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先礼后兵,和解为上,但绝不放弃使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野狗骨头
赵刚秦兰
三嫁咸鱼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文华殿内。
张居正手握海瑞的《官商蠹国疏》,陷入沉思中。
小万历面色严肃。
一只手攥着衣角,另一只手的食指与拇指来回搓动,不时抬头望向张居正。
此等涉及摇撼大明江山之要事,当下只能交由张居正做主。
因为没有人比张居正更了解大明军政,没有人比张居正更能权衡利弊,以最小的代价处理此事。
稍倾。
小万历为了张居正能了解所有情况。
还令姚斌具体讲述了海瑞在山西巡察时发现的问题,以及将那份《晋省官商失序疏》交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知晓所有情况后,左手抬起,非常缓慢地轻捋着长须。
一遍又一遍。
此乃他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
问题越棘手,他捋须的速度便越慢,而此时,俨然已慢到了极致。
此事之所以棘手,是因牵连甚广。
张、王两大家族的生死兴衰,不仅与整个山西的军政、商贸、民事息息相关,而且还影响着大明与蒙古人的关系。
此外。
张四维与王崇古在朝中还有一群追随者。
即使小万历与张居正联手,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下,也不能罢二人之职,严惩张、王两族。
……
大概过了一盏茶的功夫。
张居正用双手将长须迅速捋了三下,整理齐顺,然后挺起胸膛,看向小万历。
“陛下,山西,枕长城,跨大河,乃九边之要枢,漕运之咽喉,北境盐铁盛产之地。蒲州王崇古、张四维两族,官商相结,疑私交外虏,操控山西政事、军事、商事,当下无论只是初露苗头还是已呈大势,都须即刻铲除!”
听到此话,沈念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他也是这样想的。
山西官场、商界已呈畸形之态,必须立即矫正。
不然,日后必成大患。
张居正接着道:“臣建议,首先将此奏疏留中不发,降低对方的警觉性。”
“而后,以《晋省官商失序疏》为饵公示于朝堂,待这份奏疏公示后,张四维必上奏请辞,陛下可暂去其阁臣之职,令其归家待查,之后,以‘廷议边策,召对咨询’为由,立即召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回京。”
“与此同时,派遣厂卫前往山西,与海佥院联合将此奏疏上反映的罪证一一落实,形成铁证。”
“待王崇古回京后,臣愿代陛下拿着这些铁证与二人聊一聊。”
当下,王崇古与张四维皆无罪。
即使奏疏上的一系列罪证确凿,也只是张、王两大家族之罪。
自有安排好的背锅者。
张四维于朝堂有功,王崇古于边政有功,不宜拘禁,更不宜罢职。
张居正缓了缓,又道:“臣的想法是,与二人商量一番,令张、王二人在仕途与商途之间选其一。”
“若张、王二人选择仕途,则可留张四维阁臣之职,卸王崇古山西总督之职,令其留守京师,再加荣衔。但前提是,二人都必须自削家族之势,在一年之内,停下所有买卖,承诺不再经商,由朝廷指定的商贾接手,两大家族当下的财产,已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地过下半辈子了!”
“若张、王二人选择商途,则罢张四维阁臣之职,强令王崇古致仕,养老于京师或南京。待张、王两家在官场少了这两大倚仗,地方官府便可渐收张、王两家之势,将山西商贸之事交给更多的商人,让张、王两族从巨商大族,变成普通的商人家庭。”
“当然,臣是倾向于二人选择仕途的。”
“依照臣对二人的了解,他们可能不会顺着臣意妥协。他们若真与朝廷对抗到底,那朝廷即使以山西大乱为代价,也务必要将此内患彻底解决掉!”
……
张居正的应对策略很清晰。
大官不商,大商不官,若想大官大商兼之,朝廷便让他们官商两失。
先礼后兵,和解为上。
张居正选择这种“柔中带刚”的做法,正是充分考虑了张、王两大家族在山西的影响与张四维、王崇古二人在朝堂的影响。
能私下达成和解,要比造成山西内乱强多了。
小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
国家大事不是打打杀杀,不是除掉两位高官,便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而是要考虑朝廷的利益,考虑大多数百姓的利益。
张四维与王崇古并没有大错,是他们家族所处的位置错了,是他们家族过于贪婪了!
