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八章 调整(二合一)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三嫁咸鱼
铁血残明
玄鉴仙族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正月十九,李徽召集徐州主要官员和全军高级将领会议,解决目前极为紧迫的一些问题。
会上李徽向徐州主要官员介绍了枞阳之战的经过,以及在枞阳之战中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主要是关于调整东府军建军思路。对之前过分依赖火器,造成东府军作战体系不够完善,在实战中暴露的问题的自我批评和反思。
结合枞阳守城战的战例,李徽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火器尚不足以代替冷兵器作战。过于依赖火器的后果,便是在失去火力的优势之后,东府军办法不多,拼劲不足,战斗技能不多。
以枞阳之战为例,若桓玄决意死战,数十万大军全部投入战斗的话,枞阳守城战的结局会逆转,整个守城的东府军可能会覆灭。
这固然因为枞阳县城城防不坚固的缘故,但何尝不是因为有火器在手,认为对方会被火器打击所威慑,不敢死战。想当然的认为会压制对手的战斗欲望和意志,以至于战前的谋划不足,对困难估计的不充分。对战斗的组织也不够完善。归根结底,便是认为火器万能,从而轻敌自大,训练松懈,钻研战法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
李徽在会上承认,主要责任在自己。之前自己的建军思路便是希望建立一支火器为主要力量的兵马,从而对冷兵器作战的技能和战法不够重视。事实证明,徐州在经济规模财力物力和资源禀赋的困局之下,火器的发展颇为缓慢,普及也极为困难的情形之下,不可放弃常规战力,反而要大大的加强。
李徽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想法。一方面继续对火器进行改良和普及,但并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加强传统兵种的训练水准,以及对兵法战法的进一步钻研和精进。
当然,不能走回头路,传统兵种的加强不意味着一把抓。李徽建议主要加强两个兵种,一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兵马。东府军目前骑兵兵马三万,大部分集中于青州四郡,归于周澈属下。那也是因为北方地势特点,同北方势力交战的需要。南方多水网纵横之地,骑兵的作战有所限制。
但随着北方局面的演变,将来同北方胡族势力作战,骑兵将是必不可少的兵种,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东府军的作战力。
之前受限于骑兵昂贵的马匹和后勤的需求,东府军的骑兵一直保持在两三万的数量。但现在,将大量马匹投入农业生产的行为必须要暂停。青州马场育出的马匹必须大量用于骑兵的建设。务必在短时间内扩充骑兵规模至五万左右,方可形成较强的兵种优势。
另一个重点加强的传统兵种便是弓弩兵。有了火器之后,东府军一度对弓弩兵的训练有所松懈。军中大比武中,火铳射击一度代替了弓箭手的比拼,这起到了不好的引导作用。在火力弥补上,现阶段中远程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必须依靠弓箭手的加强。
李徽提出,各军需配备三成强弩弓箭手。这种廉价的兵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火器打击的空缺,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时间里将是主力远程杀伤手段。放弃弓弩兵种的建设,其实便是东府军之前错误的建军指导思想的缩影。
会议上,根据枞阳水战的启示,李徽更提出了加强水军建设,建立一支强大水军的愿景。
李徽认为,鉴于目前徐州地盘扩充到江北淮西之地的现实,如何有效的保卫属地的安全,控制大江和淮河以及江淮水域,步骑兵已经很难做到。荆州军已经展示了如何利用水军的强大优势夺取战斗的胜利,荆州军水军在之前同司马道子的作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若不是枞阳水域有地利之优,事前布置了火炮,东府军根本无法阻挡。
反观东府军水军的规模和战力,则相差许多。两座造船厂虽然早已竣工,建造船只的速度很快,然而,由于需求的不同,东府军对于水军的建设一直投入颇少。
李徽提出了水军建设的三年规划,打造坚船利炮为目标的一支强大的水军,以应对将来的局面。现有的中小型战船在湖泊河流之中固然可行,但到淮水大江之中根本没有优势。唯有建造大型重楼战船,将新型火炮上船,训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水军,方可在未来的江淮作战之中占据优势,保卫既得利益。否则,必将成为作战之中的掣肘因素。
