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北府江山 > 第256章 府

第256章 府


泰山郡交接的非常顺利,辟闾浑说到做到,将盖县、东平阳让给刘道规。

    但而县的人口却迁去了广固。

    刘道规心中微微不快,但也不好多说什么,很多百姓都是自愿跟他走的。

    奉高城的慕容通还在坚守,刘道规让戴耆之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劝降信,奉高已经是座孤城,早些投降,必以上宾待之,不愿意投降也信,刘道规放其返回河北。

    诚意十足,主打一个以和为贵。

    但慕容通置若罔闻,似乎还对北面抱着某种期待。

    拓跋珪攻不下中山和邺城,收缩兵力,准备退兵。

    这让慕容通看到了一丝希望。

    中山位于太行山东麓,一向是河北咽喉之地,周围群山环抱,恒山、黑山、尧山、嘉山、常山拱卫周围,中山因此而得名,滹沱河自西向东,为其屏障。

    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建都于此。

    易守难攻,无法铺开大规模兵力。

    燕国的龙城精骑还在,城中还有十几万的青壮,粮草军械充足。

    魏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多是骑兵,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攻破中山。

    偏偏这时候,魏国后方出现了内乱,之前被征服的贺兰、纥邻、纥奚诸部起兵作乱,拓跋珪久攻中山不下,退军已是必然。

    “慕容通既然不愿意归降,那就耗着,先封锁泗水,等到明年春暖,再攻打不迟。”

    奉高位于泗水之南,刘道规手上有水军,慕容通基本上是瓮中之鳖。

    王元德建议道:“军户分散于各地,不便管理,不如全部迁至任城。”

    军户不是普通百姓,战时是要出征的。

    分散在各地,动员效率大大降低。

    遇到大战,军户们三五成群的赶来,单是编制他们,就要费很大的功夫。

    而且全部迁往任城也不现实,毕竟他们的田分在兰陵和鲁郡,都是熟田,再让他们来任城这边开垦生田,肯定不愿意。

    一块生田变成熟田,至少需要三年。

    泗水之北之西的田地,很多都是军屯,由奴隶耕种。

    刘道规脑海中灵光一闪,“那就在鲁郡、兰陵、任城、高平设置四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设司马一人,主簿一人,督护一人,负责军户的训练,储备战马牲畜、帐幕、木车、军械、盔甲,遇到大战,军令下发个折冲府,再由折冲府召集士卒,一同进军!”

    有了折冲府,军户就有编制,遇上大战,军户直接转为士卒,由折冲督护领上战场,交给参战将领。

    如此一来,动员能力大大增强。

    每个军户手上都有田,手上有积余,不必担心粮草。

    这比粗疏的八幢强上不少,管理上更精细,也更适应目前的形势。

    敌人来,刘道规一封军令,四折冲府,八千三百七十二军户,三五日就能召集八千三百士卒。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能根据形势不断调整。

    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少年,必须穿合适的鞋,才能稳步前行。

    以前穷的喝西北风,一切为了生存,八幢非常合适,如今家大业大,折冲府更有效率一些。

    事实上,如今晋室设置各种军府,其实就是折冲府。

    北府诸将与这种模式大同小异,遇上大战,各北府将领率部曲参战。

    唯一不足之处便是士卒依附于将领,只听将领的,而不知有朝廷。

    而折冲府中,司马训练,主簿管军械后勤,督护监察,遇上大战,由军府分配将领,杜绝了折冲府依附于某个将领的可能。

    刘道规给军户分田,保证了他们的忠心。

    也许某一天,折冲府也会出现各种弊病,但眼下,却是最合适的。

    刘道规手握六千中军,再加上这八千三百七十二军户,实际兵力接近两万,足以应付各种大战了。

    王元德先是一愣,然后赞叹不已,“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将军此策,实乃开创之举!”

    刘道规笑道:“穷则变,变则通,咱们白手起家,没有靠山,只能自己想办法,四折冲司马,徐长命、苟忠、刘铎之、姜道衡,督护从以前的督队、督官中挑选,主簿则招募识字之人。”

    “领命!”王元德拱手。

    这种任命一句话的事,很多军户以前是八幢,早就习惯了,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改了个名号而已。

    只要不侵犯他们利益即可。

    不到半个月,四折冲府的框架就立起来了,司马和督护的人选好说,直接军中挑选,不过主簿人选有些难。

    这年头会读书识字的人不多。

    只能挑选刘、萧、曹三家的子弟。

    正好舅父萧源之之前推荐了两个萧氏子弟,萧摹之,母亲萧文寿的堂弟,也算是刘道规的叔父,三十五六的年纪,老成持重,不擅与人交际,但才干却是实实在在的。

    另一人名叫萧源之,年仅十五,文武双全,生的器宇不凡,其父乃洮阳县令萧卓。

    江左内斗激烈,萧氏这种三流士族,自然入不了朝廷的眼。

    曹思霏也推荐了两个族中子弟,曹云、曹霖,是曹家的后起之秀,都是二十上下,谈不上多出色,但能文能武。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

    这年头宗族血缘是最佳选择,姻亲也非常重要。

    司马懿就是靠到处姻亲,在士族中结了一层厚厚的网,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士族大多站在司马家一边……

    萧氏这些年不声不响,但家风清正,根基扎实,族中子弟皆有才干,刘道规用人之际,自然来者不拒。

    沈月菡也推荐了自己的亲弟弟沈庆之。

    “你这弟弟今年才十二岁吧……”刘道规怎不知他的心思?

