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90章 童贯来援

第90章 童贯来援


“赵贤弟文武双全,实在是……老夫为官二十载,见惯天下事,也不曾见本朝有如此人物。佩服!佩服!”

    半个时辰后,随着湖州城外的战场被打扫干净,湖州知州魏宪亲自出城迎接,还让城中富户准备了百十瓮美酒劳军。

    一看到赵子称策马而来,魏宪就激动地迎上去,亲自斟了满满当当一大碗美酒,口中对赵子称百般称颂。

    魏宪旁边的其他几个湖州地方官员,包括本州的通判、团练,吴兴的知县,也都对赵子称拱手膜拜,丝毫不敢以官职高低论礼数。

    实在是赵子称今日的表现,太过炸裂,这些文官武将全都被镇住了。

    一天之前,这些人还在担心“贼势日炽,不知湖州军民能不能逃过此劫”,仅仅一天之后,援军救兵就如从天而降、天神下凡一般,把全城全州的军民都拯救了下来。

    赵子称亲自锦袍玉带、挺枪跃马的英姿,几乎立刻成了全城谈论的焦点。

    两千人冲一万人,一战而定,一上来就万军之中取敌军主将首级——虽然是敌军主将自己轻敌,想要喊话对骂,自己送上去的,不用冲进万军深处才能杀到。

    但一个文官的武艺,能机缘巧合杀了邓元觉,仅此一点,已足够惊世骇俗,提振一州人心。

    更何况,懂行的人都看得出来,从治军,到战略,到战术,赵子称都做得很好。至少比弱宋原本的南方武官们要好得多。

    赵子称被一堆文武围着敬了好几碗酒,略显疲态,这才表示自己已经乏了。

    魏宪连忙表示:“都是我等疏忽了,贤弟快请进城,好生歇息才是。来人,给将士们都分犒酒肉!”

    魏宪领着赵子称进城歇息,设庆功宴款待,一番酒肉之后,他很快就问起赵子称下一步的打算:

    “听说方腊贼军主力,依然集结在杭州,已将杭州团团围困,连城池是否已被攻破,我们都不得而知。贤弟可有打算带兵南下、救援杭州?”

    赵子称放下酒杯:“我军连战苏、湖二地,早已筋疲力竭,今日之战能胜,全凭那一口气撑着,我部下将士已连续多日不曾得到休整了,怎可再战?

    但若是休整数日后再进兵,又违背了朝廷法度,我不过是权摄苏州通判,追到湖州已经是借着‘追杀石宝残部’的名义来的。等邓元觉残部彻底撤回杭州与方腊会合,我要追击出境都没理由了,贸然用兵只会被朝廷法度惩处。”

    魏宪也很清楚大宋的法度,刚才他只是一时兴奋没往那方面多想,但赵子称一提,他就立刻回忆起来了,所以马上就不再劝赵子称用兵,只是感慨:

    “朝廷不但对武人控制极严,便是贤弟这样文武全才的文官,也是处处掣肘。

    唉,但也没办法,谁让自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武人谋反太过酷烈呢,我大宋花了百余年为这些教训还债,武功积弱一至于此。

    何况贤弟还是宗室,身份敏感。方才是我失言了,不该怂恿贤弟自陷嫌疑的。”

    魏宪很懂历史,他知道大宋目前这样的制度选择,是迫不得已的,但他从个人倾向上,又希望多一些赵子称这般奋不顾身、以家国天下为重的英雄豪杰。

    这一刻,魏宪是真心觉得,赵子称或许是刘玄德那般的英雄豪杰,他匡扶宋室的至诚,也绝对堪比刘玄德匡扶汉室。

    赵子称见魏宪消沉,反过来安慰他:“魏兄也不用急,事情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至于救不救杭州,我看要等童太尉那边的消息了。

    前阵子朝廷旨意送来的时候,就提到官家已经让童太尉领西军、禁军十五万南下。算算日子,大军行军不易,主力应该还没赶到江南。但谁知其骑兵先锋,或是童太尉本人,有没有先行来江南坐镇呢。

    我们还是多打探,多请示,看看镇江、金陵那边有没有消息过来。大军南下肯定得走运河,童太尉抵达江南,第一站必然是在镇江过江。”

    魏宪点点头:“贤弟所言甚是,我们还是等消息吧。对了,听说贤弟之前还越权……我是说,用官家所许的‘便宜行事’之权,杀了朱勔?此事虽然大快人心,也激励了士气,但朝廷肯定会责罚。现在童太尉快来了,也要先想好说辞。”

    赵子称人正不怕影子斜,傲然道:“我为天下苍生计,何惜一己私利、仕途荣辱?这次要不是临阵杀了朱勔,激励起周遭各州的民心士气,苏州和湖州、秀州等地,能挡住方腊么?说不定这三州之地,都已落入贼手了!清浊忠奸,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说。”

    赵子称说完,还大义凛然地起身一振衣袖,一副慷慨从容的大无畏之状。

    魏宪听得肃然起敬,不由热泪盈眶:“我大宋宗室中,有贤弟这般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忠义圣贤,实乃天下苍生之幸!我自然也会秉公直言,向官家上书,向童太尉说明江南民情!”

