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关键要能拍续集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伪装学渣
铁血残明
玄鉴仙族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第270章 关键要能拍续集
在等待龙标的日子里,《木兰》的宣发工作已经悄然启动。
前期预热,本来就不必等到档期最终确定,院线方的谈判,网络上的吹风,都可以提早动手。
说是制作以外其他都不掺和,但是陈一鸣还是拗不过牛贾二人的“哀求”,提前掏了几个点子出来。
比如票务方面,《木兰》与两家订票网站达成合作,又搞出来一个微创新。
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变换一下思路,把“预订”转化为“想看”。
在此之前,预订功能上线,需要影片宣发方向订票网站申请,签订协议开通专页,并接入后台数据库。
接下来,待电影档期确定,院线方开出场次,才好对接线上和线下实现统一出票。
直接购票是如此,提前预订同样如此。
“拉影学院”和“淘票网”两家购票网站,其实都是拔苗助长的产物。
因此,不是旁人想不到,而是他们不具备铂爵的先天条件。
内卷的魔盒被陈一鸣打开,后续的狂飙突进就身不由己了。
另一方面,陈一鸣和《木兰》的分量够重,重到足以逆转博弈规则,变成谁不合作谁吃亏。
其实“想看”这个点子并不出奇,业内也不是只有陈一鸣是聪明人。
于是,因势利导之下,陈一鸣又当了一回行业引领者,尽管他根本就没有出面,只是在内部会议上出了个点子。
然而两家网站扩张速度越快,内部蓄积的问题就越多,这是客观规律,谁也无法避免。
很多时候,旁观者的指点江山,道理上都对,可是当局者偏偏就是不听劝。
三则,市场双头格局导致博弈困境,谁先动作谁吃亏。
二则,这个功能的上线,对于订票网站来说只有品牌价值却无关收益,内部阻力会很大。
这些跟陈一鸣无关,他只负责出主意,让《木兰》像之前的《1951》一样,在营销方面先声夺人。
当然,野蛮增长之下,内部问题丛生,技术上的管理上的都有,反正就是一团乱。
《1951》的10亿票房灼烧着产业链上所有人的灵魂,裹挟着相关方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更别说互联网企业本就信奉一家独大通吃上下。
出于给《1951》保驾护航的考量,陈一鸣借助魔影的力量,同时“挟《建国》而令帝影”,拉上了韩三爷的影响力,这才得以撬动互联网、电影两大板块。
微博和企鹅两大互联网巨头一南一北双双入局,在很短的时间里并购整合两家购票网站,并在帝影和魔影的支持下打通院线和影院,让大规模的网络购票成为可能。
拿“想看”功能的实现来说,看似简单,实则麻烦,因为执行起来需要改动底层架构,从而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
一则,跑马圈地阶段,贸然动摇根本,会大幅度拖累扩张速度。
“想看”在极短的时间内上线,老贾大把广告费砸下去,承包了两家订票网站最好的广告位。
于是过去两年时间里,订票网站这个赛道厮杀惨烈,“拉影学院”和“淘票网”疯狂并购扩张,至今已经形成双头格局,合计拿下五成五的市占率。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后者不傻也不笨,只是個中理由,不足为外人道耳。
一方面,铂爵是始作俑者,有魔影的背书,有初创期的关系红利,沟通和执行成本更低。
每一个打开网站订购电影票的观众,都会被陈一鸣的名字所吸引,“顺路”拐到《木兰》的专页上瞄一眼,然后惠而不费地点击一下红心。
这等于每一部正在上映和进入预售的电影,都要被《木兰》薅上一把羊毛。
于是同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木兰》的“想看”人数爆炸式增长,广告打出去三天不到,两站合计突破百万。
这个势头太吓人了,等于轻轻松松五千万票房已经落袋,要知道订票网站的“想看”直接关联“订购”,此时电影档期都还没确定呢。
有趣的是,蚕豆立马把这个功能复制了过去,给每部开通页面的未上映电影都免费加上了“想看”按钮。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蚕豆被片方集体投诉了。
抄的快,凉的更快。
你蚕豆又不卖票,就敢当百晓生给片方整兵器谱?
凭你也配?
