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南洋风云1864 > 第108章 香江

第108章 香江


“光明”号大帆船一路迎风破浪,疾驰在无边无际的蔚蓝海面上,风帆兜满了强劲的海风,将牵引的绳索绷的笔直。

    迎风调帆的时候,发出一连串“嘎嘣嘎嘣”宛如铁索弹奏般的声响,就如抚动海面上巨大的七弦琴,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雪白的长长航迹。

    这样畅快的落下满帆全速行驶,航行速度能达到15节以上,约等于陆地二十七八公里时速。

    按照这样的高速疾驰,一日一夜就能抵达宿雾,两日两夜就能抵达马尼拉,三天到香港没什么压力。

    以往押着船队走,要考虑到那些装满人和货平底福船的航速,“光明”号基本上都是悬挂前三角帆和前后副帆,主帆都不用放下的。

    如今脱离了羁绊,就像出笼的野兽一样疾驰开来。

    郑国辉站在后艉楼上向远方眺望,强劲的风压刮的脸上皮肉颤动,至少也要有五级的风力。

    他转身看了一下身后

    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和天空,但在郑国辉的眼中,

    仿佛能看到棉兰老岛这片巨大的陆地,看到在这片陆地上幸福生活着的近十万华人移民,那是十万个华人家族在繁衍存续,这都源于持续不断推动下南洋事业的累累硕果。

    他感到由衷的满足,自豪的心绪充斥胸膛,这是他重生以来创造的奇迹。

    海风强劲的吹动郑国辉的头发飘舞,他站在艉舱上面,看着甲板上的士兵和水手忙碌,站了一会儿便返回了舱室。

    “光明”号大帆船的载员共计379人,除了郑国辉的150名亲兵及数名幕僚随员以外,其他的全都是船上水手和炮手。

    除了在第三层乘员仓休息的人,甲板上也非常热闹。

    很多士兵和水手聚集在船头或船舷边上,就那么坐在大捆的绳索上面,情绪高涨的谈天说地,聊着女人和一些琐事。

    到了晚间

    由于床铺不够,很多士兵和水手得在桅杆和转轮之间挂起吊床,几乎就是见缝插针,密密麻麻的像蚕蛹一般。

    “光明”号大帆船与“奋勇”号一前一后离开达沃海峡后,伴随的“奋勇”号呜响三声礼炮,便径直向西驶去,目的地港是三宝颜。

    “奋”字头4艘炮舰都不会离开棉兰老岛,这是岛上的海上护卫力量。

    “光明”号大帆船独自向东南方向航行一会儿,绕过棉兰老岛最东南部的岬湾。便立刻掉头北上,目的地便是香港。

    此行的返程中

    原本郑国辉是希望到新加坡实地去看一看,深入考察一番当今英吉利人对新加坡,槟榔屿及马来半岛的殖民统治,了解当地的社会,人文及地理情况,做一个调查。

    但由于时间实在来不及,只能惋惜的放弃。

    转而取其次,顺道经停香港一天,便马不停蹄的北上返回金陵,中途在澎湖列岛也不停留。

    光明号大帆船一路北上,两天后,便顺利的越过巴拉望岛与吕宋群岛之间的海峡,调转前往西北的航向。

    再经过一日一夜的航行,于第4天上午抵达香港岛外海。

    当风帆大船驶入维多利亚海湾,展现在郑国辉面前的是一个繁华的港口,星星点点的停泊着四五十艘西洋风帆大船。

    而在靠近码头边的泊地,则有密密麻麻的数百艘小木船挤靠在一起,这就是南方人所说的胥家船吧?