    生了刘义兴,便想为儿子铺路。

    水军之中,大部分是吴兴子弟,沈家人也有不少。

    “小弟虽然只有十二,却勇武过人,是个好苗子。”沈月菡为刘道规诞下唯一的子嗣后,在府中地位节节攀升。

    不过曹思霏肚中又有了起色,这一次不知是男是女。

    “我先带在身边培养培养再说。”

    吴兴沈氏跟彭城刘氏一样以武立宗,出了不少猛人,沈庆之能用最好。

    这年头十二岁差不多就是成人了,上阵从军的就有不少。

    刘义兴是沈月菡所生,但也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自然也要为儿子的将来考虑。

    天下乱成这样,胡人在北方已经根深蒂固,驱除胡虏复我河山,或许要用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人才越多越好。

    “多谢夫君!”沈月菡大喜,连忙让人唤来沈庆之。

    果然生的英武不凡,一点都不比萧源之差。

    “小人拜见将军。”沈庆之没有丝毫慌乱。

    “你准备当个什么官啊?”刘道规开门见山,故意试探他。

    一个人的城府可以伪装,但心性伪装不了。

    沈庆之一愣。

    沈月菡却急了,“你兄长又不是外人,快说啊。”

    沈庆之想了想,平静道:“愿为军中一小卒!”

    沈月菡嗔怪道:“你这傻孩子,今日是怎么了?”

    “有志气!”刘道规却大加赞赏。

    这个年纪的少年,能如此沉稳,已是将才的先决条件,沈月菡没有说错,是个好苗子。

    吴兴沈氏也算生不逢时,遇到了司马家南渡,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其实行军大战,一靠勇气,只要敢提刀上阵,便不会差,其二便是静气,能在战场上维持冷静。

    “夫君——”沈月菡却撒起娇来。

    自从生下儿子后,她便越发明媚动人了,仿佛一朵盛开的花儿。

    “你这年纪从军太小了些,先为我帐下执戟郎如何?”

    “多谢将军!”沈庆之平静的拱手。

    “夫君——”

    “你懂什么?”刘道规脸色一沉,沈月菡脸色一变,不敢再说话了。

    除了萧曹沈三家,自然少不了彭城刘氏。

    刘道规提拔了五个品行端正,文武双全的子弟为从事。

    其中两人是刘怀肃的弟弟刘怀敬和刘怀默。

    刘怀肃和刘怀慎都是文武全才,但他的这两个弟弟却是中人之姿,武力过得去,也会识字,却没有刘怀慎身上的那股灵气和干练。

    当然,作为下层军官还是胜任的。

    至少忠心方面,绝无问题。

    刘牢之发达之后,不怎么提拔宗族,导致与彭城刘氏关系不怎么亲密,族中子弟不是投刘道规便是投兄长刘裕。

    不过让刘道规头痛的事也随之而来。

    母亲萧文寿将二兄刘道怜塞了过来,让刘道规“帮扶”一二。

    他也不客气,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以我之才,先当个太守吧。”

    刘道规上下打量,成亲之后,还是没什么正形,言谈举止颇为轻佻,心中三分不喜,但毕竟是自己的兄长,从小一块长大,“军府自有军府的规矩,你初来,贼曹参军还空缺,至于太守之位,你就别想了,那是朝廷的事。”

    “贼曹参军啊……”刘道怜意兴阑珊。

    “你若看不上,那就先回去照顾母亲。”

    “罢了,先将就一二。”

    刘道规一阵无语,也不好说什么,不求他多给力,只要不闹出什么乱子即可。

    母亲萧文寿托付而来,不能这么真赶他回去,一个连亲兄弟都不照拂的人,让外人笑话。

    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刘道规知道他什么德性,嘱托刘怀慎看着他一些。

    眼看一年又要到头,北方又出了大事。

    拓跋珪攻不下中山,便准备退兵。

    慕容宝却不知哪根筋搭错了,主动出城追击,步兵十二万人,骑兵三万七千人,驻扎在曲阳、柏肆两地,魏军勒马新梁。

    慕容宝令慕容隆率最精锐的龙城骑兵夜袭魏军,大败,龙城精锐十死其六。

    燕军士气受挫,军心震荡。

    慕容宝听从慕容麟、慕容农的建议,退兵返回中山。

    但出城容易回城难,拓跋珪就差这么一个决战的机会,见燕军退走,果断追击。

    大战之中,慕容宝大惧,与慕容农、慕容麟舍弃大军,只率二万人马奔逃,正遇风雪,冻死者相枕于道……

    刘道规听完军报,简直无语。

    几十万人马对垒,慕容宝竟然想着退兵……

    而慕容农、慕容隆都不劝阻,慕容垂死后,燕国后继无人。

    慕容宝的名字没叫错,天生活宝,将如日中天的燕国一口一口喂给拓跋珪。

    (本章完)


  https://vvadz.cc/book/39121448/678521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