陈一鸣听说之后不由得啼笑皆非,心说果然是草莽时期英雄辈出,真是敢想敢干啊。
其实片方的应激反应抵抗不了行业大势,只能说蚕豆比较倒霉,因为动作太快被集火打了个出头鸟。
由于时不时就会被铂爵那边拉去开会,陈一鸣这次没办法闭关,“唐探”的剧本进度相当缓慢。
“魔改”的标的,迟迟定不下来。
把故事背景改到海外唐人街,并不等于百无禁忌了,老问题依旧存在,新问题层出不穷,终归需要一个一个解决。
<div class="contentadv"> 特别是陈一鸣不愿意引入喜剧元素走捷径,这种自捆手脚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魔改的难度。
这就涉及到侦探题材的底层架构。
侦探片的结构,简单概括就是破解悬案锁定真凶。
开头案发,结尾缉凶,过程则是主角带领观众一起寻找线索。
贯穿电影的人物关系,有侦探,有受害者,有嫌疑人,有第三方证人,还有不可或缺的警察。
侦探片的花样,就在上述五种角色的变化上。
然而这些只是表象,看电影不同于看小说,因为电影院里是不能即时回溯的。
大部分观众都不是推理爱好者,做不到对每条线索每个暗示明察秋毫,按照侦探小说的路子拍电影,是不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本格探案在电影领域逐渐式微,而越来越活跃于电视屏幕上的原因。
在视效大片的冲击下,“真相大白”的爽感已经不够提神醒脑了,不足以把观众拉进电影院。
早期侦探片还可以改编侦探小说,走本格探案的路线,当代的侦探片则大多采用原创故事,引入动作、正治、超自然等更加刺激感官的元素。
华国因为侦探文学土壤的缺失,观众更加不好伺候。
陈一鸣记忆里的很多经典之作,因为上述原因很难即插即用。
比如前世2017年上映的口碑佳作《看不见的客人》,豆瓣评分8.8,不声不响拿下1.6亿票房,是西班牙电影在华国的最好成绩。
故事本身不涉黑不涉正,只是一桩为了掩盖交通肇事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纯靠反转不断吸引眼球,不放在唐人街直接换成国内背景也毫无违和。
然而陈一鸣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
因为烧脑电影的偶然性太高了,换个档期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结局,何况1.6亿本身也算不上亮眼。
2017年的1.6亿,由于市场和价格的双重膨胀,已经是年度七十名开外了。
按照25%到30%的盈亏线计算,可分配票房收入不会超过5000万,批片引进的方式还能小有赚头,自己拍的话很可能白忙活一场。
毕竟提早了好几年,市场容量还没提上去,直接“拷贝”很大概率过亿都难。
陈一鸣又想过魔改同年上映的小日子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改编电影,总票房3.7亿。
本时空自然是没有东野大神的,可以放心地把这个故事“原创”出来。
源于情感纠葛的故事主线,同样不存在妨碍过审的敏感元素,除了只能事后洗地的无能警察。
倒是正好方便把电影背景搬到11区了。
原片结尾真凶自首了,也符合恶有恶报的正治正确。
只不过没了原著小说的IP加成,最终票房差不多要直接打对折,也就是跟《看不见的客人》一个水平。
盈利风险同样很大。
更关键的点在于,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是爱与奉献,小日子风格太浓厚了,人物动机很难说服华国观众。
同年还有两部华国原创犯罪电影,票房都是两亿多,作为中等投资这个成绩也算是中规中矩。
分别是《心理罪》和《记忆大师》。
前一个讲犯罪心理侧写,帅哥学者与强悍警察联手抓捕吸血狂魔的故事,再深入一步就要上演暮光之城了。
后一个则带了点软科幻元素,记忆移植技术下的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控诉了家暴行径。
两部电影的评分和口碑都不低,一个侧重动作,一个侧重科幻,跨界玩儿有模有样。
陈一鸣并不抗拒“借鉴”国产片,反正都已经平行时空了,没必要立牌坊。
他只是觉得这两部电影不够类型化,很难延伸。
关键要能拍续集!
没错,跟单片的票房成败相比,陈一鸣更看重故事框架的可扩展性,也就是IP化的潜力。
前世的《前任》系列就是一个正向案例,前两部保本,第三部爆发,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陈一鸣认为,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就该这样搞。
前期以可控成本培养团队和观众,小赚当赢。
天时一到,熟透了的果子自然掉到怀里来。
所以他才会无比青睐“唐人街”的故事。
https://vvadz.cc/book/88930565/849253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