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钻冰洞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我不是戏神
野狗骨头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三嫁咸鱼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铁血残明
伪装学渣
剩下的村民们都鼓足了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开凿冰洞的重要工作中。
这些冰洞的开凿可不是随意为之,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距离要求,彼此间隔大概15米。
此刻,水面上的冰层厚达二十多公分,坚硬得如同石板一般。
村民们手持工具,对着冰层奋力开凿,每一下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这活儿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李家庄的村民们人手一个手动凿冰器,在冰面上挥汗如雨。
好在之前已经在每个计划开凿冰洞的位置,用醒目的标记做好了记号。
如此一来,大家只需按照标记操作,就不用担心会开凿错地方。
当然,除非负责标记的人极度粗心,才有可能出现标错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在咱们严谨的李家庄,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李辰溪自然也不甘落后,他深知,要是不亲自参与到这场热火朝天的冬捕行动中,又怎能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真正的乐趣呢?于是,他也兴致勃勃地拿起工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开凿冰洞的队伍里。
一时间,冰面上回荡着大家此起彼伏的凿冰声,各项准备工作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正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着。
李旭民手持“沙捞子”,满怀期待地来到一个已经开凿好的冰洞旁。
他身姿挺拔地站在那里,眼睛紧紧盯着冰洞下方,如同一位耐心的猎手,静静等待着鱼儿的出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一条鱼慢悠悠地朝着冰洞游了过来。
李旭民眼神瞬间锐利起来,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挥动抄捞子,动作一气呵成,只听“哗啦”一声,那条鱼就被稳稳地捞了出来。
周围的村民们看到这一幕,都惊得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大大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抓鱼竟然如此轻松。
要知道,冬天的鱼由于水温低,新陈代谢减缓,游动速度本就不如夏天快,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这么轻而易举地就被捞起来。
这场景要是被那些平日里常常在河边苦苦垂钓,却总是空手而归的钓鱼爱好者看到,估计得气得直跺脚,郁闷得不行。
“哇塞,旭民叔也太厉害了吧!这手速,简直绝了!”
“我要是能有旭民叔这本事,那可就太牛了,天天都能吃鱼咯。”
“之前旭民叔说他抓鱼有一套,我还半信半疑,以为他在吹牛呢,没想到是真有这能耐啊!”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李旭民表达着敬佩和赞叹。
李辰溪看到这情景,也不禁对李旭民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佩服。
看来李旭民确实有两把刷子,怪不得老支书会放心地把这场冬捕的指挥权交给他,人家这本事,那可是实打实的。
李旭民听着村民们的夸赞,脸上微微泛红,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他连忙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哎呀,没啥没啥,大家要是想学,多练练,肯定也能做到。
我就是运气好,碰巧捞着了。”他这么说,不过是出于谦虚和客气。
可这时,李大平却一脸认真,上前一步说道:“旭民叔,我能拜您为师,跟您学这抓鱼的本事吗?您刚才说只要想学就能做到,不会是哄我们的吧?”李大平一脸期待地看着李旭民,眼神中满是渴望。
李旭民没想到自己的一句客套话,李大平竟当了真,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
但他又不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应道:“拜师就不用搞得这么正式啦,你要是想学,我教你就是。
你这么机灵,学起来肯定比我当年快多了。”李旭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点无奈,本以为随便客套一下就过去了,没想到李大平这么执着。
李大平似乎没听出李旭民话里的客套之意,反而更加兴奋了,追问道:“那旭民叔,您当初学这本事学了多久啊?您觉得我得学多久才能学会呢?”他一边说,一边搓着双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答案。
李旭民这下可犯难了,没想到李大平这么“实诚”,他不敢再随便敷衍,只能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说道:“具体你得学多久,这还真不好说。
每个人的悟性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而且抓鱼这事儿,除了技巧,还得看运气,得慢慢摸索。”李旭民说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
李大平还是不放心,又接着问道:“旭民叔,我要是不拜师,您会不会留一手啊?您可不能藏着掖着啊。”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家心想,李大平怎么这么“憨”啊,这种话怎么能直接问出来呢,别人肯定得说不会啊。
李辰溪也在一旁暗暗咋舌,没想到如今还有这么“社牛”的人,啥都敢问。
要是换作自己,可绝对拉不下这个脸问出这种话。
这可真是印证了那句“横的怕愣的,愣的怕拧的”。
“大平,你放心,我肯定毫无保留地把本事教给你。
我要是藏着掖着,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混呀。
”李旭民没办法,只能信誓旦旦地给李大平吃颗定心丸。
