赐同进士出身。
结果公布之时,天下震动。
世家望族顿觉扬眉吐气,看着家族子弟在科举中大放异彩,心中满是自豪与骄傲。
即便是在这看似公平的科举考试中,世家望族的深厚底蕴依然让他们占据了绝对优势。二甲三甲进士中,九成出自世家望族,仅有一成出自寒门与平民。
这一结果让世家望族暗自得意,几乎要指着曹鲲的鼻子说:“考试又如何?我世家子弟即便是考试,也远胜寒门、平民百倍千倍!”
然而,这一结果虽让世家望族欣喜若狂,却也让寒门与平民看到了希望。
尤其是吏部铨选时,那些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努力在科举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们,获得了官职,一跃从布衣变为官员,无异于鲤鱼跃龙门。
当这些进士走出贡院时,权贵之家早已守候在榜下,一旦发现合适人选,便立即上前攀谈,甚至直接提出婚约。
探花赵宗辉被太仆丞郑琦强行带回家中,与独女郑春瓶订下婚约,成为了北河郑家的乘龙快婿。
除了赵宗辉外,其他出身寒门的进士也被城中的权贵富商提亲,甚至有人被强行抓走与家中女子完婚。
“榜下捉婿”竟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与趣闻。
曹丞相得知后作诗一首:“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此诗传开后,引得士子们心驰神往、热血沸腾。
虽然诗中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但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流传不衰,被人引用来教育和激励青少年。
寒门进士的成功让天下士子与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科举考试不问出身,相对公平的一面。他们将参加科考视为改变命运的机会。
随着首次科举考试的圆满落幕,消息迅速传遍四海之内、大街小巷、乡野山间。
就连那些反贼叛军占据的州郡也有人不远万里前往异地求学、摩拳擦掌筹备参加科考,期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一时间,大乾皇朝文风鼎盛,好学成风。
https://vvadz.cc/book/82594126/678517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