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懂的都懂 爱不释手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伪装学渣
铁血残明
玄鉴仙族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第96章 懂的都懂 爱不释手
当晚的火锅宴按下不表,现场只提供了啤酒,某个酒量渣渣的陈姓导演总之是没有出丑丢人。
第二天,老天爷很给面子,微风多云,正是《1951》最中意的天气。
剧组一大早集体开拔,摄影车、道具车、后勤车排出一条百米长龙,直奔山坳处的头一个外景地。
按照陈一鸣拍板、小美细化的制片表,开机的第一场戏就是大场面,也就是剧本第一幕抢救物资的大群戏。
摇摇晃晃地坐在车子上,头一回掌舵制片组的小美趁机向陈一鸣请教制片表里的玄机。
“陈导,你确定的制片表,怎么跟教材里完全不一样啊,而且很多都是书里说的制片大忌。”
陈一鸣忍不住乐了,“制片还有教材?你看得什么书啊?”
“《好莱坞商业电影制片指南》,说是南加州电影学院的指定用书呢,我特意找坚果留学的朋友帮我带的。”
“爱看书是好事,不过这本书以后别看了,在华国行不通的。回头碰壁你可别埋怨作者,这锅人家不背。”
“为什么啊?我觉得书里讲得挺有道理的,多快好省,特别符合我对拍电影的认知。
再说了,《魔都假日》不就是那么拍的吗?”
“等这部电影拍完,让大壮帮伱找个电视剧剧组,你去体验体验就知道了。
我只能说懂得都懂,不懂的说了也不懂,你也别问,听到不如悟到。”
小美被他懂与不懂的瞬间绕晕,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干脆直接问他今天的戏。
“开机第一场戏,不该挑最简单的一场戏来拍吗,开机大吉讨个头彩。
你倒好,哪场戏难拍哪场,剧组都没有磨合过,今天一天都够呛能拍完吧?”
陈一鸣摇了摇头不再回答,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示意话题终结。
小美的问题,如果敞开来讲,能写出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如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足矣。
因为陈一鸣有钱有权又任性呗。
这老实孩子入行太浅,还没摸透混剧组的秘诀。你一个制片主任,头上的制片人是导演铁瓷儿,该听谁的话还需要考虑?
陈一鸣选大群戏开场当然是有理由的,只是不太方便广而告之而已。
整个剧组100来号人,来自五湖四海好几个单位,一大半都是第一次跟他合作,他不抓住刚开机地位最稳固的时机验验货,那他上辈子就白混了十来年剧组。
至于制片表具体怎么排合理,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全看实际情况。
有充足话语权的导演大多会选择顺拍,也就是按照剧本的前后顺序,从开头一幕一幕地顺着拍到结尾。
前世陈一鸣看《大腕》的最大感受,就是对电影里老泰勒的羡慕嫉妒恨。
他老人家想不清楚怎么拍的时候,可以把整座紫禁城空置着,一广场的群演搁太阳地里晒着。
大丈夫当如是啊!
这里就体现出顺拍的好处了,导演的思考逻辑与电影的拍摄顺序是一致的,拍摄过程中每一个的突发奇想和临机一动,都可以即刻反映到后续的拍摄中。
换个说法,就是导演对整部电影具有最大的掌控力,始终牢牢把控剧情的走向。
更加任性的导演,甚至会拍到一半来了灵感,把已经拍完的废掉重拍,姜麻匪和凯哥哥都是个中豪杰。
与顺拍相对的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先易后难结合分组拍摄,也是陈一鸣前世混圈儿的看家本领。
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这种拍法导演的自由度最小,就是个喊咔工具人。
因为剧本都被拆零碎了,外景地、演员档期、道具和设备被制片人拼接的严丝合缝。
导演第一不能过于严苛,因为工期比品质更重要,一旦延期不是经费超支的小问题,而是整个项目完蛋的大事件。
第二是不能瞎鸡儿乱改,因为拍摄是跳拍,你在A组也不知道B组是个什么状况,不死死扣着剧本拍的话,拍完之后素材大概率剪不到一起。
这种拍法极大地保证了完片率和财务健康,对制片人和投资老板是一大利好。
陈一鸣前世经历过的一个剧组,拍到一半撞上最大投资人断供,制片人把后面的戏份咔咔咔一通砍,横城租个景突击补拍几场戏,居然照样完片上映了。
原因很简单,简单的室内戏、夜戏、正反打对话戏已经全部拍完,片子的故事轮廓已经很完整,后面还没拍的,都是费钱费时费力的外景戏、群戏、大场面动作戏。
这部分其实就是锦上添花,豪有豪的拍法,省有省的拍法,伸缩度极大。