    ……

    此后数日,赵子称带着林冲等人,在湖州暂歇养兵,调治伤员、整编收拾俘虏,一切无须赘述。

    不是他不想立刻救杭州,而是他一来暂时确实没余力,二来朝廷制度把他限死了,他没这个权力。宗室带兵本来就是大忌,要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驻地、被迫防守反击,正常情况下根本就不容许赵子称这种敏感身份沾军队。

    话分两头,九月底的一天,也就是赵子称打赢了苏州、湖州之战后数天。江南运河北口的镇江府,终于迎来了一队朝廷的援军。

    这支援军,正是太尉童贯麾下的骑兵,甚至连童贯本人,都不顾舟车劳顿,跟着这支兵马一起行动,赶到了镇江。

    不过,目前抵达江南的援军规模还非常小,只有大约一军的轻骑兵,因为这种部队机动速度快,至于后续的重骑兵,步兵主力,至少还要七八天甚至半个多月,才能赶到镇江。

    十几万大军的行军速度,就是这么迟缓,一点都急不来的。

    童贯抵达之日,镇江府的全部文武官员,自然都要出迎,连隔壁金陵和常州的大部分官员也都赶来了。

    “太尉操劳国事,不顾舟车劳顿,实在是我辈楷模。”众文武全都齐刷刷地对童贯行大礼。

    童贯显得非常疲惫,连他那副标志性的大胡子,最近都掉了不少根,让他很是心疼。

    所以对于那些繁文缛节,童贯根本就没心情应付,只是一句“乏了”,就让那些阿谀之徒赶紧滚远点,落得清净。

    江南本地的官员,根本无一人敢忤逆童贯,他们也只能草草让人送上备好的酒席,让童太尉在下榻之处自行享用。只有极个别确实有紧急军情政务要奏报的官员,才冒险顶着太尉那恶劣的心情,强行请见。

    “太尉,在朝廷援军赶来的这段日子里,江南贼情又多有糜烂,部分官员失职严重,两浙路提点刑狱司宋昭年将主要罪官罪行归纳总结、上奏弹劾如下,太尉要瞧一瞧么?”

    童贯身边的亲随,首先就拿上来一封关于方腊造反初期、尤其是大军还在半路上这段时间里,江南又出现的最不称职的官员劣迹清单,请童贯批示。

    此次童贯出京,皇帝赵佶是给了他极大的便宜行事专断之权的,如果遇到地方上路级以下官员严重渎职、导致失地战败,童贯可以直接行军法,按简易程序将其问罪!如果是武将犯罪,还可以直接斩杀!

    比如原本历史上,梁红玉她爷爷和父亲,就都是因为作战不力,被童贯直接行军法斩了,然后梁红玉才沦落为京口营伎。

    之前童贯还在路上,乱杀人容易引起地方上的混乱进一步加剧。如果糜烂到江防崩溃、导致方腊直接全据长江南岸,跟朝廷隔江对峙,那事情就麻烦了。

    所以,在童贯本人和他的主力过江之前,朝廷是不敢乱杀人的,再大的罪过,也要先稳住。

    但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童贯本人已经紧赶慢赶、顺利渡江了。只要在长江南岸站住脚跟,方腊就不存在划江而治的可能性。

    童贯自问扫平方腊只是时间问题,既然如此,现在正是先杀几个罪臣立立威的好时机!不然何以严明军法、让将士们令行禁止死战不退!

    大战之前,都要杀人立威明法的,这已经是千年来的传统。

    “你直接念吧,宋昭年提了哪几个人,罪行如何。”童贯很疲惫,懒得自己读,就让亲随读出来。

    亲随不敢怠慢,仔仔细细一字不改读了几个主要被弹劾的人:“……睦州知州张苑,杭州知州赵霆,皆在城未破之前,便抛弃治下军民,自行私逃,后被邻州官军抓获。

    尤其杭州知州赵霆,杭州如今正被方腊围困甚急,存亡不知,但赵霆却在方腊彻底合围之前,贪生怕死,缒城而出潜逃,在逃到湖州、秀州一带时,被巡逻士卒抓住上报。”

    童贯听了,胡子底下的法令纹都抽搐了两下,语气阴恻恻地宣判:“这种败类,就该行军法处斩!赶紧让宋昭年把赵霆押来!复查确认无误后就明正典刑祭旗!”

    亲随有些为难,提醒道:“可是本朝不杀士大夫……”

    童贯气得直接摔了一个酒壶:“属下还在死守,他却先弃城,这种猪狗留着何用!罢了,查明之后,治罪,然后让他在狱中畏罪自尽吧!但自尽之后,还是要割他的首级,在大军开拔反击之日祭旗!”

    这次的意见,亲随终于没有反对。

    随后,亲随又继续念了两浙路提刑使宋昭年的另一份弹劾——其实也算不上弹劾,只是说明情况。

    “太尉,这里还有一份宋提刑的上书,也提到了一些事情,但比较复杂——在苏州,有人杀了应奉局的朱勔,还说是为了守住苏湖、便宜行事。”

    童贯的瞳孔不由快速缩放了几下,也下意识倒抽了一口凉气。

    他之前一路上都在急行军,江南往汴京递的折子,他也没看到,所以直到此刻,他才知道赵子称杀了朱勔的事儿。

    相比之下,赵子称后面的很多事迹、功过,也都是直到今日,才一股脑儿扎堆送到童贯手上的。

    童贯就像是一个信号不好掉线了很久的玩家,突然重连之后,信息过载有点看不过来了。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19065033/678522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