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原来倒朱还要论资排辈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伪装学渣
铁血残明
玄鉴仙族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赵子称那点劝课农桑的手艺,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敝帚自珍、垄断牟利,而是准备全民推广,利国利民,他个人只要赚点美名和声望就够了。
让陆渐考察了一番后,回去告诉李知县等人,反而洗清了赵子称的嫌疑,也有利于推广这些农业技术。
陆渐自以为摸清了赵子称的筹款路数后,又本着怕朋友走错路的心态,去看了看杨志那边受雇干徭役的情况。
杨志的士兵已经招满了最初的五百正兵,还剩五百个受他管束的临时民夫没来得及招满。
陆渐借故去看视,杨志也没遮遮掩掩,非常欢迎。还说他们营中本来就缺擅长工程统筹的人才,陆都管肯来指点,那是求之不得。
陆渐看了一圈后,发现杨志的士兵确实没有在认真修圩田、圩坝,只是偶尔出力搬运土石方,帮着干些重体力活。其余挖淤泥和别的脏活儿,都是让民夫干的。
甚至还有一些杨志手下的士卒,被赵子称招去在姑苏县城外新开了一座大的打铁作坊,负责出力气抡大锤,干点技术含量低的力气活。剩余的时间,则都在进行军事操练,一看就是拿钱多办事少。
陆渐看到赵子称居然还让人开炼铁作坊,不由有些担心,还以为赵子称是嫌杨志的兵马军械不好,要私造兵器呢。不过杨志也大大方方跟他解释了:
“赵县丞是嫌前人留下的工具不好使,所以让人开铁铺自行打造,都是一些为了劝课农桑和修圩田圩坝的工具罢了,并不涉及兵器,陆都管也是自己人,我瞒你作甚。”
杨志之所以敢跟陆渐直说,当然是得了赵子称吩咐的。
赵子称很清楚,自己要想在苏州攀科技种田,连打铁工场都投资了,完全瞒肯定是瞒不住的。只能是先套一层皮,从打造新式的工具和农具开始,让周边的同僚都习惯了这个情况,不再多疑,明年再慢慢考虑军械的事情。
路要一步一步走。
而且,赵子称上任后,短短一个月内,观摩了一下本县的徭役水利和劝课农桑,也确实可以找出好几处可以改良工具的点,琢磨出了好几样小有创新的新工具。
比如这天上午,陆渐来视察时,看到杨志手下一群士兵,在抡着大铁锤打造一种带着一段笔直刃口、但刀柄略微弯曲的奇怪东西,他直接就拉着杨志问:
“这还不是兵器?”
杨志用铁钳夹过两片那种东西,让陆渐看个仔细,还特地将其比划着凑在一起:“这哪里是兵器,这是小侯爷琢磨的桑条剪,原先蚕农砍桑条,都是用柴刀的,一般挑低处的枝杈砍,使得上力。
小侯爷劝本地养蚕富户们改从高处修剪桑树,以便来年桑叶肥美丰产,原先用的柴刀很是不便,爬到高处也使不上力,还容易危险。
弄了这种长柄的剪刀后,用力很省,轻易就能剪断桑枝,还能及远,本地几家养蚕最多的富户,用了都说好,已经定了数百把,如今小侯爷都让先供给摊派捐献最多的富户们先用。”
陆渐这才相信此物是修剪树木的园艺剪,他在应奉局干过很久,对于奇花异树也有所研究,很快就判断出,这种工具若是献上去,怕是也能稍稍投人所好、讨得上面的欢心。
然后他又看了一会儿,又看到一些奇怪的东西,也一度以为是打造兵器。比如他看到几个跟擀面杖似的粗金属棍,还有一些配套的两端铰链,他本以为这东西是要加上些钉头做成狼牙棒,或是直接打造成传说中太祖皇帝用的兵器“蟠龙棍”。
宋朝时所谓的蟠龙棍,其实就类似于后世的双节棍或者三节棍,几段硬质的棍子加上连接的铰链。宋朝民间一直有流传一句名言:当年太祖皇帝一条蟠龙棍,打平四百军州。
但杨志见陆渐拿起这玩意儿赏玩,又适时给他泼了冷水:“这也不是什么蟠龙棍,不过是准备用来剥豆轧棉的机械罢了。
