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77章 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第77章 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说句实在话,赵子称刚开始弹劾朱勔、奏请皇帝废除花石纲的时候,他的名声并没有涨多快。

    无论是士林中的名声,还是在普通百姓当中的名声。

    但是当朱勔出手报复他之后,赵子称的名声简直一夜之间井喷式暴涨。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些年来,或多或少对朱勔有意见、暗中蛐蛐他的人也不少了,但没一个闹大的。

    如果不闹大,鬼知道上书者到底有多卖力、还是随便闹着玩的?鬼知道皇帝有没有认真对待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上达天听了?对废除花石纲到底有多大推动效果?

    而朱勔的公然报复,简直就成了赵子称的忠义认证,让他的名字在旬日之内响彻大江南北。

    说明朱勔这条杀千刀的疯狗真的被打疼了!它急了!

    这就好比原本历史上、明末的时候抗清的文武忠臣有很多,并没有哪个特别出名。但乾隆四十二年、某一次搞WZ狱时,乾隆脑子一抽突然下了道旨意:同步查禁《节寰袁公行状》与《岳鄂王精忠祠记》这两篇文献,同时禁止民间祭祀岳飞和袁可立。

    然后袁可立的名声就突然大噪,一度盖过了其他明末抗清的忠义名臣。袁可立的后人也逢人就说“我祖宗跟岳武穆一起被禁了”!

    袁可立本人其实崇祯初年就病死了,他当年抗的只是后金,其成绩也不怎么大。但在乾隆的禁令出来之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当时民间反清复明的势力,都不约而同将其上升到了图腾的级别。

    而赵子称今时今日的状态,也是遵循了同样的传播学原理。

    他已经自然而然成了倒朱勔、反花石纲的图腾,他本人到底做了多大贡献,至此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按正常官场渠道,赵子称就算做到知州,也决不能有今日的知名度涨幅。甚至做到一路的安抚使,都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不相信的看官,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后世的大学生,有几个知道自己本市的市长叫什么名字的?又有谁知道省里的领导叫什么名字的?做官做得再大,单论知名度,也是不如成为一次精神图腾的加成来得大的。

    而赵子称作为宗室,他未来要走的赛道本就跟其他官僚体系内的人不同。

    他不追求乱世来临前自己的官职到底有多高,他只在乎自己的知名度有多高——当然了,血统的远近也是很重要的,但血统生下来就定死了,没法努力,只能在名声上努力了。

    ……

    随着赵子称暂时被收押,好几串角度、姿势各不相同的链式反应,就并行发生了。

    首先是在姑苏城内,慕容家为首的一小撮跟赵子称关系甚密的本地豪门望族,几乎第一时间想要营救赵子称。

    “赵大哥怎么会被抓?朱勔这狗贼也太嚣张了。他的应奉局须不是提刑司,怎能管那么宽?就算他要报复,也只能上报朝廷公事公办!不行,姐姐、母亲,我们想办法救赵大哥吧!”

    最急也最无谋的,应该要数侠义之气爆棚的慕容妍了。她其实也有读过不少书,只是没母亲和姐姐那般读得多、读得全面。毕竟年纪摆在那儿,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心思都花在习武上了,真遇到剧变还是难免慌乱胡为。

    要不是这种容易任侠的脾气,当初也不会救翻了船的杨志、惹上祸端了。

    好在她的冲动很快被姐姐慕容秋劝住了。慕容秋武功不如她、硬拉拉不住,就只好喊母亲一起跟她讲道理:

    “小妹你不要慌!赵大哥没事的!这也是他计策的一部分!他可是宗室,而且事情已经闹大。朱勔就算软禁了他,也只敢文斗搜集其‘大不恭、早就擅作主张试图阻挠花石纲、阻挠百姓向陛下奉献’的罪证,不敢来武的、让他吃皮肉之苦的!

    你怎么救他?若是动武,反而是陷他于不义,让他成了理亏的一方!这种时候,且让他在里面待一两个月,也不会有事的,反而对他有益无害!一两个月之内,蹲得越久,将来的名望越响亮!江东百姓都会因此对他感恩的!”

    慕容妍讲道理讲不过姐姐,想要硬闯离开,武功又不如母亲,最终被母亲制住,避免她关心则乱帮倒忙。过了一会儿之后,才算是冷静下来。

    慕容秋劝住了妹妹,又顺着这思路继续查漏补缺,善意提醒道:

    “眼下我们还是应该担心担心自家,赵大哥暂时入狱,朱勔要是找不到突破口,可能会从其他人身上下手,试图抓赵大哥‘早已对花石纲不满、抗旨独断专行、提前阻挠花石纲’的证据。

    我们还是赶紧出城躲避一下,或是去太湖上的军营里暂住个把月,别暴露了行藏。只要不被朱勔逮到,就是对赵大哥最大的帮忙。”

    段语嫣闻言也深以为然,当下也顾不上田庄粗重,只是带了家中细软赶紧跑路。慕容妍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会儿,最后也想通了,既然这都是赵大哥计划里的一部分,那就不是弃他而去。