会议上,众人讨论热烈。李徽提出的这些改进,无不切中要害,引起共鸣。在李徽的主持下,众人通过了《东府军优化战力发展纲要》《东府军水军三年发展计划》《骑兵发展计划》等几份决议,正式开始布置实行。
会议的另外一部分内容,便是研判目前南北的局势。
苻朗通报了此去燕国出使的情况,告知众人慕容垂正在积极筹备,意图亲自领军伐魏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众人各抒己见进行了讨论,探讨燕国和魏国作战对徐州带来的影响。
荀康认为,燕国实力雄厚,虽经历大败,但底蕴犹在。尤其在关东之地,民意基础扎实。加之慕容垂亲自领军出征,此番伐魏或可建功。但拓跋氏已经展现了实力,恐不会轻易败退。这或许是一场拉锯战,消耗两方实力,对徐州是有好处的。所以不必太担心北方战局情形。
苻朗不同意荀康的看法。苻朗认为,燕魏两国之战对徐州影响巨大。他也并不看好燕国伐魏能够成功。理由很简单,燕国十万兵马覆灭于参合坡,最能征善战的辽西王慕容农战死,燕国内部现在士气低迷,人心浮动。
慕容垂举兵再征,乃是强行集聚人心,挽回败局的举动。但燕国外强中干,资源人力都极端匮乏。苻朗说,自己在燕国接触了一些人,人人抱着悲观的态度,士气人心都已经低落到了极点。慕容垂虽是英豪,但毕竟老迈病困,此番出征,凶多吉少。而燕国一旦失败,拓跋珪必然乘势攻燕,对徐州而言,这未必是好事。新的邻居对徐州未必友好,所以要未雨绸缪,加强北方的防御,做好应付变局的准备。
与会众人分为两派,分别支持荀康和苻朗的观点。有人提出,不可让燕国战败,因为拓跋珪若攻灭燕国,对徐州威胁极大,或为恶邻。所以要对燕国进行支援,起码保证燕国不被攻灭,方可维持现有的局面。
这个意见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众人各抒己见,互相不能说服。李徽见状叫停了讨论,说了一番话。
“诸位的讨论很积极,我很满意。要的便是这种想法的碰撞,方有成效。不过,诸位似乎忘了,我们要讨论的不是燕国或者魏国的胜败存亡,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众人讶异的看着李徽。李徽微笑继续道:“天下大势,正在进行激烈的演变,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等都在这锅滚水之中浮沉。燕国也好,魏国也好,他们的存亡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我们要关心的是徐州的存亡不是么?他们的胜败,或许会改变一些事,但无论谁成为我们的邻居,他们都不会是好邻居,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相互倾轧的过程。有人至今依旧希望能够维持现状,害怕局势的改变,这是令我不能接受的。诸位,变化已经不可避免,我们要研判的是在这变化之中如何火中取栗,如何乱中取胜,而不是去大发慈悲的挽救他人的命运。慕容垂需要我们去挽救么?那是他自己的决定,他要维护燕国的强大的表象,要去报复魏国,那是他自己的选择。因此,后果他理当承担。难道我们却要为了他的选择而承担代价,岂不荒谬?他胜了,是他的本事,他败亡了,是他气数已尽,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尊重他人命运,摒弃圣母心态,抓住一切机遇,以我为主,以徐州利益为重,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么?”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面露尴尬之色。确实,徐州承平日久,之前的发展策略便是缩着头与世无争,尽量的韬光养晦。但现在早已过了那个阶段,已经不能再用旧思维去思考问题了。如今的徐州需要锐意进取,积极拓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僵化在过去了。
荀康迅速转变了思路,大声道:“主公所言极是,我等拘泥于双方胜败,大可不必。无论他们谁胜谁败,对我们而言,都不重要。我们要做好准备,或许这是我们占据关东的好机会。哪怕无法取得关中,也要取青州其余各郡之地,将我们的手脚往关中迈一步。最好燕国败亡,我们便可乘机西进,抢在魏国之前占领关东之地。此乃大好良机,成就大事之想。”
众人纷纷点头,个个摩拳擦掌起来。这么多年,李徽一直不肯扩张,全力经营徐州。期间多少人提及争霸之事,李徽都视而不见。今日主公之言,明显是有争雄之意了,这当然是众人求之不得的。
李徽摆手示意众人稍安,沉声道:“胃口不要太大,要审时度势而为。我徐州的根基还在南方,南方不稳,后盾全无,占了关东也难以成事。不过咬上几口尝尝鲜还是可以的。眼下最需要关注的,还是桓玄和司马道子的大战。德康,将我们最新得知的情形通报给诸位听听吧。”
荀康拱手承诺,于是通报了桓玄兵马在马家集战败的消息。这个消息刚刚送达,许多人并不知晓。听到这个消息,都露出诧异的神情来。
“桓玄的兵马居然败了,这可真是不可思议。司马道子那些兵马能打胜仗,也是令人费解。”苻朗大笑道。
李徽笑道:“且莫着急,战事才刚刚开始,胜负未定。桓玄的水军才是精锐,此战并不能决定什么。倒是给了桓玄一些警醒。我大胆做个预测,桓玄必破京城,司马道子时日无多矣。”
苻朗道:“主公凭何做出这样的判断?”