两根滚筒并排,上面加个料斗往里灌白叠子花的花朵,就可以把棉籽轧出来,省去了人工一颗颗拨棉桃。
若是把两根滚筒的间距缩短,把豆荚放进去,再磙压,也可以把豆子剥出来,去掉豆壳,不用手工一颗颗剥了。此物可以手摇磙压,也可以跟水车的轴连在一起,用水力磙压,便跟水力磨面差不多。”
陆渐连续看了几样东西,都是用于劝课农桑的农业生产工具,他也就彻底放心了,懒得再看。
他心中还暗忖:回去之后,可以跟李知县知会一声,甚至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向朱相公汇报一下,免得上面看到赵贤弟花大钱雇佣厢军做事、担心他乱来。
赵贤弟并无任何过错,最多只是用摊派得来的钱粮雇了厢军做徭役、实则却为自己也接了点私活,仅此而已。
但这在宋朝根本就不叫个事儿,别说是花钱雇的,便是禁军、厢军将领们,哪个不让手下的兵给自己干私活、帮自己经商/种田赚钱?
陆渐只是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赵贤弟,让他注意一碗水端平,别惹得其他厢军各营的军官乃至团练使“吃醋”,觉得杨志捡了便宜,其他友军却连汤都喝不着,有些东西,还是该拿出来雨露均沾。
陆渐正在想着,刚好时间已经来到了中午,这座新建的铁工场已经到了开饭的点。无数原本正在抡大锤的大个子士卒,听到开饭声后,也不忙乱,而是把手头这件正在锻打的器具锤完一轮,然后才去排队领饭。
铁匠这种工作,不比其他,把铁器烧到红热才能锻打,耗费的燃料材料都不少。如果一听到放饭声立刻丢下活儿,已经烧红的铁器又白白冷却了,回头还得重新烧软,太浪费燃料。
但从这些抡锤士兵不紧不慢的姿态中,陆渐还是可以敏锐地看出,这些人近日绝对不缺吃喝,而且赵子称的要求也绝对很严格,杨志执行军纪也不含糊。
否则,一个个跟饿死鬼一般的,谁还管你铁器凉了会不会浪费人工、燃料?赶紧先抢饭要紧。
开饭号子响过以后,足足过了半刻钟,所有士兵才排队领完了饭,陆渐和杨志也领了。
陆渐发现,杨志吃的和普通士兵的都一样,被赵子称雇来的这些军队,官、兵伙食一律平等。
陆渐看了看自己刚打到的菜,里头是陈米和新鲜白米混煮的,也有一些芋头块和豆角,谈不上多好,但说是吃不够可以再添,直到吃饱为止。
除了混煮的杂粮饭管够,菜的方面,每人有一条小鱼,这是吃完了就不能加的,仅此一条。
其余还有些新鲜煮的叶子菜,没什么味道,和咸味颇重的腌制萝卜干和越瓜条(冬瓜条),这几样没有油水的纯素菜,可以在添饭的时候一并添。
不过陆渐观察了一番,最后直到吃完为止,也没什么人添饭。因为大伙儿盛饭的家伙都很大,碗口足有一尺直径,抵得上花盆了。
最后差不多刚好把官府供应的饭食吃光,不多不少,也不浪费。稍许多出来一点,几个实在胃口大的士卒也都光盘添完了。
“这才跟了赵县丞不到一个月,你的兵都已经不缺吃了,这怎能不让其他友军眼红。”陆渐吃完后抹抹嘴,随口感慨。
“那又能如何?宁可被人嫉妒,也不能让自己人受苦。”杨志虽然对士兵严酷,但只要有人出钱,他还是愿意重赏加峻法双管齐下的。
陆渐:“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如今本州其他各营的厢军弟兄,有不少都眼红了,听说你们营能拿足军饷,不克扣,迟早必遭人嫉恨。”
杨志不懂政治,他觉得这个事儿是没办法解决的。他内心当然清楚小侯爷为什么不扩军雇更多的人、不给其他各营施恩。因为赵子称要的是对自己绝对忠诚、到时候能令行禁止的亲信。
如果多雇几个营,只会更被上面忌惮,也会越权,关键是就算花了钱,别人也不会忠于他赵子称,这个问题无解,只能是想办法尽量缓和。
杨志也就只能默不作声,不接这个话茬。
陆渐吃完饭,抹抹嘴:“我在应奉局多年,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有机会可以和赵贤弟说说。谈不上点拨吧,但也算是朋友一场。”
