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集成电路的震撼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野狗骨头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三嫁咸鱼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这么小?"有人惊讶地问。
"是的,就这么小,"李明远用手比划了一下,大约指巴掌大小,"但在这个小小的硅片上,我们可以集成上百个,甚至上千个电子元件!"
会议室里发出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不可能吧?"老刘摇着头,"那得多小啊..."
李明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在黑板上画图。
这次,他画了一块圆形的硅片,然后在上面标注了一个个小方块。
"这是一片硅晶圆,直径约4寸,"他解释道,
"通过光刻技术,我们可以在上面同时制作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完全相同的芯片。每个芯片里,又包含了大量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
"晶体管?"有人插嘴,"不是电子管吗?"
"晶体管是电子管的替代品,体积小得多,能耗低得多,寿命长得多,"李明远解释道,
"使用特殊的掺杂工艺,我们可以在硅片上直接制造晶体管,而不需要像电子管那样独立封装。"
他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晶体管的结构图,解释了P型、N型半导体的概念,以及晶体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来说,晶体管可以实现放大信号和开关控制两种功能,完全可以替代电子管,而且性能更优。"
李明远看到不少人已经开始抓耳挠腮,知道这些概念对当时的人来说太过超前。他决定换一种更直观的方式。
"我来举个例子,"他放下粉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火柴盒,
"假设这个火柴盒是我们现在的一台收音机内部的电路板,上面有电子管、电阻、电容等元件。"
然后他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枚小小的硬币。
"而这枚硬币的大小,就相当于未来的集成电路芯片。这么小的一片,却能完成相同甚至更复杂的功能。"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李工,你是说,"机械车间的老马瞪大了眼睛,"一枚硬币大小的东西,能代替整个火柴盒的电子元件?"
"不仅如此,"李明远露出自信的微笑,"它的性能还会更好,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
工厂技术骨干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提问。
"李工,这样的电路真能用吗?热稳定性能保证吗?"热工组的张工程师问道。
"完全可以,"李明远回答,"硅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材料,耐高温、耐腐蚀。通过合理的散热设计,集成电路的热稳定性甚至比传统电子管更好。"
"这么细的线路,不怕一次短路全报废?"电气工程师老王皱着眉头问。
"有这个风险,"李明远实话实说,
"但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程序来降低风险。而且,由于集成电路是批量生产的,即使有部分报废,总体成本还是会大幅降低。"
"电路这么密,怎么检测、焊接?肉眼都看不到那么细的线路吧?"装配车间的主任提出了实际问题。
李明远点点头,"确实,这需要全新的检测和封装技术。我们会用显微镜和专用设备进行检测,封装则采用特殊的引线键合技术,将芯片内部的电路与外部连接起来。"
问题一个接一个,李明远几乎是以一敌百,但他并不慌张。
事实上,他享受这个过程。
每一个问题都让他有机会揭示这项革命性技术的又一面,也让在场的人逐渐理解其中的价值。
"我必须承认,"李明远最后总结道,
"这项技术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需要攻克光学系统、材料纯化、精密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但是,只要我们成功了,就能让龙国的电子水平一举跨越三十年!"
他停顿片刻,环视全场,"想象一下,当敌国还在用笨重的电子管设备时,我们的坦克、飞机、导弹上已经装备了小巧精密的集成电路控制系统。他们的武器将如何与我们抗衡?"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变了。
最初的怀疑和不解,正在被一种期待和兴奋所取代。
"如果真能做到..."老刘喃喃自语,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那可真是了不得啊..."
"这简直是...魔法一样的技术,"年轻的技术员小张难以置信地说,"我们真的能掌握吗?"
李明远郑重点头,"能,而且必须能。敌人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探索,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
厂长老孙沉思许久,终于开口,
"李工,说实话,这个计划听起来太...超前了。按常理,我应该认为这不可行。但是..."他犹豫了一下,
"你以前的那些'疯狂'想法,比如钢铁雨伞、猎歼系统,都被证明是对的。所以..."
他站起身,环视全场,"我决定全力支持光刻机计划!在座的各位,有谁愿意加入这个项目组?"
会议室里先是一片寂静,然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很快,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李明远感到一阵热血上涌。
在这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能够获得这么多人的信任和支持,已经是莫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的信任,"李明远声音有些哽咽,"我向大家保证,三个月后,我们一定会让敌人大吃一惊!"
会议结束后,李明远独自留在会议室,望着黑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图纸和公式,陷入了沉思。
"希望三个月时间够用..."他低声自语,"敌人可不会给我们太多机会。"
……
料峭的寒风仍不时刮过工厂的屋顶,但车间里的温度却高得惊人。
"把那个石英透镜再调整零点三度!"李明远站在一台怪模怪样的设备前,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滑落。
他身上的白大褂已经被汗水浸湿,眼睛因为连续十几个小时的精密调试而变得通红。
自从"光刻机计划"启动以来,整个工厂就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
三班倒成了常态,技术人员轮番在生产线上工作,而李明远几乎不眠不休,亲自监督每一个关键环节。
"李工,您已经连续工作32小时了,要不先休息一下?"老刘递过一杯热茶,担忧地看着这位年轻的总工程师。
"不行,光学系统是整个光刻机的核心,必须达到设计精度。"李明远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再坚持一下,今天必须完成光路校准。"
https://vvadz.cc/book/99722586/386142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