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镇江府,丹徒县。

这是赵佶去年南逃落脚的地方。

赵佶之所以选择在镇江府丹徒县,是这里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丹徒县在历史上也是重镇,南北朝时称京口。到宋朝设立润州,治所在丹徒县。

宋徽宗改润州为镇江府,治所仍在丹徒县。

丹徒县北临长江,从长江北上,走大运河进入汴河,再从汴河能直达开封。

镇江府不仅能北上京都,又能遥控两浙路和江南路,控制整个江南地区。

这是赵佶选择的原因。

赵构带着赵佶赐予的血诏到了镇江府,很快和镇江知府翁彦国搭上线。

翁彦国今年四十六岁,有精力有经验,正是一个官员的大好年华。

历史上,翁彦国先担任镇江知府,因为拥护赵构登基,担任江宁知府,兼江南东西路经制使,堪称地方大员。

此人极度贪婪,视财如命。

担任江宁知府期间,赵构拨款十万两银子,让翁彦国修建行宫。可是翁彦国拿了钱不办事,私吞了钱上奏折说钱不够,请朝廷再拨款四十万两银子,又继续贪墨。

最后民怨爆发,被赵构处死。

赵构来到镇江,翁彦国没有立刻巴结,观察了一段时间。遇到朝廷放宽盐钞的管控,翁彦国的利益受损,才主动找到赵构。

得知有太上皇的血诏,翁彦国更是进一步牵线搭桥,把江南各路的官员和商贾,都聚集在赵构身边。

没有太上皇的血诏,敢响应赵构的人不多。

可是有了太上皇的血诏,加上朝廷改革盐钞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导致这些人为了利益聚集在赵构身边。

行宫,大厅中。

赵构和翁彦国、杨通坐在一起。

翁彦国是官员代表,杨通是大商贾的代表,两人是带头支持赵构的人。

翁彦国道:“康王殿下,有太上皇的血诏,有朝廷打压江南的乱政,我们能聚集人心。一旦朝廷改变策略,人心会浮动。我建议,趁此机会举起清君侧的大旗,聚集江南的兵力杀回去。”

杨通点头道:“康王起兵,江南商贾支持您一千万两银子。我等就一个条件,请朝廷把盐钞专卖之权,交给我们管理。”

赵构看着翁彦国和杨通,明白他们的诉求。

一个求权,希望通过清君侧,从而掌握最大的权势。

一个求利,希望把江南这片膏腴之地的商业控制在手中。

这是勾结在一起的。

赵构的内心,都有一刹那的心动,因为有真金白银,有真正的士兵,真能笼络一批兵力。

可是想到皇帝御驾亲征,把太上皇算计得死死的,连他在江南都是皇帝的算计。

尤其,皇帝的军队不一样。

和皇帝对着干,是找死,还是做皇帝的刀更好。将来去外藩为王,当土皇帝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要飘!

不要躁动!

赵构自我调节一番,正色道:“两位的想法,我自然明白。只是即便清君侧,也会遭到诟病。”

“我知道你们很急,可是,不能急。”

“我得到消息,太上皇逃出了东京城,往江南来了。我们再等一等,有太上皇在,借助太上皇的名义废掉皇帝,杀回去才名正言顺。”

赵构笑道:“你们说呢?”

翁彦国想了想,说道:“康王谨慎多智,臣佩服。”

杨通笑道:“我没意见。”

“报!”

恰在此时,有士兵跑进来,禀报道:“康王殿下,太上皇到了行宫。”

“走,去迎接父皇。”

赵构大步往外走,一边走一边权衡着,事情到现在,都按照皇帝的算计往下走。

江南的官商,逃不掉了。

赵构来到行宫外,看到狼狈不堪的赵佶,躬身道:“儿臣赵构,拜见父皇。”

翁彦国和杨通也齐齐行礼。

赵佶虽然疲惫,却意气风发,和众人简单寒暄几句,就来到行宫坐下,直接道:“小九,准备得怎么样?”

赵构回答道:“父皇,目前一切就绪。就等父皇发檄文废掉皇帝,在镇江府另立朝廷。”

“好!”

赵佶激动点头。

不枉费他钻了狗洞,这一路更受尽苦楚。

以他的声望,发檄文废掉皇帝,必然有无数人响应。

赵佶看向翁彦国,吩咐道:“翁卿,你担任少宰兼门下侍郎,主持政务,以及发檄文废掉皇帝的帝位。”

“臣领旨!”

翁彦国瞬间激动了起来。

一步登天了!

现在是少宰兼门下侍郎,等掀翻皇帝,他进一步成为太宰兼中书侍郎,便是真正的宰相。

赵佶看向杨通,笑道:“杨通,你一腔报国心,暂代户部尚书,为军队募集兵饷粮草,能办到吗?”

杨通也激动了。

他就是个大商贾,如今竟然成为户部尚书,果然乱世才有机会。

乱了,才有机会。

不乱,他这样的大商贾考不中科举,哪有机会一步登天。

杨通拱手道:“请陛下放心,臣保证完成任务。目前有一千万两银子,臣后续会募集更多的钱粮”

赵佶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赵构道:“小九,关于太子的位置……”

赵构心头一跳。

不能当太子,真当了太子,就算他是内应,后续也容易被诟病。

赵构连忙道:“父皇,等局势稳定,再册立太子不迟。否则,儿臣名不正言不顺。”

赵佶笑道:“听你的。”

事情定下,赵佶去沐浴洗漱,要好好的休息。

赵构回到书房,让人守在门外,铺开白纸提笔写信。

陛下圣鉴:

臣弟恭谨上书,敬颂陛下圣体安康。

臣弟奉命入镇江府,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惰,只恐辜负陛下厚望。

至今,臣已探明镇江知府翁彦国、大商贾杨通,图谋造反。今日,父皇抵达……”

赵构把镇江府和江南各路的情况,以及赵佶的安排说了一番。

最后,赵构道:“千言万语,难言臣弟之忠心。臣在镇江,盼圣驾早临,涤荡妖氛。再,顺颂圣安。”

书信写完,赵构喊来身边的密探,把书信递过去道:“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东京。”

密探收下书信,匆匆离开了。


  https://vvadz.cc/book/84840615/395649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