好比某土豪拍出一百万订购一台车,工厂先拿十万搭出一个能动的车壳子,这叫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至于后续交车的时候,给的是五菱神车还是奔驰大G,全看工厂的良心了。
人家TVB拍《射雕英雄传》,拿塑料布当瀑布,也没妨碍成为一代经典不是。
……
小美不理解的是,陈一鸣以上两种拍法都没选,定下来的是既吃力又浪费的先难后易拍法。
<div class="contentadv"> 也就是郜叔联系的K-18教练机尚需等待排期,否则陈一鸣还会进一步加大难度,跳到天上从飞机戏开始拍。
陈一鸣当然也是有理由的。
《1951》的外景地是自己搭的,随便用没有时间限制。
主要演员签的都是长档期,半年内随时待命。只有侯永、李箭签的是1个月,因为两人戏份少而且是内景戏,不挑天气。
加上设备、道具也都是自己攒的,不存在到期归还的问题。
因此陈一鸣有极大的自由度,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拍摄方式。
相对而言,只有军方提供的重武器不由陈一鸣控制,所以飞机、大炮、坦克这些大杀器出镜的戏份,要尽量往前安排,给后续拍摄预留冗余。
虽然说先易后难的拍法更有利于磨合剧组,但也只能说大体上如此,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至少陈一鸣觉得,《1951》就不适用。
剧组的幕后都是来自华国几大制片厂的业内精英,陈一鸣不担心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担心的是他们的配合度和对自己理念的认同。
谁让他连三十岁都没到,嘴上没毛呢。
陈一鸣很清醒,拍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矛盾,而且还不会少。
越是有能力的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就越是固执。
对于迟迟无法认同、难以合作的成员,陈一鸣只有一个办法,不换脑子就换人。
所以他宁愿把矛盾暴露在最初期,换人要趁早不是吗?
……
上午8点半,车队抵达外景地,各部门开始按照事先的安排,投入紧张的前期准备。
陈一鸣还是很“仁慈”的,一般这种复杂的大场景,剧组都是半夜就出发,摸黑完成化妆、置景、铺轨等准备工作,天一亮就开拍。
胶片时代这样做是为了抓天亮那一刻的魔术光线,数字时代则纯粹是为了赶进度省钱。
不过陈一鸣已经做好了第一天素材全是废片的心理准备,索性宽松一些就当排练了。
李明亮客串陈一鸣的导演助理,领着学生兵们搬运、架设监视设备。
这小子混老了剧组很会来事,亲自动手先把导演椅给陈一鸣支好了。
陈一鸣一屁股坐下,拿起保温杯喝上一口热茶,舒坦!
“丞相,我车上最后一排座位有个大提包,你去给我拎过来。”
这外号是陈一鸣起的,又明又亮,岂不就是诸葛丞相么?
李明亮麻利地把包包拿过来,陈一鸣拉开拉链,从里头拿出一个八九寸大小的迷你小电视。
学生们搞好监视设备之后,开始动手搭遮风挡雨的棚子,一边搭一看伸头看稀奇。
陈一鸣在提包里又掏出两个工字型的把手,直接卡进小电视两侧的插孔里。
双手握住把手往起一举,还行,不算很沉。
然后他又掏出一大卷手指粗细的缆线,一头接在小电视背后,另一头接上一个分插,让李明亮连到摄影组正在调试的F35上。
连上电源,开机,小电视一阵闪烁之后,画面逐渐稳定,图像与试机中的摄影机完全同步。
李明亮拿过来试了试手感,口中感叹不已,“陈导,这是监视器?怎么这么小这么轻,清晰度还挺高!”
陈一鸣笑着回答,“这是我特别订制的高科技,咱们也喝一回好莱坞的头汤。”
这东西也是陈一鸣在《1917》的花絮里看到的,便携式监视器。
萨导拿着它就可以全程跟随斯坦尼康摄影机,把拍摄中的问题第一时间告知摄影师和演员,并作出指示。
原理其实很简单,跟分体式F25B如出一辙,把监视器的几大组件分开,显示单元独立出来连接摄影机。
无处理的原始图像显示在小电视上,用于导演随时指出穿帮、走位失误等物理问题。
预处理的原片依旧显示在监视器上,用于分辨色彩、滤镜、表演等魔法问题,并决定是重拍还是通过。
陈一鸣捅破那层窗户纸,阿莱很快就做出了样品,跟机员过来时一起捎给了陈一鸣,算是实践验证。
过来跟陈一鸣汇报烟火准备工作的伏瑞香一眼看到小电视,立马爱不释手地拿过去玩儿起来。
实话实说,这玩意儿像是个机器人脑袋,一个方脑壳支着两个大耳朵,看上去还挺萌的,难怪祥瑞喜欢。
陈一鸣也不阻止,后面祥瑞跟它打交道的机会不会少,现在培养培养感情也好。
https://vvadz.cc/book/88930565/856010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