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312章:政府发黄豆

第312章:政府发黄豆


胡厂长领着老黄一行人踏入办公室,
“胡厂长,我们此次前来钢铁厂,身负一项重要任务。”带头的人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们希望贵厂能够生产出符合特定规格的特种钢材。”
胡厂长听闻“特种钢材”四个字,心头猛地一紧,瞬间意识到此事的分量。
他对自家厂里的炼钢技术向来信心满满,可特种钢材的生产难度,他心里也有数。
不过,出于对工厂实力的自信,他还是挺直了腰板,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说道:“同志,不是我自夸,我们厂在炼钢领域的水平,在国内那可是名列前茅的。”
带头的人微微点头,接着便详细阐述起特种钢的要求:“这种特种钢,必须具备高强度和优良的耐腐蚀性。”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胡厂长更直观地理解。
胡厂长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却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随着对方描述的深入,他心中的震惊也愈发强烈。
这样强度的钢材,对工艺和材料的要求极高,别说是自家厂子了,放眼全国,恐怕也没有几家钢铁厂能够生产出来。
胡厂长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同志,实不相瞒,以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确实无法直接生产出这种强度的钢材。
若要进行研发生产,估计得花费不少时间,进行反复试验和调整。”他深知,这种特种钢材的生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老黄等人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们心里清楚生产这种特种钢材的难度有多大。
此次他们兵分多路,走访的可不止这一家钢铁厂,全国排名靠前的钢铁厂,他们都派人前往了。
在他们看来,多管齐下,或许才有希望攻克这个难题。
既然钢铁厂暂时无法满足需求,他们也不打算在此久留,毕竟解决磁电式传感器的问题,已经算是一大收获了。
胡厂长听闻他们准备离开,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他一直提心吊胆,生怕老黄他们会想方设法把李辰溪挖走。
如今他们要走,他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在成功研制出磁电式传感器后,李辰溪便没有继续留在厂里。
他已经有段日子没回村里看望爷爷奶奶了,此刻,他满心惦记着家中的长辈,想着回去陪陪他们。
而且,后续安全气囊的生产等工作,自有厂里的其他人负责,他也觉得可以暂时歇一歇了。
回到村里,李辰溪就听闻了一个令人诧异的消息——从明天开始,公社将免费发放黄豆。
发放方式还挺特别,每天都会派人到管辖的各个村子发放,村民们无需再跑到公社去领取。
李辰溪感到十分纳闷,这是唱的哪出啊?免费发放黄豆,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儿。
要知道,当下各地物资都极度匮乏,国家的粮食储备也不充裕。
虽说黄豆并非主食,但好歹也是能吃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能有免费的粮食发放,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黄豆原产于中国,全国各地都有种植,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
它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加速肠胃蠕动,有效预防便秘,还能助力身体排出废物,对人体健康益处多多。
老爷子同样一脸疑惑,忍不住问李辰溪:“辰溪啊,你说政府为啥要发黄豆呢?感觉这黄豆虽说也是粮食,可当不了饭吃呀,发点别的粗粮不是更好吗?”在老爷子的认知里,黄豆的饱腹感远不如粗粮,在这物资短缺的时期,发放黄豆似乎不太实用。
李辰溪耐心地解释道:“爷爷,这黄豆的用处可大了。
您知道吗,现在全国有不少人都靠吃观音土维持生命。
但长期吃观音土,会导致排便困难,最后甚至会被活活憋死。
而黄豆磨成豆浆后,连续喝上几天,能帮助那些饿到奄奄一息、只能躺在床上等死的人重新恢复生机,相当于把他们从鬼门关拉回来呢。”李辰溪刚回村时,碰到老支书,老支书把这些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
一开始,他也和爷爷一样感到困惑,听了老支书的解释后,才恍然大悟。
老爷子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当了一辈子农民,对黄豆的特性自然再熟悉不过。
只是这段时间,在大孙子的悉心照料下,李家庄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没出现吃观音土这类极端情况,所以他一时没反应过来黄豆在这种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整个李家庄在李辰溪的帮助下,村民们虽说谈不上吃得有多好,但至少能保证不饿肚子。
正因如此,大家对外面世界的艰难处境,感知没有那么深刻。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李辰溪就看到村里的人开始陆陆续续地排队,准备领取免费发放的黄豆。
一听说有免费的东西拿,村民们可积极了,家家户户都把能装东西的家伙事儿拿了出来,心里想着多装一点,就能多领一点黄豆。
哪怕李家庄并不缺这点粮食,可免费的东西,总是有着莫名的吸引力,让人难以抗拒。
这种情况并非李家庄独有,。
边的村子也都一样。
离李家庄不远的清溪村,一开始,村民们听说发放黄豆,一窝蜂地涌了上去,现场乱成一团。
好在公社的工作人员及时大声呵斥,才让大家勉强排起了队。
排在第一位的是个叫王大民的村民,只见他手里拿着四五个麻包袋,满脸期待。
公社的工作人员走上前,例行询问:“你叫啥名字?家里几口人?”
“我叫王大民,家里一共六口人。
”王大民连忙回答,眼睛紧紧盯着装满黄豆的麻包袋。
工作人员听后,拿起一个竹筒,熟练地在麻包袋里挖了六筒黄豆。
这竹筒并不大,一筒大概一斤左右,六筒也就是六斤。
挖完后,工作人员头也不抬,高声喊道:“下一个!”
王大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后面的人推到了一边。
他这才回过神来,看着手里的六斤黄豆,满心的期待瞬间落空,心里直犯嘀咕:“拿这么多麻包袋,结果就领了这么点,这六斤黄豆,够家里人吃几天啊?”
看到每人只能领一斤,有些村民便动起了歪心思。
轮到王大安的时候,还没等工作人员开口,他就抢先说道:“我家有十二口人!”实际上,他家只有八口人,他想着多报几口人,说不定就能多领一些黄豆。
排队的人听到王大安这么说,都心照不宣地没有拆穿他,大家心里都在打着同样的算盘,想看看这招管不管用。
要是管用,自己也准备效仿。
公社的工作人员听了,眉头一皱,低头翻了翻手中的记录表,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王大安,你家明明只有八口人,这十二口人是从哪冒出来的?难道你老婆怀了四胞胎不成?”工作人员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却也透着威严,“再有下次,领取的分量直接减半!”说完,还是按照八口人的标准,挖了八筒黄豆给王大安,然后大声喊道:“下一个!”
在场的村民们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说,心里那些小算盘瞬间被打消得干干净净。
大家都怕因为自己的贪心,最后反而少领了黄豆。
相比之下,李家庄的村民素质要好一些。
或许是因为这段时间村里日子过得相对安稳,大家也没有那么迫切地想要多占点便宜。
村民们都老老实实地报出家里的人口数,井然有序地领取着黄豆。
李家庄和上水村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
双田村就差了一些,虽然大部分村民也能领到黄豆,但虚报人口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双田村并非每家每户都有人在李家庄工作,在公社上班的人,也只能保证自己吃饱,家里人依旧面临着物资短缺的困境。
至于个别村子,情况就更糟糕了。
发放黄豆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争抢的场面。
好在公社的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大声训斥,才让局面勉强稳定下来。


  https://vvadz.cc/book/28381560/400199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vvadz.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vvadz.cc