杨志听了,这才颇为惊喜:“先生有良策?我这就引先生去见小侯爷。”
杨志原本视陆渐为普通同僚,如今下意识就改口称先生了,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
不一会儿,陆渐就被杨志领着来到县衙。
宋朝时,一个县的知县、县丞、县尉也是在同一座县衙内办公的,但是分为不同的署,知县占用衙门的正堂,左右两边各有县丞署和县尉署。
下午时分,县丞没什么公务,赵子称独自在县丞署的厢房内歇息。陆渐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赵子称在那儿打坐吐纳。
陆渐便没敢打扰,稍稍坐了几分钟,等赵子称把正在进行的那一周天吐纳做完。
这一个多月来,赵子称闲来无事,就习练准岳母段语嫣整理后的《万寿道藏心得》,感觉还挺不错,循序渐进颇有收获。
反正政务方面,他只要负责把自己的灵感交代下去,让下面的人执行,其他日常工作,他并不想干涉过多,今年还是低调为主。
赵子称心里很明白,今年不是搞大规模生产力种田的时候,事有轻重缓急,方腊马上就造反了,眼下紧急的事情就两件:一是暗中扩军练兵,尽快提升实打实的战斗力,另一件就是攀科技,搞技术积累。
至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那不过是他用来打掩护和捞政绩的,这些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回本见效太慢。等方腊完蛋之后、将来那几年,才是大规模搞生产种田的良机。
赵子称结束吐纳,站起身来,陆渐才笑着对他说:“小侯爷去了一趟东京,怎得也变得醉心修道起来了?这吐纳之法,看着还像模像样。”
赵子称淡然一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练着玩的。陆兄突然来访,可是有什么见教?”
一旁的杨志先附耳说了几句,铺垫了情况,赵子称点点头,便让杨志先出去了,然后又转向陆渐:“承蒙陆兄好意,小弟年轻识浅,初次为官,确实不够谨慎,陆兄以为,此事又该如何周全才好?”
陆渐见他已经了解了现状,也就不再多铺垫,直接切入正题道:“我也知道,小侯爷这是一心急着做事,想要与民兴利。眼里又揉不得沙子,不忍自己雇来的士卒受苦。
但我说句实在话,如今大宋天下,哪里的禁军、厢军不克扣军饷?苏州周遭各营,只有杨指挥使这一个营足额发够了饷,旁人自然要嫉妒。嚼舌根的人多了,就不是本县控制得住的了。”
赵子称:“还请陆兄直言如何是好便是。”
陆渐:“我倒是想到一计,本地的徭役,以及每年冬天要兴建的工程,其实也不该完全县里说了算。县里虽然可以借口钱粮不足、少干一点,但原则上,也该有州府统一调度。
修圩田这种小事,每个县自己可以筹措,但修圩田以外,还要修运河、海塘,这些都不是一个县能承担的,要州府统筹分工。
今年虽然州里没有修运河的计划,但那不过是去年修过了,赵府君为了那事儿,可是摊派钱粮得罪了不少富户。今年魏通判硬顶着,觉得没必要再修,也没必要补缮海塘,所以各县才能自主。
可既然小侯爷已经标新立异,惹人嫉妒了,那还不如把统筹之权,主动上交给州里的魏通判。让魏通判统一统筹本县和吴江、常熟、昆山四县的冬季圩田修缮工作。
我看本县为了搞徭役和劝课农桑,还新建了规模颇大的铁场,弄了不少新式的器具,这些东西只在本县用,也不足以尽快发挥其好处,不如跟友邻各县共享。
而一旦有魏通判出面统筹,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县各展所长,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多出力。比如有些县劳力较为富裕,但钱粮缺少,就可以多出人。常熟县粮米富裕,就可以多供给徭役民夫的口粮。本县原本各项比较平均,但既然有了新的铁场,打造的工具也趁手好用,不如多承担铁器和工具的摊派,换来少出人、出粮。