    在海湾里

    还有很多小船往来与港岛两岸,操控光明号大帆船的船长霍海生急促的下达一连串命令,指挥水手忙碌起来。

    帆缆手就像灵活的猴子一样爬上桅杆高处,将绳索收束上来的主帆一一捆扎牢靠,仰头看着都觉得极危险。

    若是掉下来,摔在甲板上肯定必死无疑,侥幸摔入海中,运气好能留下一条命。

    先后收了主帆和后帆,风帆大船速度骤降,缓缓的驶向码头区域。

    停好了船

    一个叫做黄连胜的中年人连忙迎了上来,此人是安插在香港的头目,用行商做掩护,刺探情报。

    不但香港有,在新加坡,钦奈,曼谷,巴达维亚和马尼拉,如今都发展出了这些坐探,用于汇集当地信息情报。

    郑国辉便轻车简从的带了十几个人,留下船长霍海生与码头的收税官交涉,乘坐两辆四轮大马车前往市区。

    这个年代的香港铜锣湾是造船厂和军营,附近还有个小村子,散发出渔产品的腥咸味道,还有一些臭。

    家家户户都晾晒着咸鱼,高高低低的网绳木架上挂的像万国旗一样。

    进入城区后

    郑国辉注意到道路两边都在建房,形制非常类似于广州城盛行的“唐楼”,高2~3层,宽15呎(约4.5米),多以青砖砌成。

    唐楼屋顶是木结构及瓦片筑起的斜顶,用木楼梯连接上下,很适合南方多雨的天气,居住舒适度比贫民的寮屋高了不止一层。

    这种多层楼房,在棉兰老岛也大量的建设中,所不同的就是一层连廊互通,更类似于海口与厦门的骑楼。

    骑楼最早源于英属殖民地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据说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闽南话称为“五脚基”。

    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就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南洋返乡的海商所建,如今在厦门等地也能看到。

    街道上人流不多,来去匆匆的华人大多白衣黑裤,低头顺着街角而行。

    人群中不时可以看见衣着华丽的鬼佬绅士,手上拿着文明棍,带着女伴招摇过市,一副趾高气扬的派头。

    “行了,就在这里停吧,我们下来转转,阿生去把车脚钱付了,让后面的伙计们更远一些。”

    “遵命,将军大人。”

    “下船前不是才和你说过吗,怎么又忘了?”

    “哦……遵命,老爷。”

    郑国辉神情有些无语的走下了马车,也不管其他人是否跟上了,便径直向前行去。

    郑顺,郑富,郑贵这些合用的人手,现在都留在了棉兰老岛,帮自己守好那一方基业,比什么都强。

    郑国辉的身边,如今只留下郑生,郑安,郑丁这些家生子听用,比起前面几个来,就要呆板的多,或者说老实的多。

    郑生虽然长得高大粗壮,对付35个壮汉一点问题没有,可却是标准的一根筋,脑袋不大灵光认死理。

    属于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让守在哪儿就守在哪儿,说不让任何人进入,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进不了,必须得将军大人发话,特认死理。

    所以,郑国辉把他放在身边做贴身护卫,如今领了个亲兵小队长的职务,高兴的一天到晚嘴裂开笑,也不知道瞎开心啥。

    郑丁也是个规矩人,就是从小被管教的多了胆子小,破规逾矩的事情是万万不敢干,留在身边做个跑腿小厮倒还行。

    郑安性格温顺,肯定不适于军中,也是留在身边做个听用小厮,现在跟着长长见识。

    这三个人手虽无大用,却不可缺少。

    “老爷,走到前面拐过去就是亚厘毕道,从那里能够看到十年前落成的总督府,也是热闹的所在,很多上层鬼佬都住在附近。”黄连胜走上前去,详尽的介绍说道。

    “一边走一边说吧。”郑国辉神态轻松的脚步向前,一副悠闲游览的样子,身后三四人紧紧跟随。

    另有七八个壮汉距离几十米远,三三两两的结伴向前走。

    实际上,这瞒不了人。

    一路走过去,引来了很多关注的目光。

    华人往往看了一眼后神情敬畏,心知肯定是惹不起的大人物,纷纷闪避到一边。

    这不是名门望族的公子出游,就是极有来头的官宦人家,哪一个都是大粗脚,决计招惹不起。

    倒是那些鬼佬绅士淑女,禁不住停住了脚步,用好奇的目光看过来。

    有人还主动伸手打招呼,却被阿生那个夯货狠狠的一眼瞪回去。

    若非在大庭广众之下

    阿生真的能冲过去,将那鬼佬抓住兜头赏几个大耳刮子,让他清醒清醒,什么叫大不敬之罪?

    还扬手打招呼,咋不去死呢?

    这个时代的百姓见官往往畏惧有加,除了有功名在身的举人,秀才,其他百姓见官一律跪迎,抬头平视都是大不敬。

    在阿生的心目中

    他可不懂殖民地是什么玩意儿,也没有对鬼佬的敬畏,只要有鬼佬看过来便狠狠瞪回去,杀人眼神在空气中过招。

    郑国辉倒没有喊住阿生,这确实让他少了很多麻烦。

    几个巡逻的红头阿三见到这个架势,连鬼佬主子都敢瞪,很明智的转身就走,绝不拖泥带水。

    这没有一两百年的殖民历史,真的做不出如此丝滑。

    郑国辉带着人一路没人打扰了闲逛,从过往行人衣着的补丁中,脸上的颜色,就能看出当地人生活尚可。

    真的要比较,与江南省更为繁华的南部府县差不多。

    这些探访民情风俗,很多答案都体现在当地百姓的身上,不需要去询问,一眼便看得明明白白。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84062902/678522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