    她只是有些伤心,赵大哥为什么不把计划的全盘细节都告诉自己呢,反而还是姐姐知道的更多。虽然有一部分是姐姐自己推测出来的,但肯定还有一部分就是赵大哥告诉她的。

    看来赵大哥还是担心自己的谋略和定力不足,有些事情不能跟自己商量。

    慕容家的人很快就开溜了,走之前,段语嫣还吩咐管家邓岳去通知另外几家最近几个月跟赵子称走得比较近的豪门富户,免得他们被朱勔牵连打击。

    这些豪门富户,有些比较有眼光有见识,得了提醒立刻也都离开苏州暂避。

    但也有个别牵涉不深、恋栈不去、怕走了之后反而被关注、粗重财物蒙受损失,所以怀着侥幸心理没跑。

    这就属于自找的了,后续如果真被朱勔打击了,也怪不到赵子称头上,赵子称已经仁至义尽了。正好通过自然选择、把眼光不好的跟班淘汰掉一批。

    慕容家的人离开苏州城后,没两天工夫,朱勔果然因为在赵子称那儿打不开突破口,开始找其他此前跟赵子称合作过的人撒气。

    但这番操作也果然毫无收获,只是抓了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小鱼小虾,反而导致朱勔积累的民愤越来越多、苏州官民对朱勔越来越仇恨。

    ……

    赵子称被抓后的第七天还是第八天左右,他被抓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汴京——这个速度,明显比正常的消息传递要快得多,可见赵子称也是早就布局了。

    他就等着自己被抓,然后让提前安排好的小弟尽快把消息往汴京传。

    也就是说,在江南本地,第一天只有姑苏县城里的人知道赵子称被朱勔报复了,第三天左右,苏州四县全知道了。第五第六天,按正常的消息传递速度,也就覆盖到赵子称的老家秀州,最多再加上跟苏、秀接壤的杭州、常州。

    按照正常传播速度,第七八天的时候,也就湖州、镇江有人知道苏州那边的新闻,而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汴京都有人知晓了。这个速度,堪称日行三百里的定向扩散,比朝廷送紧急军情的六百里加急,也就慢了一半而已。

    赵子称被抓的消息,是通过一明一暗两个渠道传到京城的。

    明的渠道,自然是指望此前就跟赵子称暗中达成合作的魏通判。

    按大宋法度,州府一级的副职通判,还兼管着监察地方的职务。

    州府再往上,理论上有路一级的行政机构。但宋朝是“实府虚路”的,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加强地级市、削弱省级权力”,到了路一级,虽然有安抚使、提点刑狱司,但州府的通判在行使监察职权时、并不直接受提点刑狱司的领导。

    换言之,通判在处理日常的冤案、或是上奏知府、知州的不法行为时,既可以选择通过提点刑狱司、逐级上报。

    但遇到特别重大、紧急的案子时,通判觉得有必要直接“御前投匣”、将弹劾奏章直接送达中枢的,也可以直接用“急脚递”秘奏到皇帝面前,不用经过提刑司,也不用经过谏台。

    宋朝的制度设计,是允许这种渠道存在的,为的就是避免极端情况下、下面铁板一块合谋欺上瞒下,要给监察官以突破传统逐级上报的特权。

    这在很多北宋时期的史料里都有记载,比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记录过宋仁宗时、范讽任淄州通判时,越级秘奏知州的贪弊事宜。

    历史上魏宪能够直达天听、向皇帝奏请废花石纲,也是利用了这条渠道。

    只不过,这种上奏往往需要赌上一个通判的政治前途,如果越级上奏的事情最后没有被核准,你又滥用这个特权,那你的官基本上也就当到头了。

    但这一次,魏宪看到朱勔吃相如此难看、打击报复如此卑劣,他也血气上涌,没有再含糊,一次性把自己的权限都用足了,全力力挺赵子称,将朱勔在苏州的所作所为,全部秘奏送到汴京。

    而与此同时,赵子称的第二条消息渠道,自然是继续往陈东等他在京城的朋友、同学那里送。

    这条渠道,主要是为了带起舆论和流言,让大家看清朱勔在江南的反扑。

    之前,赵子称的上奏,在汴京已经发酵了半个多月了。

    陈东等人在第一次知道赵子称弹劾朱勔时,也象征性声援了一下,但并没能闹大,他们只能在内心钦佩和支持赵子称——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陈东他们走正常渠道、试图上书言事,或是拦住当朝执政的轿子车马、当街请愿,那些被问及的官员,都可以选择踢皮球、打马虎眼,先把事情糊弄过去。

    只要一句“本官自会将民情上达,请诸生静待处理消息”,陈东等人就得暂时哑火。

    朝廷又没说不受理、又没说不讨论,这不是正在走流程吗?你们有什么好急的?

    再急的话,就是陈东他们不占理了,不遵守朝廷的程序正义。

    但这一次,情况却不一样了,因为赵子称被朱勔打击报复的噩耗,也传到了东京。朝廷执政再想用拖字诀,已经完全不好使了。

    “朱勔和那些狗官沆瀣一气!朝廷之前还说会讨论废花石纲的事情!结果没等来朝廷的好消息,只等来了他们对忠臣义士的报复!”

    “诸位,我们一起去宣德门外叩阙恳请吧!务必让此事为官家所知!”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19065033/678523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