这样做还有一般好处,就是到时候,各县的民夫、厢军的工钱开支,还是各县自行承担的,但上头有了魏通判这面大旗顶着,就算有人嚼舌头,也恨不到你头上,到时候只推说是魏通判分派的任务。其他各营没法受雇,也不是咱们的问题。”
赵子称听了这个计划,眼前微微一亮,也不得不承认陆渐的统筹办法,确实帮自己拉走了一部分仇恨,而且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说,也确实能提高效率。
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在后世被很多人喷了,但“社会分工带来效率提高”这个基本观点还是没错的。
越是允许各方各展所长的合作模式,就越能发挥出生产效率。
擅长出力气的一方多出力气,擅长出粮食的多出粮食,擅长出技术装备的多出装备,岂不美哉。
当然这么做,问题肯定也有,而且也肯定会拉到新的仇恨值,赵子称稍一琢磨,就知道这个法子有可能招惹到友邻的吴江、常熟、昆山三县分管徭役工作的官吏。
因为他们本来今年可能没想让魏通判来统筹调度,赵子称这边把权限上交一部分,请上级来指导工作,就会逼得这些人也不得不上交一部分权力、也接受上面的领导。
而修圩田之类的每年日常水利工程,原本是可以化整为零的,不需要州级统一调度,各个县可以各干各的。
赵子称琢磨了一下,对于得罪其他三县的相关官吏,这一点他是不怕的,因为自己的仕途肯定升得比那些人快得多,现在大家只是在不同的县,互不统属,他们恨不恨自己压根儿无所谓。赵子称只要最快速度建立功劳,建立班底,顾不上那些家伙。
但是,赵子称对魏通判不是非常熟悉,只知道历史上此人貌似是个好官,也算清廉,但如果他控制欲极强,自己接受其指导后,却被束缚住手脚,那就不好了。
于是赵子称随口问:“陆兄可了解魏通判的为人细节?”
陆渐难得犹豫了一会儿,才长叹一声:“别的就不多说了,其实,魏通判也曾上书过一次,希望官家厉行节俭,减少花石纲。
你若向他请示,也得低调一些,外人只当是他找上了你,别说是你找上了他。”
陆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算很够意思了,他毕竟是应奉局的人,不该推荐赵子称跟反应奉局的官员接近的。
赵子称也不由心中一凛:他自己就是打算将来找机会,上书反对花石纲的。但他想得很好,不能太急,一定要等方腊即将造反的前夕,最好能时间点卡得越精确越好,奏请皇帝废除花石纲。
那样一来,才能确保朱勔来不及报复自己,方腊就起来了,然后皇帝就会罢了朱勔,自己也就不会遭到反噬了。
但现在看来,居然苏州官场上还有勇士?通判魏宪已经奏请皇帝减省花石纲过了?
看来自己有必要跟这个魏通判好好亲近亲近,结为外援。而且怕是自己明年上书请废花石纲的事情,也要配合着微调一下。
“倒朱”大业已经有前辈摇旗呐喊过了,如果论资排辈,赵子称个人不足以快速收到海量人望。
他必须做一点比魏宪更出格的事情,才能博出位了。
他决定明天就去拜见一下魏通判,让州里统一调度、主持今年冬天四县的徭役水利大局,顺便看看怎么调整自己未来的倒朱计划。
——
PS:今天就一万多字吧,其实因为字数调整,上架卡小高潮也卡不了,刚好一上架要种田和内政,是个小低谷,不过反正都差不多了。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19065033/678523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