此时两大家族若听话,悬崖勒马,朝廷便不会让“血流成河”的事情发生。
“朕无异议,可依元辅所言去办。”
说罢,小万历看向沈念,张居正也看向沈念。
一旁,姚斌与宦官张鲸有何想法,小万历与张居正根本不在意。
但他们在意沈念的想法。
沈念连忙拱手道:“臣亦无异议。”
沈念是赞同张居正这一套“先礼后兵”之策的。
当下之事,已变成了一个见招拆招之事。
最坏的结果无外乎就是以山西动乱为代价,暴力清除张、王两大家族的势力。
目前。
张居正敢于这样做,小万历也敢于答应这样做。
这正是沈念乐于看到的。
张居正接着道:“此事暂时保密,稍后,我会告诉吕阁老,与其一起谋划此事,也会告知张部堂,与其提前商议筛选派遣至山西的新官员,至于其他人,皆无须知晓。”
“马学士(马自强)便不要告知了,他虽与张四维关系不睦,但毕竟是姻亲,此事理应回避!”
“是!”沈念、姚斌、张鲸三人齐齐拱手。
……
大半个时辰后。
海瑞的《晋省官商失序疏》经由六科衙门和通政使司的抄录分发,渐渐传到了京师各个衙门。
在诸多官员眼里。
此奏疏反馈的内容已相当惊人,也基本符合他们对海瑞的期待。
这样的奏疏,足以让山西官场与商界发生一次大地震了。
一些想要看张四维、王崇古倒霉的官员有些失望。
此奏疏足以使得张、王两大家族断臂,但对张四维与王崇古而言,不过是擦伤而已。
饶是如此。
一些官员还不忘火上浇油,上奏弹劾张四维或王崇古。
而一些与张四维、王崇古走得较近,靠着二人才有今日地位的官员则是长呼一口气。
张、王二人的官场地位越稳固,他们的官场地位才会越稳固。
当下的朝堂,有七成以上的京师官员都认为,张居正之后的首辅,定是张四维。
故而,很多官员为了前途,都不愿得罪张四维。
……
此奏疏的内容很快就传到了民间街头。
书生士子们对海瑞是崇拜的,是几乎盲目崇拜的,对海瑞这样一份足以能惩罚上百名官员奏疏更是兴奋不已。
在他们没看到《官商蠹国疏》之前。
以为山西官商勾结的情况最坏也就是《晋省官商失序疏》里面所撰写的那个模样了。
几乎一夜之间。
海瑞这篇奏疏便成了诸多书生士子背诵的范本。
每一名读书人都希望入仕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一纸之言,打落百官。
……
翌日,天刚蒙蒙亮。
张四维的请辞奏疏便呈递到了小万历面前。
张四维称自己管教督导族中子弟不严,使得家族中出了坏人、败类,害群之马。
其有罪,愿请辞谢罪。
另外恳请朝廷重惩触犯法令的族内官员或商人。
他看似在认罪。
其实句句都是在言别人之罪,而对自己进行推脱。
这一刻。
他手里还放有一份情绪更加激烈、态度更加诚恳、篇幅也更长的请辞奏疏。
他准备待刚刚呈递的那份奏疏被小万历退回后,再呈递这份请辞奏疏。
依照常例。
他请辞两次若皇帝还不准,便可正常处理公事了。
如此做,才不会令科道言官钻了空子,而他也能洗脱自己的嫌疑与罪行。
……
午后。
张四维刚午睡醒来,便看到吕调阳站在他的面前。
“吕阁老!”张四维连忙起身拱手。
面对内阁次辅,他还是要甚是恭敬的,更何况吕调阳的资格要比他老许多。
吕调阳微笑着将张四维清晨呈递的请辞奏疏放到他的面前。
“凤磐,无须再撰写请辞奏疏,陛下已答应了!”