李徽叹道:“司马道子闹腾了这几年,朝廷上下已经被他折腾的差不多了。有消息说,司马道子关闭城门,大肆征兵征夫,劫掠财物,折腾的京城一片乌烟瘴气。京城大族亦不能幸免。如此行径,岂得民心?我若是桓玄,只需收买人心,困住建康便可。水军只需打通江道,控制物资进出,凭他城中多少兵马,也全部都要困死。不战都可破城。”
荀康微笑道:“他最好能够战胜司马道子,也不枉主公借道给他。若他不能,那可就有些麻烦了。司马道子估摸着很快就要派人前来问罪,主公不必出面,我等打发他便是。”
苻朗笑道:“何止是司马道子要派人来,燕国使者也将到达。呵呵,我们这里可热闹呢。”
李徽沉声道:“管他们派谁来,一切以我为主,所有的指责和条件都不能答应。传令朱超石发广陵一万兵马进驻历阳郡。命朱龄石从彭城移镇广陵接应。命陶定发海陵郡五干兵马进驻瓜州渡。会同庐江兵马,形成联动态势。隔岸观火,坐看局面发展。”
众人纷纷应诺。苻朗沉吟不语,心道:主公这是真的下决心不受燕国胁迫了。然则阿珠夫人和二公子怎么办?
……
二月初六,料峭寒风之中,桓玄卞范之等人乘坐大船,带着最后一万兵马抵达马家集。
隔了近月余才赶到马家集,那是因为桓玄得知了马家集大败的消息之后,颇为恼怒。在卞范之的强力建议之下,桓玄命人送了亲笔信去江陵,向桓嗣道歉,请他前来领军作战。在石城等候桓嗣前来,所以耽搁了较长的时间。
桓玄确实想让桓伟得到锻炼,给自己的亲兄弟们以机会。说到底,他们才最值得信任。但无奈,桓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在桓谦命人警告他不要出击,自己也一再叮嘱他稳住兵马,建设好大营的情况下,他还是愚蠢的迎来了一场耻辱性的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败。
大军刚刚抵达京畿,便迎来这样一场惨败,桓玄心里的恼怒可想而知。
虽然他还是想为桓伟开脱,但是卞范之却不答应了。他告诉桓玄,此番进军京城,根本没有退路,必须成功。桓伟非帅才,让他领军,本就是不当之选。如今桓伟大败,损伤大军士气,若不严惩,何以服众。就算不降罪,也不能在继续领军,否则会坏了大事。
桓玄见卞范之态度坚决,也只得答应。卞范之又让桓玄写信给桓嗣,请他继续领军,桓玄扳着手指头数来数去,似乎除了桓嗣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只得拉下脸来写信给已经反悔江陵的桓嗣,请他赶紧出来救火。
抵达马家集之后,这里的营寨已经营造的七七八八了。方圆五六里的高达丈许土围营墙已经建造完毕,八座营寨大门四通八达,内部夯土为道,通畅无比。
中心营寨周边的六座屯兵土城也都建造完成。陆续抵达的十余万兵马已经正式入驻其中。每做屯兵营可屯兵两万,配备专门的方圆里许的训练场,日夜操练。
而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大量的粮草物资运抵此处,在中心城寨囤积入库。这里,光是粮草便囤积了十五万石,可供十几万兵马消耗一个月的时间。后续,从梁益两州调运的五万石粮草还会陆续抵达,整个马家集之地,已经完全成为了进攻的前进基地。
这一带的水面开阔,但即便如此,依旧被大量的船只拥堵在江面上。江面上密密麻麻全是船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桓谦趁着这段时间,命水军用大船为码头,建造了简易的船舶码头近五十座。
以停泊岸边的大船作为跳板,连接水面船只和岸边,形成物资装卸的通道。同时也避免了运输船只侵占军用水军码头的情形,有效的保证了物资的吞吐畅通无阻。
在了解了这些情形之后,桓玄颇为满意。虽然前往京城之路磕磕绊绊,但他终于还是领军抵达了这里,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
抵达后的次日上午,桓玄在众将的陪同之下乘巨型楼船前出燕子矶江面,侦查敌情。
顺江前行四十里之后,大船停了下来。因为前方已经是姑塾水域,燕子矶江道就在前方。
桓玄登上楼船顶端,举起干里镜往前方观瞧。但见前方江面上,燕子矶横亘江心位置,两侧江流湍急,水道狭窄,水面之下可见伸出来的桅杆原木。那正是沉船堵塞航道的标志。
往远处的岸上看去,在灰蒙蒙的阳光照射之下,一座城池的轮廓隐约可见。那正是姑塾,通向京城的最后一道有威胁的城池。虽然看不清全貌,灰蒙蒙的也无法辨识任何的特征,但桓玄看到那隐约的轮廓之后,心还是砰砰乱跳起来。
当日午后,在回程的途中。桓玄在座船上召开了会议。没有任何的多余的犹豫,桓玄在会议上宣布,明日水陆大军发起进攻。
说实话,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https://vvadz.cc/book/47086404/1014560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