毕竟,在大家的观念里,师傅教徒弟留一手这种事,虽然心里可能都明白,但绝对不能在明面上说出来。
一旦说出口,谁还会来拜师学艺呢,而且传出去名声可就毁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各项准备工作终于全部圆满完成。
李家庄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二十多张渔网,她们的眼神如同鹰眼一般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破洞。
一旦发现破洞,她们便迅速拿起针线,熟练地进行修补,每一针每一线都缝得细密紧实,确保在捕鱼时不会出现漏鱼的情况。
与此同时,开凿冰洞的工作也顺利落下帷幕。
不得不说,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真是一点不假。
要是靠少数人来完成这些工作,想在一个多小时内开凿完这么多冰洞,那几乎是天方夜谭,所需时间起码得翻倍。
老支书站在一旁,看着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地高声喊道:“上冰!”这一声令下,如同冲锋的号角,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刹那间,所有参与冬捕的人都行动了起来。
有的人双手紧紧拉住渔网,那渔网在他们手中仿佛是即将捕获丰收的希望;有的人则拿着带有钩子的竹竿,准备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一百多号人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浩浩荡荡地朝着冰面进发。
一路上,各种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冰面原本的寂静,让这片冬日的水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众人来到李旭民事先精心确定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可是大有学问,在冬捕的行话里,被称作“画窝子”。
李旭民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仔细研究了水库的地貌特征以及水深情况,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了开凿第一个冰洞的精确位置,这里便是下网的起始点。
李辰溪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他没想到,一场看似简单的冬捕背后,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门道和学问。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李旭民从下网的冰洞出发,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两边各走了两百多步,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他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确定好插旗的位置。
从旗的位置向正前方再走数百步,他又确定了圆滩旗的位置。
然后,由两个圆滩旗的位置向前方数百步处汇合,最终确定出网眼,插上出网旗。
这几杆大旗所规划出的冰面区域,就是至关重要的网窝。
网窝的大小、方向、形状,以及鱼把头送旗的角度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设定,实则是李旭民从师傅那里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并且在他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别看这过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其中的玄机只有行内人才清楚。
李旭民此时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下网!”他的声音在冰面上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威严。
其他村民听到命令,立刻行动起来,开始紧张而有序地下网。
由于有二十多张渔网,且一开始这些渔网并未连接在一起,所以只能一边下网,一边进行连接。
李旭民在一旁全神贯注地指挥着全局,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操作环节,确保万无一失。
村民们用竹竿勾住渔网的前端,在相邻的冰洞处小心翼翼地接力传递。
大家配合得十分默契,二十多张渔网依次顺利下完。
最后,在最后一个冰洞将渔网拉出,并绑上粗大的麻绳,这麻绳可是用来拉网的关键工具。
然而,渔网浸泡在冰冷的水中后,变得异常沉重,再加上天气寒冷,大家的手一伸出口袋,瞬间就被冻得通红,僵硬得几乎使不上力气。
李辰溪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眉头,心中产生了疑问,他开口说道:“为啥不用牛、驴来拉网呢?光靠人力拉,这得拉到什么时候啊,估计得花不少时间。”李辰溪一脸疑惑地看着李旭民,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李旭民听到这话,猛地一愣,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心想:这么简单又高效的办法,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用牛来拉网,效率至少能提高一倍不止啊。
他不禁为自己的疏忽感到懊恼。
李辰溪猜测,这冬捕的传统技艺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古代,牛的地位极高,可能因此没有传授使用牛帮忙拉网的方法。
在古代,牛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在运输和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象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备受尊崇。
而且在建国初期,牛作为主要畜力,广泛应用于农耕和运输领域。
牛耕技术的改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原因,使得传统的冬捕技艺中没有使用牛拉网这一环节 。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198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