“答……答应了?”
张四维面带不解,打开奏疏一看,发现上面用朱笔批阅的文字是:因山西官商失序之事,即日起,内阁阁臣张四维暂停阁臣之职,于家中暂歇,须随宣随到。”
张四维有些懵。
这和他计划中的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奏疏,怎能答应呢?
小万历这样做,显然是不信任他的表现,甚至此举对一位阁臣而言,几乎算作一种污辱。
前年,弹劾张居正的奏疏都将御案堆满,外加张居正多次请辞,态度极其坚定,小万历都没有让其停职。
去年,吕调阳因年迈不断呈递致仕奏疏,小万历不但不准,而且还不断奖赏他。
一时传为朝廷佳话。
而他张四维,作为一名阁臣,刚刚呈递第一份请辞奏疏,没想到就被停职了。
这说明:内阁有他没他,并无太大区别。
“吕阁老,这……这……陛下如此做,是不是……是不是被某个小人挑唆了?内阁那么多事情,我若停职,谁去做呀?”
“凤磐,莫想太多,内阁有张阁老与我呢,你回家歇息数日,没准儿很快就回来了!”
说罢,吕调阳便离开了。
“没准儿”这三个字,让他有一种可能回不来的感觉。
张四维望着值房外灿烂的春阳,微微撇嘴。
被停职,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他将看不到朝堂的奏疏,将难以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种未知感,让他心中有些发慌。
内阁的大门,一旦被挤出来,再进去就困难了。
……
不多时。
张四维停职归家的消息便传到了各个衙门官员的耳中。
张四维的人缘还算不错。
许多官员纷纷上奏,称张家对边境互市有功,张四维对朝政有功,在没有调查出具体情况下,朝廷不应该对一位阁臣停职。
当然,也有官员觉得,这就是朝廷走的一个过场。
海瑞的奏疏,杀伤力不足,根本不会对张四维与王崇古产生严重的影响。
朝廷需要张四维与王崇古,山西需要张、王两大家族,一旦这两个家族出现问题,那山西就出现大问题了。
这几日,官员们上奏。
有求情的,有弹劾的,有揭发举报的。
但却没有一个人上奏称:朝廷应严禁官员家族经商。
之所以没有提出这一点,乃是因大明官员家族,经商者甚多。
若言禁止,在大家眼里,实乃因噎废食的建议,根本无人愿去遵循。
……
接下来的几日。
京师内讨论的都是海瑞的奏疏,与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近些年来的功过是非。
而此刻。
张居正与吏部尚书张瀚正商讨着山西诸多地方官员的最佳人选。
若山西发生内乱,发生暴动,及时更换地方官乃是减少内乱的最好方式。
必须提前布局。
近几日。
张四维总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但又不知到底是哪里不对劲,他只能等待着,等待着朝廷给他一个说法。
……
四月初三。
身在山西太原镇的山西总督王崇古收到朝廷召令,令其迅速赴京,廷议边策,召对咨询。
王崇古面带不解。
一般情况下,朝廷讨论边策都是在年底,而这次改到四月份,几乎没有这样的先例。
他虽然奇怪,但亦不敢有所延误,当日便开始返京。
此刻的他。
已读过海瑞的那篇《晋省官商失序疏》,预计会有三十多名王家人受到重惩。
但他并不觉得朝廷会对他发难。
当下的王崇古,有一种自信。
这种自信建立在他戍边三十余年的成功经验之上。
他笃定,山西离不开他,山西百姓离不开他,朝廷也不敢让山西离开他。
与此同时。
小万历派过去的厂卫已找到海瑞,然后直接就奔向王崇古家族与张四维家族的大本营,蒲州。
如今,王崇古在赴京的路上,张四维停职在家,根本无暇顾忌山西。
海瑞有足够的时间与人力,将未曾查清的事情再彻查一遍,将更多“上蠹国帑,下剥民膏”的官员或商人揪出来。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97551151/678522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